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靜
摘 要:現在我國目前就業的形勢越來越嚴峻,“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已經發展成為了當今社會的發展潮流,這不但能夠使目前社會的就業壓力有所緩解,同時,還能夠給經濟的發展帶來嶄新的動力以及活力。本文將針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產生的背景及意義進行重點的闡述和分析,深入地剖析出當前高校對于創業型人才的培養中所發現的問題,并且對當前時代背景下高校創業型人才的培養模式進行了分析探討。
關鍵詞:人才培養;高等院校;實踐教育
所有的大學生在步入社會后面臨的第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就業,我國人口數量巨大,所以就顯得就業形勢十分嚴峻。人民群眾一直以來的一個普遍關注的問題便是就業問題,只有解決了就業問題,才能夠使得我們的生活有保障,并且可以推動社會經濟的發展,最終實現社會的繁榮穩定。雖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被我們剛剛認識的新名詞,但同時也受到了社會的普遍關注,培養全體民眾的創新能力,鼓勵創業能夠為社會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可以起到緩解就業難的問題,為社會經濟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最終會推動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可是目前我國的大學生普遍都存在著缺乏創新意識及創業能力的問題,究竟怎樣才能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背景下,來不斷加強學生在創新創業方面的能力,是高校在人才培養模式上今后要考慮的問題,只有這樣做,才可以從根本上來解決大學生的就業難問題。
1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背景及意義
1.1 關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出的背景
現在我國的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經濟改革也漸漸地處在了深水區,產業結構的調整以及經濟發展方式改變所帶來的變化,讓我國經濟增長的速度已經明顯地下降。究竟要怎樣才能夠解決了我國目前的就業難問題,怎樣可以為我國經濟的發展注入一些新的“生命”,這些都已經成為了一個長期的社會問題。也正是在這樣的一個經濟形勢背景下,在2014年的夏季達沃斯論壇上,李克強總理就指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思想,這個思想觀念一經提出,便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在接下來的落實中,政府又先后退出了一系列相關的政策,以便來推動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1.2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作用及意義
我國信息經濟和知識經濟正在向著智慧經濟轉變,同時,創業也在發生著變化和轉型,上世紀80年代我國曾經歷過改革開放初期帶來的“個體戶”式的創業,也經歷過上世紀90年代“網絡精英”式的創業,現如今,我國正在迎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型的創業高峰。這樣的一種創業正在鼓勵和帶動人們參加到創業及創新中去,并且在政策上對創業和創新給予了很大的支持和幫助,這其中無形中又增加了社會的就業崗位,也相應的緩解了就業的壓力。“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也給我們的經濟發展帶來了新鮮的活力,我國以往的經濟發展大多都是通過犧牲環境和能源來實現的,這其中缺乏一定的綜合競爭力。現在,我們經濟發展面臨著非常嚴峻的轉型問題,很多的企業在這其中都出現了很大的問題:沒有活力和朝氣。只要號召人們加入到“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行列,便可以給我國經濟的發展注入新鮮的血液,同時,還能使我國經濟的發展得到很大的提升。創新的能力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標準,只要實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便可以使我國的綜合實力得到很大的提升。
2 我國目前高等院校對于創業人才的培養所出現的問題
2.1 師資力量不夠雄厚,教學不見成效
現在有很多的高校對于創業的教育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這一點可以在對創業教育教學的投入上明顯的看出,很大一部分的創業教育師資,都是由行政和教育部門實施,很多的老師都沒有在企業工作的經驗,所以很多時候都是紙上談兵,起到的效果并不明顯和有效。同時,因為創業教育想要在很短的時間內見到效果并不容易,所以很多的高等院校都不想投入太多的力量到創業教育上,而是把投資反向轉向了那些可以在很短時間內帶來經濟效益的其他項目上。現在有很多的高等院校也在試著聘請一些有經驗的企業家及優秀企業的管理人員,讓他們來擔任教授,通過這種方式,學校便可以為學生傳授一些相關創業方面的經驗,可是現在大多采用的還是講座的形式,并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教學體系,所以也沒有取得更有益的成績。
2.2 在理論教學上過度的重視,從而忽略掉了實踐教學
現在很多的高等院校都有一些和創業有關的課程,并且很多學校對這些課程也是非常重視的。學生在這寫專業課程中也能學到一些相應的創業知識,但是沒有實際的環境,所以有很多的知識都停留在了理論階段。實踐教學可以為學生們提供一個有力的平臺,讓他們可以把學到的理論知識融入到實踐中去,同時還能夠在實踐的過程中加深對于相關知識的理解,在創業的過程中,如果真的遇到了這些問題,學生則會更加靈活的運用,而已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創業中所遇到的各種問題。
