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以及電子商務的迅猛發展,網上購物成為一種時尚,伴隨網上購物的發展第三方支付出現并進一步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消費理念。我國的第三方支付的發展也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從只被少數人了解到被大眾所熟知的過程,這期間第三方支付的規模和業務范圍不斷擴大,形成了自身優勢,不僅占據了相應的市場份額還對很多傳統行業造成了一定的沖擊和影響。但是伴隨著其規模的擴大和業務范圍的擴張,風險也逐步暴露出來并日益影響著第三方支付的進一步發展。在互聯網金融的大背景下,如何有效控制第三方支付的風險,使其在規范運作的范圍內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為大眾提供多樣化的便捷服務成為新時期亟待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第三方支付;風險;監管
一、第三方支付的概念
“第三方支付”一詞最早由阿里巴巴集團的馬云在2005年瑞士達沃斯論壇上提出。中國人民銀行在2010年出臺了《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將第三方支付界定為“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范疇,是指非金融機構在收付款人之間作為中介機構提供貨幣資金轉移、網絡支付、預付卡的發行與受理、銀行卡收單等服務。該辦法的出臺意味著,第三方支付在我國法律上有了自己的法律概念。
二、第三方支付的風險及其成因
(一)第三方支付的風險
1.違法違規風險
由于第三方支付監管法律法規的缺失,致使第三方支付機構業務面臨巨大的違法違規的風險,第三方支付機構經常因未能遵循法律、監管規定和規則,可能面臨業務被叫停、法律制裁、監管處罰、重大財務損失或聲譽損失的風險。這一風險的性質通常較為嚴重,造成的損失也較大,是第三方支付機構所面臨的基礎性的風險。
2.硬件系統缺陷風險
硬件系統帶來的風險主要體現在設備故障或者系統崩潰所引發的交易無法正常進行的風險。由于第三方支付機構本身依托于互聯網,因此,硬件設備是保證交易正常進行的基礎性前提。隨著互聯網和網絡交易的普及,網上購物的人群越來越,一天當中每個時段的交易量都非常大,在這種情況下,一旦第三方支付機構本身的硬件設備出現故障那么帶來的損失可想而知。
3.網絡欺詐風險
網絡欺詐大都是利用消費者對于自身安全信息保護意識薄弱來進行的,不法分子通過給消費者發送相關的活動鏈接或者虛假信息,使消費者在閱讀相關內容的時候,在毫無意識的情況下,導致個人信息泄露,使自身的資金安全受到威脅。
“現階段,國內的第三方支付公司對此類事件的發生都設有相關的免責條款,但是基于電子商務的虛擬性、復雜性,第三方支付機構有責任制定相關的制度政策來配合和防止此類事件的發生,從而維護消費者和自身的信譽和安全”。
4.糾紛處理風險
有賣買行為的發生就會有糾紛的存在,第三方支付作為買賣雙方的中間機構,當然也不會獨善其身,這些風險包括網絡欺詐導致的糾紛、訂單引起的糾紛、退換貨引起的糾紛等。這些糾紛在第三方支付的運行過程中早已屢見不鮮,并對其正常運營也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二)第三方支付風險的成因
1.監管力度不夠引發潛在風險
我國對于第三方支付的監管是隨著第三方支付的發展逐步進行的,整體而言監管要滯后于行業的發展。我國于2010年出臺了《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至此關于我國第三方支付機構性質的界定有了權威的依據,其管理運作正式納入到中國人民銀行的監管范圍內。接下來為了更加規范每類業務的具體運作,國家又先后出臺了針對性的具體管理辦法。但是就第三方支付行業整體的而言監管的力度仍然不夠,很多問題仍未解決,對于第三方支付的監管范圍也有待進一步拓寬。
2.內部控制不嚴密帶來安全隱患
內部控制不嚴密是針對機構自身而言的,是第三方支付機構本身在內控方面的不完善所導致或引發的風險,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機構未能有效地建立風險預警系統并制定相關的應急措施;二是內部員工可能因為自身的操作失誤或者泄露客戶信息而使得不法分子有機可乘。
3.不法分子網絡犯罪造成的風險
不法分子利用網絡交易的虛擬性,通過給客戶發郵件或相關的鏈接從而竊取客戶相關信息,進而盜取客戶賬戶內的資金。這些不法犯罪的發生,將會給第三方支付的運行帶來相應的風險,影響整個市場的正常秩序。
三、第三方支付風險防范的建議
(一)建立完善的監管體系
一方面,建立多部門綜合監管機制。由于第三方支付機構的業務范圍較廣,我們可以通過跨區域跨部門的分工合作來對其進行監管,以提升監管的有效性和減少監管空白。
另一方面,建立和完善第三方支付法規。當今社會互聯網技術發展極快,為減少法律的滯后性,監管機構應當對第三方支付作出系統的有針對性的法律法規,為第三方支付提供及時有效的法律監管。
(二)構建第三方支付機構的自我完善機制
實踐中,不少客戶將自己的銀行卡與第三方支付機構進行了綁定,為了更好的促進兩者和諧發展,第三方支付機構應不斷加強與銀行的溝通合作。“一方面,第三方支付機構應盡快完善客戶身份識別制度,加強與商業銀行的溝通;另一方面,第三方支付機構應不斷優化其網絡安全防護系統,構建安全的支付環境”。
(三)建立支付機構的評級制度
目前,第三方支付機構的運行還不夠公開透明,作為消費者我們很難了解它的運行程序和運營模式,為了更好地監管,我們可以通過建立支付機構的信用評級制度,通過這一制度使消費者對于支付機構有一個基本的認識,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由于信息不對稱而導致的一系列問題,同時還有利于規范第三方支付的規范發展,促使第三方支付機構自身不斷改進技術、提高服務質量,從而降低信用風險。
參考文獻:
[1]李艷華.第三方支付企業的創新特征及其演化研究—以支付寶為例[J].中國商貿,2012(35):63-65.
[2]王雅齡,郭宏宇.基于功能視角的第三方支付平臺監管研究[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91-95.
[3]梁驍.我國第三方支付業務非法網絡交易風險分析及監管政策建議[J].甘肅金融,2015(2).
作者簡介:
李隆幸(1991.7—),男,漢族,河北平山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現就讀于河北大學政法學院,法律(法學)專業。
(作者單位:河北大學政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