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庫恩的科學共同體對科學的發展具有極為深刻的影響。在網絡環境下,網絡信息的發展對庫恩科學共同體的發展帶來了嶄新的互動方式。網絡發展在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諸多的問題和挑戰。本文對網絡給科學共同體帶來的機遇進行探討,增強對網絡的認識,以便更好地抓住發展機遇。
【關鍵詞】網絡環境;庫恩;科學共同體;機遇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考察騰訊公司時曾說到,“現在人類已經進入互聯網時代這樣一個歷史階段,這是一個世界潮流,而且這個互聯網時代對人類的生活、生產、生產力的發展都具有很大的進步推動作用。”在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時代下,網絡技術已逐步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面對網絡環境的新挑戰,對發展科學共同體沖擊究竟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科學共同體的發展是一個資源高效利用的過程,在科研過程中,為了提高科研效率,提升科研水平進行資源的交流與分享。在網絡環境下科學共同體的發展將進入數字化時代,在為科學共同體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的同時,也將面臨新的問題,對現行科學共同體的交流載體、交流方式等提出嚴峻的挑戰。因此,認清網絡環境對科學共同體發展的現實境況尤為重要。
1942年庫恩在《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中闡釋了何為科學共同體。“一個科學共同體由同一個科學專業領域中的工作者組成。在一種絕大多數其他領域無法比擬的程度上,他們都經受過近似的教育和專業的訓練;在這個過程中,他們都專研過同樣的技術文獻,并從中獲取許多同樣的教益。通常這種標準文獻的范圍標出了一個科學學科的界限,每個科學共同體一般有一個它自己的主題。”[2]簡而言之,科學共同體是擁有一個共同范式的科學家集團,在科學共同體中有共同的語言、接受過相同的培訓,在專業交流中有相同方向的專業判斷。但是,由于共同的文化背景和近似的專業訓練,會使得科學共同體的研究對象具有歷史性的特征,受特定歷史時期的物質生產條件特別是技術條件的制約。那么在當前時代背景下,數字化時代中如何利用網絡對科學共同體服務?面對的是機遇還是挑戰呢?
網絡應用拓展了科學共同體的前沿陣地。隨著信息技術革命的深入發展,網絡媒體凸顯其高效快捷、資源開放的技術優勢。使得眾多的科學理論和最新的研究成果等相關資料方便科研組織獲取與學習,同時,網絡具有雙向性。可以將科研組織的新成果進行信息共享,實現科學共同體在線交流,增強互動性和時效性。
基于網絡環境下的科學共同體交流還有最大的優勢是,在打破時空限制的同時,降低科學知識獲取成本。在低成本運行的條件下,利用綜合數字網、智能機、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衛星通訊等高新技術手段,實現圖片、影像等多媒體傳播,擴展全球范圍內的科研信息的流通和應用。網絡環境下科研信息內容具有可復制性,使得科學共同體的科研信息可以進行云端保存。大數據時代背景下資源可以進行數據檢索。雖然庫恩認為科學共同體是擁有共同信念、價值和規范的科學家群體,具有自主性和自治性,但網絡環境下,科學共同體可以有更多路徑進行互動與交流。目前我國很多較為自由、松散的科學共同體缺乏組織形式,如李四光為首的地質學派和童第周的實驗胚胎學等。但很多組織程度很高的研究所,如中科院物理所、高能所等都已開設官方網站,打破傳統時空限制,拓展了科學共同體發展的前沿陣地。
創新了科學共同體的傳播載體。科學共同體的傳播載體并非一成不變,隨著歷史條件、現實條件的變化和科學共同體的發展,由最初獨立研究者掌握局部知識,中轉化為共同體創造科學創新,共同體成員間進行密切的分工合作,實現科學研究領域的重大突破。在傳播過程中,受地域限制,起初為小范圍科研領域傳播,而現今的網絡載體創新了科學共同體的傳播途徑,形成良好的磁鐵效應。一方面,在網絡環境下,互聯網技術提供了科學共同體傳播的科技條件,信息的高效傳遞是傳播的物質基礎。科學共同體具有自主性和創造性的特點,在網絡的新興載體中得以施展,也隨技術的發展而進步。另一方面,網絡環境下的科學共同體可以更好的進行國際間的科研合作。
增加了科學共同體的多向互動。互聯網與新媒體技術的平等交互性,符合了科學共同體自我表達、自我價值實現的需求,促進了網絡背景下科學共同體交往方式的變化。信息平臺的平等交互性改變了科學共同體交往實踐,使交往方式希望由現實轉化到虛擬空間,再由虛擬空間影響到現實生活。在科學共同體受到影響的同時,作為互聯網中的一個平等的“節點”,科研人員也深深受到網絡傳播平等交互特性的影響。當今大眾平等意識不斷增強,要與時俱進適應新形式變化,科研工作者必須對科學知識的傳播方式和手段進行不斷調整。把科學理論和網絡技術整合,以吸引更多的科研者的關注。網絡環境增強了科學知識的傳播,形成全方位、立體式、多角度的信息資源平臺,科學共同體通過時空交互,運用通訊工具,信息發布平臺等多媒體工具,隨時隨地的進行科學研究的信息交流,形成多方位的互動關系,使科學共同體擁有更專業化知識水平和更強大的輻射能力。
【參考文獻】
[1]胡鍵,岳宗.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廣東紀實[J].當代廣西,2013,01:6-8.
[2]托馬斯?庫恩.科學革命的結構[M].金吾倫胡新和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148-149頁.
作者簡介:劉鳴,女,1991年10月出生,山東,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科技與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