2.3 缺少相應配套的創業體系的支持
創業是帶有一定風險性的,在校的學生由于沒有足夠的資金和經驗,所以在創業的過程中很容易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在目前我國很多的高等院校中,都退出了鼓勵學生創業的政策,比如為學生提供創業初期的資金支持,可是這些資金在實際的創業過程中,還是遠遠不夠的。而且,學生所更加需要的則是技術和經驗上面的支持與指導,可是我國目前的高等院校創業人才培養的模式中,卻幾乎是沒有的。所以導致一些學校雖然成立了有關的技術支持部門,可是并沒有發揮其實質性的作用,因為有很多的技術支持人員自身就缺乏相應的創業經驗。
2.4 學生對于創業的觀念不強
現在很多的大學生對于創業還不是很清楚,覺得這是一件離自己很遠的事情,他們認為自己就是應該像高中時期那樣,努力學好理論知識就可以,畢業時候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就行了。可是在現在這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背景下,這種思想明顯是不正確的。現在的就業形勢這么樣的艱難,誰都不能保證自己可以畢業后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如果在校期間便去參加一些創業項目,以此來積累相關的經驗,從而鍛煉各方面的能力,這也就為日后畢業的時候,又多出了一種選擇。
2.5 當代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意識都有待提高
現在有很多高等院校的學生,在創新的能力和意識方面都有待提高,而且很多的高等院校學生的思想還停留在高中時代,只是重視課堂上理論知識的學習,并不喜歡多動腦子。生活是創新的“源頭”,絕大多數的學生之所以沒有創新的意識,主要就是因為他們沒有用心去觀察生活,不喜歡去發現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在對創業人才培養時,一定要對學生創新的能力引起足夠重視,因為無論是哪一種創業的項目,都必須是以創新為基礎,只有不斷提高創新能力,才可以發現生活中實際上到處都是機遇,只有這樣,才能夠進行后續的創業工作。
3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背景下,高校對于創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究
3.1 要把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結合起來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背景下,只重視理論教學的高等院校,對于創業人才的培養模式,已經遠遠不能夠適應現代發展需求了。在新時期,高等院校要自己主動進行教學模式的完善,在對創業人才進行培養的時候,不要只看重理論知識的教學,還要組織學生參加各種實踐活動,讓學生可以有更多的機會把理論知識的學習,直接運用到實踐中去。只有這樣,才可以把學到的理論知識深深地烙在學生的心里,并且學生也能在實踐中學到更多的相關知識和經驗,為以后的自主創業做好充分準備。
3.2 更新創業的援助系統,鼓勵學生早日進入社會
學校相對來說還算是一個封閉式的環境,這時候的學生還沒有進入社會,所以對當今社會的發展趨勢并不是很清楚。更新創業的援助系統,不但能夠提高對于學生創業資金方面的支持,還要對學生創業的技術指導引起重視,并且把相應的政策灌輸給他們。因為學生的認知多多少少都會有一些局限性,更新創業的援助系統,鼓勵學生早日進入社會創業,這樣一來,可以讓更多的學生認識到,“大眾創業,萬眾更新”這個背景,是和他們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
3.3 強化校企合作,為更多的學生爭取創業機會
加強校企合作,不但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創業機會,同時也非常有利于學生在其創業的實踐中提高自身的創新能力。校企合作也能夠給企業帶來很多的好處,有利于進行人才的選拔,而且有利于企業自身的改革創新,這也能夠讓企業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一絲力量。強化校企合作,能夠實現學校、企業和學生這三者之間互利共贏的關系,是一件一舉多得的極好的事情。
4 結語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鼓勵全民創業,也是日后我國社會發展的一大主流。高等院校對于創業人才的培養,也要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背景下,做出一定的調整,主動進行改革,勇于創新,只有這樣,才可以培養出更多現在所需要的人才,同時為社會的發展和經濟的進步做出更大、更多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張愷,林占生.淺談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現狀[J].赤子.2014(19).
[2]卜德龍.提升高校學生創新創業的幾點思考[J].科技展望.2014(21).
[3]郭群.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開發與培養[J].產業與科技論壇. 2015(16).
[4]姜文罡.提升大學生自身創新創業能力的途徑探討[J].內蒙古科技與科技.2015(18).
課題項目:本文為2015年河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研究課題,課題名稱:“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時代背景下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能力培養模式研究(課題編號:JRS-2015-1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