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璠璠 王麗娜 劉鵬 曹未
【摘要】:隨著時代的發展,IPAD、IPOD等各種娛樂工具進入校園,邊聽音樂邊做事情成為一種習慣,但這也給人帶來疑惑,音樂對人的影響究竟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會不會影響我們的學習生活呢。焦慮、緊張伴隨就業壓力、家庭壓力、社會壓力接踵而來,大學生的心理負擔也越來越重,音樂已經成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面對充滿競爭與挑戰的21世紀,競爭激烈、觀念混雜,而大學生們多是青春年少、風華正茂、思維活躍。尤其是現在的大學生多為獨生子女,其人生經歷較順當,社會閱歷較淺,容易以良好的愿望來幻想未來、勾畫人生,因而當面臨現實常常難以適應,加之來自于貧困地區的學生還要承擔經濟負擔所帶來的精神上的重重壓力。由此而來的種種矛盾以及現實生活中的種種現象,都無情地呈現在當代大學生的面前,使他們幼稚的心理承受著較大的壓力。
然而,傳統的思想工作歷經磨難,步履維艱。因此,發揮音樂教育的功效,通過音樂欣賞來提高大學生對音樂的審美能力,調整和理順其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關鍵詞】: 音樂欣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未來社會的有用人才,無論其學歷高低,都不僅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熟練的專業技能,而且要有較高的文化素質。一個人的文化素質不是生來就有的,而是在教育、社會、家庭等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音樂不僅是一種藝術形式,而且它是一種文化素養,它對大學生的影響是多方面、多層次的,對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音樂欣賞對培養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必要性
心理健康是指在正常發展的智能基礎上所形成的一種表現出良好個性、良好處世能力和良好人際關系的心理特質結構。高校是我國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對于大學生這種特殊的群體,其心理機制的健康與發展以及其心理素質的鍛煉與培養,將直接影響到人才的質量。音樂欣賞是音樂療法中的重要途徑。其過程就是使欣賞者通過聽覺對音樂進行聆聽,從中獲得音樂美的享受與精神的憐憫和理性的滿足的活動。音樂欣賞有以下幾個特點:
(1)音樂具有最高等感人的效力。音樂是情感的藝術,它能使人產生喜、怒、哀、樂、憂、思、悲、恐的情緒變化;又能使人瞬間心曠神怡,產生其懷高山之想及綿流水之思,人類心理上所產生的各種情懷都能由音樂的感動而引起。
(2)音樂具有最直接、迅速、深刻地影響人的內心世界的特征。現代科學研究和實踐證明,欣賞音樂可以使人的情感強度、情感產生發展的時間延續得到調節平衡,使之身心愉快、精神協調、心境良好。
二、音樂欣賞中的情感體驗
音樂來源于生活,作為生活主體的人是最具有豐富而多彩的情感的,情感是人在社會生活和自然生存狀態中的心理反應,其重要表達手段之一則是音樂藝術。音樂中的投入、想象、聯想、思考的范圍是廣闊的,是不可造型的藝術,并在瞬間或長期都可以有著不同層次的情感。在欣賞一首音樂作品時,通過人的聽覺器官得到的音響效果,直接與人的生活經歷相撞擊,得到對作品的理解、分析。因此,音樂既是聽覺藝術,又是表現感情的藝術。音樂的美由于音樂的律動起伏與情感的變化之間的必然聯系,由于音樂聲音對人的情感的強烈作用,使得音樂在表現人的心靈——情感美時就更純粹,更自由,更內在,更集中并且更動人。因此,音樂的內涵美在情感美的集中表現中顯示出來。音樂情感體驗是指對音樂美的品位的體驗,這種體驗是對音樂形式與情感內含的感受與理解中獲得。音樂的美只有從音樂的形式與內涵的完美結合與高度統一中才能升華出美的品味,由此產生特殊的審美喜悅,才能獲得真正的音樂審美情感體驗。讓我們在學會聽音樂中感悟音樂的美妙吧!
三、提高當代大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途徑:
第一、以音樂活動為手段,創造良好藝術氛圍。
音樂是聲音的藝術也是聽覺的藝術,人們只有經常聆聽音樂。提高音樂基本理論,加強音樂修養,才能正確理解音樂作品的情感和內容,才能更好地領悟和把握音樂作品的內容和含義,在情感體驗之中深刻理解作品,才能進一步達到具有審美的能力。
1、學會樂理,參加音樂活動樂趣無窮
懂音樂就要學會識譜,還有掌握基本樂理知識。這樣才能把學到的知識和識譜技能及時運用到音樂學習實踐中,逐步上升到理性去欣賞、感受理解音樂,可通過自己的能力親身體驗到音樂藝術美。這過程潛移默化地發展了智力、創造力,培養鍛煉了意志力、組織能力和社會活動能力,加強了集體觀念和集體榮譽感。
2、在音樂廳追尋生命的旋律
安靜地傾聽音樂是音樂欣賞活動的一種重要方式。走進音樂廳或各種音樂演出場所,去欣賞較高水平的正規的音樂演唱,可以把音樂欣賞上升到音樂文化的高度,挖掘音樂欣賞中與其他藝術、歷史、文化的有機聯系,最終達到提高大學生文化素質的目的。
第二、加強音樂修養、積極參加藝術實踐
為了提高自身修養,當代大學生應主動積極地投入到藝術實踐之中,根據自己特長愛好有針對性地選擇一些活動。通過合唱團的排練、樂隊的排練、演出等各種形式的合作,鍛煉自身的音樂審美能力,在實踐中真正理解作品,為欣賞美創造了條件。在美的認識中提高自己,加強社會責任感,也增加了對生活的自信。
第三、完善自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借助于音樂喚醒人身上關于周圍世界和自身崇高的雄偉的美好的東西的觀念是自我教育的強有力的手段”。在我國春秋戰國時期的孔子也同樣提出了音樂對社會的功能作用,他曾經這樣說過:“移風易俗、莫善于樂、安上治民、莫善于禮”,同時又認為“音樂修身養性之功能以及治理社會秩序的作用,是促進自我教育和社會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培養社會有用人才不可缺少的教育工具,是衡量一個人道德修養和社會秩序的尺度”。可見古今中外都在不斷強調音樂的作用和社會的功能,因為音樂對大學生性格的陶冶,對審美能力及對智力的培養和身心的健康都有促進作用。作為二十一世紀的當代大學生沒有理由不去加強自身的音樂修養。只有積極主動地去學習、聆聽優秀的音樂作品才能成為一個健全高尚的人、對社會有用的人。
參考文獻:
[1]顧永芝 ?《藝術學概論》。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1。
[2]高天 《音樂治療導論》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