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瑞
摘 要:儒家學說中關于修身自律、廉潔用權、為政以德、重義輕利等廉政思想,是古代哲人先賢留給當代厚重而寶貴的文化遺產和精神財富,對新形勢下高校廉政文化建設具有重要借鑒與啟示意義。因此,要深入挖掘和系統整理儒家廉政思想,全面推進儒家廉政文化“三進”工作,培育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高校領導干部樹立廉政理念,加強黨員干部的警示教育,加快建構高校預防和懲治腐敗體系,從而實現高校在黨風廉政建設體制機制上的協同創新,積極營造風清氣正的校園廉政氛圍。
關鍵詞:儒家;廉政思想;高校;廉政文化
中圖分類號:B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170(2016)02-0077-06
兩千多年前,由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以及在此基礎上發展衍變的儒家思想,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中國文化的主脈,對中華文明的繁榮與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們更應繼承與弘揚中國傳統文化。高校是傳播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場所,也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陣地,高校廉政文化建設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密不可分。
近年來,高校的腐敗問題日益凸顯,嚴重損害了高校的整體形象。高校廉政文化建設不僅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高校黨風廉政建設的重要舉措。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包括儒家思想在內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蘊藏著解決當代人類面臨的難題的重要啟示。”[1]儒家學說中關于修身自律、廉潔用權、為政以德、重義輕利等廉政思想,是古人留給我們寶貴的文化遺產和思想財富,為當今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提供了充足的養分。因此,深刻挖掘儒家廉政思想的內涵與真諦,汲取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加強高校廉政文化建設,積極營造“崇德尚廉,為人師表”的校園文化氛圍和良好育人環境,建立健全高校預防和懲治腐敗體系,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與現實作用。
一、儒家廉政思想的豐富內涵
早在兩千多年前,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就曾經深刻闡述了他的廉政觀。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蘊含著豐富的廉政思想。對這一寶貴的文化遺產,我們要堅持“古為今用”的原則,對其進行科學分析和正確總結。
(一)修身正己的自律觀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論語》中論及到“仁”多達一百多處。孔子建構并闡述“仁”的思想,其基本要義就是“愛人”,有一顆仁愛之心;“仁”就是要求通過自我的修身,鍛造完美的人格,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儒家主張先“正心、修身”,然后“齊家、治國、平天下”,成就一番事業。修身是一種自我反省、自我檢討和自我提升的過程。儒家把“慎獨”作為修身律己的最高境界。慎獨,語出《禮記·中庸》:“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慎獨就是在沒有外人在場和監督的情況下,作為一個君子要通過自我反省、自我克制來實現自我行為約束,不斷提高自身道德修養??鬃犹岢叭∥嵘怼?,強調自我的修身、反省,嚴格自律,不遷怒,不貳過,正視自己的過失,有知錯即改、聞過則喜的勇氣;凡事從自身找原因,學會換位思考;不要怨天尤人,積極改正自己的缺點,以達到至善至美。對于當政者來講,就是按照“正”、“廉”、“儉”的要求規范行為,嚴于律己,廉潔奉公。
(二)“廉”、“正”用權的權力觀
孔子所謂“政者正也”,也就是說政治的根本要義是公正無私、光明磊落,包含著對權力約束的深刻道理。孔子認為當政者要正確對待手中的權力,做到嚴以用權、公正無私。如果為政者能做到這一點,那么下屬官員就更不敢濫用權力為自己或他人謀取私利。正確對待權力的使用還必須做到“廉”。孟子言,“可以取,可以無取,取傷廉”,為官首先要做到“廉”?!傲弊鳛闉楣僬咧?,既有清正、儉樸、明察等含義,也充分明確了政德和官德的要求。古人對為官之德廉,有所謂“六計”之說法,也就是說一個為政者只有具備善良、能干、敬業、公正、守法、明辨是非等品格,才能真正稱得上“廉”。
(三)重義輕利的義利觀
