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東東
【關鍵詞】 小學語文;朗讀教學;范讀;多元性;評價
【中圖分類號】 G62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21—0040—01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要求:“語文閱讀教學要重視朗讀,讓學生充分地朗讀,在朗讀中整體感知,在朗讀中培養語感,在朗讀中受到情感熏陶。”朗讀是把文字轉化為有聲語言的一種創造性活動,是一種出聲的閱讀方式,它是小學生完成閱讀教育任務的一項重要的基本功,就語文學習而言,朗讀至關重要。朗讀有利于發展智力,獲得思想熏陶,有助于情感的傳遞。朱熹就要求學生從小養成正確朗讀的習慣,要求讀書必須逐字逐句,透徹理解,進而深入體會,反復揣摩。所以,筆者在此就小學低年級段的朗讀教學談一點兒看法。
一、了解范讀的重要性
所謂范讀,就是教師在語文課堂上起著示范作用的朗讀,它是語文教師應該具備的一種基本技能,也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一種重要的教學方法。教師聲情并茂的范讀,不僅可以給學生以美的享受,更容易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對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想象能力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并能大大提高學生的語感。
“語感是人基于人的直覺語言知識、既成觀念和感情傾向對于言語對象的整體直覺。”然而,人的語感是如何形成的,語感形成的心理機制和語感的心理表征方式是什么,對此人們充滿了濃厚興趣,并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和研究。但筆者認為,要在有感情的朗讀中理解文章要表達的意思,之后才會產生語感,所以我們首先要培養學生讀的興趣,才能產生讀的愿望,這時教師的范讀顯得尤為重要。
二、重視朗讀的多元性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個體的知識與生活經歷不同,其對課文的理解和感受也各不相同。因此,朗讀指導中,教師不應拿著自己的一套標準去要求學生,而應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教學中,教師要給學生自主選擇朗讀內容和形式的權力,讓學生采用適合自己的方式,讀自己喜歡的、感受深刻的語句、段落。這樣,學生的朗讀便是建立在對文本的深層理解和實現文本內容與學生生活經驗溝通的基礎上的,是對文本的“再創造”,帶有很大的個性化因素。學生在有情、有境、有理、有趣的朗讀中,既得到了美的熏陶、感染,又獲得了語言能力的發展。朗讀的各種技巧包括停頓、重音、節奏、語調等,是在經常性的朗讀實踐中習得的,不同的朗讀主體其朗讀技巧的處理必然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不同的朗讀處理也表現了學生對文本帶有個性色彩的不同理解,它能豐富和擴大文本的內涵,使文本不再是“僵死”的,而是在學生個性化的朗讀中被“活化”。因此,教學中要倡導個性化朗讀,讓學生讀出形象、讀出氣勢、讀出韻味、讀出思想、讀出情感、讀出個性。
三、增強評價的指導性
教學中,學生的朗讀十分重要。教師只有用點睛之語,及時對學生的朗讀進行評價,指點迷津,才能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提高學生對朗讀的興趣。學生朗讀時,教師應細心傾聽,一般讀后就及時評價,這樣評價符合反饋教學原理,有許多優越性,尤其適合評價朗讀水平高的學生。學生讀后,教師的一句鼓勵會給學生增添百倍的信心。朗讀是讀者對作品描述感情的搜索體驗,是讀者對作者表達感情的升華,是讀者對自己形成情感的流露。讀不好的原因或是不能把握作者的情感,或是不會表達自己的情感體驗,讀后立刻給出評價,也許學生并不能體會。因此,這時應讓學生在練讀中體會,在聽讀中比較,當他能把作者的情感和自己的體驗讀出后再評價。總之,教師應注重評價學生朗讀的方法,通過對學生朗讀的評價,調動學生朗讀的興趣,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多采用“激勵性”的評語,盡量從正面加以引導。評價用語應多一些鼓勵,少一些批評;多一些指導,少一些評判;多一些情趣,少一些教條。
總之,朗讀是一種有聲的語言藝術,它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著不容忽視的作用。筆者堅信,朗讀教學一定會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展現出藝術魅力。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