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玥吟 吳貴飛 楊瑞琛
【摘要】高校博物館是博物館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在高校數量較多的陜西地區,高校博物館卻存在發展滯后,體制僵硬的一系列問題。研究以西北大學博物館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博覽園為中心,以博物館自身發展為立足點,重點研究高校博物館發展當中,包括管理體制、陳展方式、展廳布置、講解員志愿者培訓方式、游客構成和社會宣教方式等內容的群體。從學校科研成果展示和社會宣教兩方面對高校博物館的建設問題(如游客數量偏少、人員設置不合理等)進行分析研究,為陜西省乃至于全國高校博物館合理有序發展提供借鑒。
【關鍵詞】陜西省;高校博物館;發展現狀
本文是2015年校級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陜西省高校博物館發展現狀調查研究——以西北大學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博物館為例”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為2015014
高校博物館指的是依托于各高等院校所建立的,具有教學功能,科研功能和收藏功能的博物館,其特點是具有高校學術和專業特色。
而陜西省作為博物館大省,一直以來在全國博物館中占有重要地位,特別是其社會博物館如陜西歷史博物館、西安博物院等在全國頗負盛名,但高校博物館卻并不引人注目。目前我國高校博物館的數量已達150多座,陜西省普通高校有76所,其中備案的高校博物館共有18座,陜西省的高校博物館數量在全國占有明顯的優勢,約占12%。德國哲學家卡爾·賈斯帕曾經說過:“真正的大學必須包括學術性教育、科學與學術性研究以及創造性的文化生活,博物館在這三個方面都起著重要的作用。”可見,在陜西省高校的發展過程中,高校博物館的建立、發展及合理應用對其起著重要作用。這意味著陜西高校博物館的發展應該受到更多的關注。
關于高校博物館,有很多專著和學術論文對其進行了細致而深入的研究,專著論述以全面見長,對博物館進行的全面的研究,但是對于高校博物館則著墨較少,尤其是對于地區高校博物館的發展沒有具體的研究,學術論文則從不同角度入手,將高校博物館作為專門研究對象,但是其研究旨在全國,對地區特色重視度不高,并沒有對陜西高校博物館這一群體進行詳細而專門的研究。另外,學術論文提出的問題過于泛泛,不具有地方代表性,并且沒有考慮陜西地區的教育水平和高等教育財政支出現狀,解決方案并不能適配陜西高校博物館所面臨的問題。還有一些專門針對西北大學博物館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博覽園的文章但是提出的意見過于針對講解員培訓等問題的一個方面,并沒有對陜西地區高校博物館進行地區性的研究。
一、陜西高校博物館發展特點分析
截至2011年,陜西省共有個151座博物館,其中高校博物館18座,占百分之十二。全國有150多座高校博物館,其中陜西省高校博物館也占全國高校博物館的百分之十二左右。由于陜西高校主要聚集在西安,西安地區的高校博物館多呈現較為良好的發展勢頭,如西北大學博物館、西安交通大學博物館、陜西師范大學博物館、西北工業大學航天館等。其中,西北大學在西安地區知名度較高,且發展較為完善。而在陜西其他地區,發展最好的高校博物館則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博覽園。
西北大學博物館總建筑面積15000㎡,是一座具有文化遺產收藏、保護、教育、研究等功能,為教學科研和社會公眾服務的高校綜合性博物館。博物館內展品齊全,總類豐富,基本涵蓋大多數高校博物的館展品種類型,設校史館,展示本校歷史沿革;設地球館,展示地質學系在多年發展中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設生物館,展示生命科學學院的豐富研究成果;設歷史館,展示歷史考古系師生考古研究成果;設佛教美術館,展示學校佛教研究所老師研究創造成果;設侯伯宇先進事跡報告展覽,展示學校的驕傲——侯伯宇先生的先進事跡。是一座集自然科學類、人文歷史類和藝術類博物館于一體的、處于發展中的綜合性高校博物館。由于其開館較晚,且不對社會開放,所以到目前為止接待人數較少。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博物館博覽園建設占地200畝,總建筑面積16000多平方米,包括逸夫科技館動物博物館和昆蟲博物館,土壤博物館、植物博物館、中國農業歷史博物館5個專業博物館和蝴蝶園、植物分類園、樹木園及多種種質資源圃等,是集教學、科研、科普于一體的重要學科基地。該博覽園是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在整合科教資源的基礎上建立起的博物館群,全面、系統地宣傳農業科技知識和展示了我國農業科技成就,這在我國尚屬首例。每年接待人數超過10萬人,絲毫沒有受到高校對外開放程度的限制。
西北大學博物館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博覽園是陜西地區具有代表性的高校博物館,結合陜西其他高校博物館的實際情況來看,陜西地區高校博物館的發展現狀雖然還存在很多問題,但總體較為樂觀,呈現出如下優勢:
1.高校博物館品牌活動持續開展。
據調查,西北大學博物館一直只對校內開放,所以參觀人員較少,在博物館對外開放的大背景下,西北大學博物館效仿社會博物館,與社會各界開展了一系列面向社會大眾的活動。如邀請小學生學習拓瓦當,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帶領社會人士參觀西北大學校園外景,領略西北大學百年積淀;舉行開筆禮活動,學習傳統啟蒙禮。
