梁立斌
摘 要:一個具有生命力的、靈動的科學課堂,總是有幾個“問題鏈”做支架,引導學生構建科學概念,拓通清晰思路,深入思考問題,捕捉生成精彩,感悟科學本質,同時使學生的思維向更深更廣處拓展,實現“深度發展”的預期教育目標。
關鍵詞:初中科學教學;問題鏈;高效課堂
“問題鏈”就是圍繞教學總目標,設置一系列問題,并將系列問題與課堂臨時生成的問題進行整合,進行由淺入深、由此及彼的追問,以形成嚴密而有節奏的高效課堂。如果把教學目的比作高樓的話,“問題鏈”就是登上高樓的梯子。如果教師能搭好這樣的梯子,學生就會更上一層樓,眼界將更寬闊,思維將更活躍。一堂課若能搭好幾個這樣的梯子,學生的思維就猶如一池春水,蕩漾起一層層漣漪,帶來一絲絲春意。
一、“問題鏈”設計的價值取向
1.指向學生思維的深度,達到對問題的深層次理解
“問題鏈”引導學生的思維向更深更廣處發展。學生的思維常常因生活實踐問題停留在對事物表面的認識上,教師的拔高追問會使學生的思維上升一個臺階,攀向思維的新高。教師“問題鏈”設計的價值在于引領學生進一步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走進問題的縱深,以達到對某個科學問題的深層次理解。
2.指向學生的思維過程,培養解決問題的過程和方法
“問題鏈”著眼于學生思維的還原和外化,有利于教師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方法,引領和轉化學生解決問題的思維策略。
二、科學教學中“問題鏈”設計的時機與方法
初中科學課堂中,教師設計高質量的“問題鏈”能有效調動學生積極性和創造精神,能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1.在前概念轉化中設計“問題鏈”,實現迷思概念的矯正和重建
學生不是空著腦袋進課堂的,其已有經驗中與科學概念相左的前概念(迷思概念)是學習中不小的阻力,教師如果事先對此有所了解,教學中有的放矢地設計“問題鏈”,引發認知沖突,巧妙地將其轉變為科學概念,不但能大大提高教學效益,而且也可使學生因此而感受成功的樂趣。
如,在浮力教學中,來自生活中的經驗往往成為學生思維的障礙,學生誤認為沉入水底的物體不受浮力,浮力的大小跟浸入液體中的深度有關,跟物體的質量、密度有關等。為了使學生建立正確的概念,教學中結合隨堂實驗設計“問題鏈”:
問題一:用彈簧秤掛鐵塊徐徐浸入水中,彈簧秤讀數如何變化?浮力的大小跟什么有關?
問題二:將鐵塊全部浸沒在水中,并置于不同深度時,彈簧秤讀數如何變化?有什么新的發現?
問題三:換用酒精重復以上實驗,彈簧秤讀數如何變化?浮力的大小又跟什么有關?
問題四:用彈簧秤分別掛起同體積的鐵塊和鉛塊,浸沒在水中,觀察彈簧秤讀數如何變化?這說明了什么?
問題五:現在請你談談對浮力有什么新的認識。
設計問題鏈如搭建支架,引發學生認識沖突,從而使原有的迷思概念無力解決,沖突時,才會放棄舊的觀念,從而形成新概念。
2.在遇到新問題思路不清晰時設計“問題鏈”,打通學生思路形成的途徑
學生分析問題,表達看法是以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的,既有的知識經驗是學生認識發展的起點。限于學生的認識基礎,當學生遇到新問題時,超出“最近發展區”,學生的思路往往不流暢或不清晰,這時需要設計“問題鏈”搭建學生認識的“腳手架”,給學生以知識和方法的引導,打通學生思路形成的途徑。
在初中科學九年級上冊第一章“堿的性質”一課學習中,“CO■與NaOH溶液的反應”是其中較為重要的內容之一。由于這個反應沒有可觀察的明顯現象,如何設計實驗證明CO2與NaOH溶液發生了反應呢?教師如果直接提出以上問題,課堂上可能出現“冷場”。可以設計如下“問題鏈”,將學生思維引向深入。
問題一:“在密閉容器中有氣體參與或生成的反應,反應前后容器內外有壓強差”,由于這個反應有氣體參與,如何設計實驗,可以明顯地觀察到氣壓的變化?
(學生可能設計:U形管中液面高度的變化,氣球的膨脹程度,礦泉水瓶的變癟等。)
問題二:礦泉水瓶的變癟是CO2與NaOH溶液反應引起的,還是CO2與NaOH溶液中的水反應引起的。如何設計實驗證明?
(對實驗現象的追問,引導學生想辦法從對比實驗中進行深入探究。)
問題三:這個對比實驗能充分證明CO2與NaOH溶液發生了化學反應嗎?
(促使學生認識到發生化學變化的本質特征是有新物質生成,最有效的辦法是驗證有無新物質生成。)
問題四:如何設計實驗驗證有Na2CO3生成?
問題五:你對化學反應發生的證據有了哪些新的認識?
