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敏 王瑩 于海波 崔麗娜 程薇薇
【摘要】:隨著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高等院校的職能逐漸發生了轉變,加大了高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提高了對學生實踐能力的要求,高等數學作為各個專業的基礎性課程,提高其有效性顯得更加迫切,本文中結合了社會發展現狀,學生學情,探討了實踐教學模式下提升高等數學課程有效性的方法。
【關鍵詞】: 實踐教學;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課程有效性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一種以老師為中心、書本為中心和課堂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往往形成了老師單向灌輸、學生被動接受的局面,我們不難看出傳統教學模式的缺陷是非常明顯的,其中關鍵的是作為認知主體的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都始終處于被動地接受知識的地位,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被忽視,甚至被壓抑。這與現代社會對人才培養的要求是不相符合的,這種模式擔負不了培養高技術技能型人才及創新人人才的重擔,因此,改變傳統教學模式,打造適應新時期要求的高效課堂模式勢在必行。實踐教學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為更好的達到教學效果,在課堂上實施“管理創新、教育主導、豐富載體、深度融合”的新型實踐教學模式。
技術技能型人才,是相對于傳統大學所培養的從事理論研究、設計開發等人才而提出的,是指通過專門培養和訓練,掌握了當代較高水平的應用技術、技能和理論知識,并具有創新能力、創業能力和獨立解決關鍵性問題能力的高素質勞動者,具備較高的實際操作能力和技術,未來需求數量巨大且目前社會上儲備非常少。近年來,由于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特別是農業產業化、新型工業化和服務現代化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強勁,出現了技能型人才緊缺的現象,而且在有些地區和行業還有愈演愈烈的趨勢,技能型緊缺人才問題已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瓶頸。
高等數學作為公共基礎課程,這門課程從開始就被帶著抵觸及厭惡又不得不學得心里被動得接受著,但就其重要性而言,它是專業學習的基礎及工具,為專業課程的學習及使用提供知識的支持,因此提升課程有效性是推動課程發展得必然環節,在實踐過程中從以下五個方面為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的提供理論支持。
一、樹立樂觀的學生觀
課堂上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將學生分組,以PK的形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課上,教師設計問題,將問題前置,通過團隊間的PK,通過學習團隊間的競爭完成教學任務,課后,學生通過學習團隊的互助完成相應用的任務,學習教學內容,一系列的“爭”、“搶”,讓每一位學生參與課堂中來,通過團隊作戰抵消對學習的恐懼,樹立樂觀的學生觀。
二、面對有差異的學生,實施有差異的教育
面對當前參差不齊的生源,職高普高基礎知識良莠不齊,學習能力差異較大,教師在教學內容上將知識分塊,重新組合。針對不同的專業,設計不同的任務,將知識分層次的教授給接受能力不同層次的學生,從而實現全體學生的共同進步。
三、開展多種實踐教學形式
開展多種形式的實踐教學活動,舉辦各類數學輔導、建模大賽、數學競賽等,通過數學實踐,促進數學理論課堂教學。以學習評價計入平時成績的形式,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各種數學輔導,數學大賽等系列活動,使學生養成積極思考問題的習慣,善于發現問題、分析問題,也可以從中體會數學知識里蘊涵的數學文化,了解“數學的理性思維”及數學在生產、生活實踐中的重要作用,提高應用數學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四、貼近專業設計情境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教學內容、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學生的生活實際,結合學生的專業,以學生專業中的工程問題為中心組織教學,引導學生在一個充滿問題的未知領域內通過問題的不斷提出、不斷探索、不斷解決、學習數學知識、提高解決專業工程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從數學的角度思考,去抽象出其中所存在的數學問題幫助學生建立數學模型、再運用數學的知識與方法去解決問題,在建立數學模型、求解模型中,滲透高等數學的思想方法。
五、多元評價原則
高等數學課程應將一次性的最終評價轉變為注重過程考核的評價形式,讓學生作為評價的主體,實現小組互評,組內自評,教師點評的多元評價模式。以此為依據改進教學活動,從而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發展。
課程有效性研究的落腳點或目的在于確保高等數學課程的有效性,因此,根據課程有效性標準,優化課程設置、課程開發、教學設施配套、校企合作、課程實施的策略、措施和方法。若要提高本門課程有效性,應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質性研究與量化研究相結合,在實踐模式中,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結合專業,切實提高課程有效性。
參考文獻:
[1]劉松林,謝利民.高職教育課程有效性現狀的實證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11.
[2]蔡麗珍.高中新課程物理有效教學的策略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9.
[3]李召存. 教學中主體參與的有效性分析[J].中國教育學刊,2005(5).
[4]張璐.略論有效教學的標準[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