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博覽園則是利用自身的農業園進行科普知識的宣傳,游園猜與館內展覽相關的燈謎,讓游客在游覽之余既學習科學知識,也能了解中國傳統文化。
高校博物館通過這些活動打造品牌,持續開展,吸引大量游客,增加博物館的知名度。
2.高校博物館學生講解員隊伍龐大。
陜西高校博物館的人員構成通常按照國內高校博物館的慣例組成。以西北大學博物館為例,在所有的部門中以講解員的隊伍最為龐大,博物館的常規的參觀和接待都要依靠講解員來完成。
現在陜西各高校博物館的講解員人員構成主要有四部分:專家講解員、專職講解員、兼職講解員和志愿者講解員。其中兼職講解員和志愿者講解員多由大學生擔任,大學生講解員大多由社團組織起來,由學校社團管理部門(如團委)和博物館宣教部門共同管理。西北大學博物館設有校史、地球、生物、歷史四個基本展館,分別展示學校生命科學、地質、考古、歷史這四個專業的師生歷年來的一些研究成果,因此西北大學博物館的大學生講解員也主要由這四個院系的學生構成。
二、陜西高校博物館主要存在的問題
高校博物館作為博物館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單單有其教育意義,對于社會來說,高校博物館也是重要的社會文化傳播平臺。而大多數高校博物館理念定位十分狹窄,只局限于學校內部,將其作為教學成果展示的工具,并且只將教學成果對學校內部人員進行展示,導致其受眾面極其狹小,從而出現很多問題。在高校對外開放的大環境下,帶有社會宣教和學校名片功能的高校博物館更是應該身先士卒,將學校的學術成果和社會融合起來。如果繼續以“象牙塔”的姿態固持陽春白雪的學術態度,將社會和學術中間劃出清晰的分界線,對高校博物館的長期發展將十分不利。
除了社會性缺失之外,陜西地區的高校博物館還存在著一些問題。
1.高校博物館管理歸屬模糊。西北大學博物館其歸屬陜西省文物局,但是同時歸屬于西北大學,兩方牽制使得博物館管理人員在處理具體事務時往往需要考慮兩方意見,使得工作難以順利開展。建國后,高校博物館由教育部劃歸為文化部管理。這使得高校博物館在文化和教育兩大管理體系的夾縫中生存,本身高校博物館作為教學成果展示的重要組成部分,的確應該以服務教育優先。但是由于歸屬不明,所以導致責任部門不明確,制約了高校博物館的發展,造成上級部門對博物館邊緣化處理的現象。
2.高校博物館分工不明確。普通社會博物館事務工作一般由保管、陳列、群工三個部門組成,并且文物部門對這三個門有著明確的分工要求,這使得社會博物館的日常事務井然,不會發生各部門工作混淆的情況。但是高校博物館則不同,由于不單單屬于文物部門管轄,所以高校博物館的管理人員通常由學校組織。以西北大學博物館為例,博物館中并沒有明確的三個部門存在,而是由一個辦公室統一管理,其中工作的權責并不分明,辦公室人員身兼數職,工作效率大大下降。雖然高校博物館比社會博物館有更多更專業的專家學者作為學術支持,但是其事務部分的管理十分的松散,導致其對于博物館運營的能力比起社會博物館來說要欠缺許多。
綜上所述,陜西省高校博物館在目前的發展中存在著諸多的困境。這既有陜西地區本身高校發展現狀和高校博物館自身理念等的局限,也有社會現狀的制約。
三、陜西高校博物館現狀改良方案
就西北大學博物館與西北農歷科技大學博覽園的調查情況,分析陜西高校博物館存在的問題,現提出以下方案:
1.擴充資金來源。由于高校博物館經費由學校的教育經費承擔,學校在發展高校博物館方面,可以將博物館作為一個教學基地而不是單純的參觀項目,將展示和實踐融合起來,使學生充分地接觸博物館,這樣也可以從教育經費中撥出一部分進行博物館建設。另外高校博物館進行社會開放后,可以通過社會集資和文化產品的利潤增加運營收入。
2.改良館內陳列方式。陜西省的高校博物館陳列思想較為保守,展陳方式多為實物結合展板。應該參照國內先進經驗如浙江大學校史館和地區先進典范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博覽園,不單單依靠實物和圖片,加以聲音和動態展陳,將先進的科學技術運用到展陳中來。還可以通過數字化博物館將博物館的展陳內容從場地的局限中解放出來,使博物館的展陳能通過數字化信息更好的融入當今網絡化發展的時代潮流中去。
綜上所述,作為博物館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的高校博物館,與高校淵源深厚,是重要的教育和研究機構。隨著科教興國等戰略思想等的影響,高校博物館已漸漸發展為“以教育、研究、展示等目的,由高等學校利用其收藏的文物、標本、資料等資產設立并向公眾開放,致力于服務高等教育發展和社會文化發展的非營利性社會服務機構”,成為一所大學的窗口、門面和精神家園。
在當前的發展過程中,高校博物館,尤其是陜西高校博物館發展狀況參差不齊,大部分仍然存在著資金不足、館內陳設單一、管理隨意性大等方面的問題,制約著高校博物館的發展。為加快轉型,快速發展,高校博物館應走出高校的“象牙塔”,轉變傳統觀念,重新思考自身的社會價值和定位,結合時代發展特征、把握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發揮自身豐富的展品資源優勢、擴大知名度、將受眾擴展到社會中去,進行全面的改革性建設,將高校博物館轉變為一個與教學實踐相聯系、得到公眾的認可、教育公眾等全方位結合的綜合機構。
作者簡介:劉玥吟(1995.09--);性別:女,籍貫:云南昆明人,學歷:本科。
吳貴飛(1995.01——);性別:女,籍貫:云南昆明人,學歷:本科。楊瑞?。?995.06——);性別:女,籍貫:云南昆明人,學歷: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