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物理、化學)思考問題,激發學生求異、思變、創新思維。
3.在學生理解不全面、不深入時設計“問題鏈”,促進學生對問題進行深入而嚴密的思考
學生在積極學習、認真思考時,往往不能進一步進行全面、深入的思考,使得知識的學習停留在表面,所以教師要有意識地設計“問題鏈”,使學生對原來的問題進行深入而嚴密的思考。
例如,在探究溫度對酶活性的影響時,設計的實驗方法步驟如下:
①取3支試管,編上號,分別加2 ml淀粉溶液。
②將3支試管分別放在37℃溫水、沸水、冰塊中維持5 min。
③向3支試管中加入1 ml唾液溶液搖勻,再在各自溫度中維持5 min。
④在3支試管中分別滴入1滴碘液,觀察現象。
按照課本實驗原理的推測,沸水和冰塊中的試管應變藍色,而37℃的溫水中的試管不變藍色,如果這樣結束了,似乎完成了教學任務,但學生對該實驗的理解是不全面的,也是不深刻的,可設計以下“問題鏈”:
問題一:為什么要水浴5 min?(使淀粉溶液、唾液溶液達到相同溫度,保證體現該溫度下酶的活性。)
問題二:能否省略步驟2?如果省略了結果將會怎樣?(均不變藍色,在放入各自溫度的水浴中時,唾液淀粉酶已將淀粉分解了。)
問題三:能否省略步驟4,在步驟1中3支試管各滴入一滴碘液,再進行步驟2、步驟3的操作,然后會觀察到怎樣的現象?(可觀察到37℃溫水中的試管藍色褪去,其他兩支試管均不褪色)
問題四:本實驗中哪支試管是對照組,哪支試管是實驗組?
問題五:你對溫度對酶的活性的影響,又有什么新的看法?能否畫出大致的坐標圖象?
通過這樣的問題鏈,激發學生積極思考,將問題指向學生思維的深處,從而全面深刻地理解問題。
4.在發生意外之處設計“問題鏈”,促進課堂的精彩生成
著名教授葉瀾先生說過:“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風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的路線,而沒有激情的行程。”在課堂上,經常會發生意外的事情。其實,這些意外的事件是學生獨立思考后靈感的萌發、瞬間的創造,是張揚學生個性的最佳途徑。
例如,在教學“堿的性質”的實驗中,NaOH溶液滴加FeCl3溶液,剛開始時產生紅褐色沉淀,振蕩后沉淀不見了,針對這一意外問題,設計如下的“問題鏈”:
問題一:是誰溶解產生了沉淀?(可能是FeCl3溶液中混有酸引起的)
問題二:如何證明FeCl3溶液呈酸性?(pH試紙、鋅粒、碳酸鹽等與學過的知識“酸的性質”相聯系)
問題三:如果FeCl3溶液中混有鹽酸,那么該溶液中存在哪些離子?寫出該溶液與NaOH溶液混合發生反應的相關化學方程式。
問題四:如果向混有鹽酸的FeCl3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那么產生的沉淀質量與加入的NaOH溶液的質量之間關系的圖像將是怎樣的。
學生在以上的意外事件中設計的“問題鏈”,從宏觀、微觀、符號、曲線等方面對物質及其變化進行了多種感知,從而在學生的心理上形成了化學學習獨特的四重表征:宏觀表征、微觀表征、符號表征、曲線表征,增強了在不同表征間進行轉化的意識與能力。
充分利用教學過程中的節外生枝,因勢利導,設計“問題鏈”,就可以打開學生思維的閘門,課堂呈現出“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教學景象。
5.在科學發展史的教學中設計“問題鏈”,讓學生在體驗中感悟科學本質
美國科學促進會從“科學知識”“科學探究”和“科學事業”三個方面對科學本質進行闡述:(1)科學知識的本質——世界是可認識的,科學知識是可變的,科學并不能解決所有問題;(2)科學探究的本質——科學講究證據,科學是邏輯和想象的結合體,科學具有解釋和預測的功能,科學試圖確定和避免偏見,科學反對權威;(3)科學事業的本質——科學是一種復雜的社會活動,科學分成專門領域并在不同情況下進行研究,科學必須考慮倫理的原則,科學家既作為專家又作為公民參與公眾事務。
人類對自然的認識,經歷了十分曲折漫長的探究過程,先是根據生活經驗和一些觀察事實提出猜測,后來有了科學的方法就努力尋找證據,證實自己的猜測,有的猜測很快證明是錯誤的,有的猜測受到當時客觀觀測條件的限制,被證明是正確的。但隨著科學的進一步發展,有了更先進的儀器和方法,又發現過去被證明的結論是不太精確的,于是又加以修正。
例如:在教學人類對地球形狀和大小的認識過程中設計如下“問題鏈”:
問題一:在遙遠的古代,人們猜測大地是一個無限延伸的平面,你認為當時人們的依據是什么?
問題二:遠眺帆船,最先看到是桅桿,然后逐漸看到船身,你認為地球是平面的嗎?是凹面,還是凸面呢?
問題三:麥哲倫環球航行又說明了什么?
問題四:17世紀牛頓根據經典力學的原理,推斷地球是一個兩極方向略扁的橢球體,但是大多數人不相信這個結論。這是為什么呢?
問題五: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測量表明:地球赤道平均半徑6378.139千米,兩極平均半徑為6356.755千米,赤道半徑比兩極半徑約長21千米。這個測量是否能證明牛頓的推理?
問題六:通過查閱資料,還有哪些證據證明地球是球體,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獲?
教師總結:一般來說,科學的認識過程正是這樣發展的,即使我們今天認為正確的許多科學結論,仍然有可能被不斷修正,某些結論甚至會因為新發現的科學事實而被推翻,科學正是在這個過程中不斷進步的。
學生通過體驗科學概念和理論的發展歷程,可以體會科學理論的多元性、相對性和發展性等本質。
一個具有生命力的靈動的科學課堂,總是有幾個問題鏈作支架,引導學生構建科學概念,拓通清晰思路,深入思考問題,捕捉生成精彩,感悟科學本質,從而形成嚴密而有節奏的高效課堂。
參考文獻:
[1]張丙香,畢華林.化學三重表征的含義及其教學策略[J]. 中國教育學刊,2013(2):73-76.
[2]陸林忠.例談初中科學迷思概念修正和重建的教學策略[J].中國教師,2012(9):62-65
[3]何彩霞.拓通學生“思路”建構的途徑[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2(8):16-18.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