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秀花
【關鍵詞】 語文教學;興趣;習慣;朗讀;理解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21—0089—01
一、激發學習興趣
語文教學首先要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俗話說得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睂W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來自于對教師的喜歡。所以,教師平時要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與學生做朋友,讓學生喜歡自己。筆者班里的學生和筆者關系就非常好,平時幾乎沒有距離感,跟我拉手,跟我搭肩,跟我說知心話,上課時,學生比較尊重我,也比較喜歡聽我講課,筆者也能喜歡每一個學生,并全身心地教他們、愛他們??梢姡瑤熒P系融洽了,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從而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漸漸地,學生會喜歡上語文這門學科。
二、培養學習習慣
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提升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前提,尤其是在小學六年級這個小學和初中銜接的時期,更應該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一是課前要主動預習,上課勤作筆記,課后自覺復習的習慣。二是閱讀過程中有查閱字典、詞典等工具書的習慣,自己解決生字、新詞。三是閱讀時自己提出問題,邊讀邊思考,設疑研讀的習慣。四是有敢于答問,大膽質疑、辨疑的習慣。五是討論時有聽取同學意見,判斷是非,對正確的觀點勇于堅持的習慣。六是鼓勵學生多讀作文書、多看課外書,增加知識儲備,豐富寫作素材。筆者班里的學生就有這樣一個習慣:上課前學生會自覺預習,還沒要求背的課文,學生會自覺去背、去積累。這樣,教師在教學新課時,學生對新課已經很熟悉了,上起課來就比較輕松。
三、訓練朗讀能力
“注重情感體驗”是《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閱讀提出的總目標之一。閱讀是讀者與文本思維碰撞和心靈交流的過程,學生在領悟情感的同時,必然會激起表達感情、抒發情感的欲望。因此,我們在語文教學中,深知落實好一個“讀”字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會收到背誦和積累知識的效果。朗讀是學生獲得知識的主要來源,通過讀,學生能獲得說話的樣本和寫作的范例,這些技巧都必須在具體實踐中掌握,因此,教師應注重訓練學生的朗讀能力,選擇體現作者某些思想感情的句段讓學生去讀。比如,在教學《再見了,親人》時,筆者引導學生大聲朗讀,通過多次朗讀,學生深情地讀出了“再見了,親人!我們的心永遠和你們在一起”這個體現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深厚友誼的句子。
四、充分理解文本
歌德有一句名言:“凡是你未理解的,均不屬于你所有?!睂W習任何知識,只有理解之后才能掌握。只有在理解語言的基礎上,才能進行語言的感悟、欣賞和運用。例如,要明白一段話的意思,就要把一段話中的句子讀通;要讀懂一句話的意思,就要先理解句中的一些關鍵詞語。例如,《飛奪瀘定橋》一課總攻擊一段中的“震動山谷”、“千鈞一發”、“奮不顧身”這三個詞語,正揭示了這段內容的三層意思。在結合上下文學習之前,先要把“千鈞一發”這個成語的本義(一根頭發負擔千鈞,一鈞約等于30斤)弄明白,千鈞等于三萬斤,一根頭發上能擔負三萬斤嗎?說明事情的危急性,再結合課文理解這個成語所比喻的“形勢萬分危急”的意義。如果對這個詞的本義不懂,又怎么能理解當時的危急形勢呢?所以這對學生學習、理解文章來說是不能缺少的。另外,對文本的理解是有不同水平的,一般有:一是對字面的理解。初步理解字詞義,使重點詞句的內涵具體化為一種情景,能初步理解文章寫的是什么。二是對文章內涵的理解。通過分析、綜合、概括、推理,能理解字里行間的比喻之意、引申之意、含蓄之意,理清文章的脈絡。通過深入讀書,不但能分析、概括全篇內容的要點,還要能綜合地感受思想內涵,創造性地表述課文內容。三是對作者情感的理解。通過文章的語言所表達的情感因素,理解作者的情感,達到作者之情、教師之情、學生之情的共鳴。由此看出,理解就是思維過程,語文教學中的理解很重要,但是不能停留在理解階段,還要引導學生有所感悟。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