義利之辯,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上一直是一個重要的話題。兩千多年前,孔子就曾提出了先義后利、以義制利的儒家義利觀,對后世具有重要影響和啟示。孔子把“義”作為人的立身之本,認為:“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2]252在回答子路“修德之人是否崇尚悍勇剛猛”的問題時,孔子回答說:“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盵2]289從孔子的回答中可以看出,“義”乃立身之本,行之準則。孔子認為“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2]109,不貪戀虛榮,不愛慕錢財,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鬃訁^分君子與小人就是“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的標準,提倡“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2]53 的道德要求。孟子繼承并發揚了孔子的義利觀,高度推崇“義”,認為:“不能無一言不言利,把利掛在嘴邊?!比绻诉^分在乎“利”,而忽落了“義”,那么必定會打破社會的和諧,導致危世的出現。漢代董仲舒在“義”和“利”各自的功能上予以肯定,追求“利”和崇尚“義”都是正當的行為,沒有高貴與低賤的區別。董仲舒看到了“利”的性質和意義,既然追求“利”是人們的天性,那么一定要設法抑制人們的利欲,國家應頒布法令明文規定:官不能與民爭利,為官不能謀私利,更不能貪污受賄、以權謀私。
(四)為人知恥的廉恥觀
“廉”與“恥”是以儒家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道德哲學的兩個重要范疇。在古人看來,所謂“廉”,其基本要義就是不茍取、有操守、不取不義之財。“廉”有廉正、廉潔、廉恥等具體形態,“廉”的對立面是“貪”。儒家提出“欲而不貪、行為有恥”。“恥”在《論語》中有大量的記載,比如《論語》中提到:“行己有恥”,意思是說一個人要有行為的底線,要做到自尊、自愛,不要突破行為的界限,做出令自己感到羞恥的事情。孟子說:“人不可以無恥”,“羞恥之心,義之端也”,樹立了廉恥的道德底線,就會為社會的道德建設開了好頭。禮義廉恥,國之四維,是規范社會的基本道德規范,長期以來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國人的言行舉止。
(五)為政以德的治理觀
儒家認為:欲治國,必先正百官、立官德??鬃诱J為“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是謀事創業的最高境界。為政者身正是范,是社會的楷模,并依靠道德的力量治理國家,如同北極星那樣,形成眾星拱衛的格局,從而真正得到民眾的擁護??鬃痈叨戎匾暋罢\信、儉、禮”等方面的道德修養,并身體力行地在全社會加以倡導??鬃诱J為一個國家,即使可以沒有軍隊和糧食,也不能丟失“誠信”,認為“民無信不立”,把“誠信”作為一個社會基本的道德觀;他把“儉”和“溫、良、恭、讓”一起作為人生美德,反對奢侈浪費,認為“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2]109,大力倡導節儉作風,并主張“克己復禮”。在孔子看來,他所處的春秋年代,禮崩樂壞,天下大亂,簡直不可收拾,只有恢復“周禮”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他認為人類社會,上至天子,下至黎民百姓,都應以“禮”修心養性,摒除個人的私欲雜念。只有每一個人都發揚自己內心的善端,把“仁”的境界作為人生的最高價值追求,人們才能和諧相處。在孔子看來,如果所有人都能做到上面幾點,一個有道德的社會就形成了,社會就好治理了。
(六)懲治結合的教育觀
在教育機制上,儒家注重教育教化與刑法懲處相結合?!岸Y”在儒家思想里處于核心位置,是關于日常生活的儀節規范和處世行為的準則。孔子認為,“不學禮,無以立”,“不知禮,無以立也”,“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在治國理政上,儒家強調發揮教育教化、禮制規范作用,只有建立在教育教化的基礎上,培養符合道德規范、知書達理的合格人才,老百姓才能免而無恥。儒家明確了政令和刑罰在治理中的作用,在實際中才具有震懾的效果;在強調德治的同時,主張法治和刑罰,突出“寓德于禮”、“禮法合治”、“明德慎罰”、“德主刑輔”、“先教后誅”,認為“不教而殺謂之虐”,促進內在的教化與外在的刑罰二者的有機結合,加強反面教材和警示教育的作用,通過嚴厲懲處使人遠離犯罪。
二、儒家廉政思想與高校廉政文化建設的關系
儒家豐富的廉政思想歷經千年的發展演進,影響著國人的日常行為規范。其中蘊含的一些理念和思想就是在今天看來,仍然具有獨特的魅力和價值。在大力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今天,積極挖掘和整理儒家廉政資源,發揮它們在高校廉政文化建設中的積極作用,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一)儒家修身正己的自律觀與當前高校黨員領導干部加強廉潔自省的關系
儒家思想把當政者的道德修養和克己修身當做是實行德治的首要條件,認為治理國家必須正百官、立官德,并通過不斷加強學習和實行自我的反省教育來提升思想道德境界。這條主線一直貫穿于中國古代的思想文化領域。中國古代為政之人提倡“慎獨”,當政即便是在無人知曉、無人監督而又有機會謀取私利的條件下,也要嚴于律已,并不斷通過自我省察、自我克制來提高道德修養,即做到人前人后一個樣,順境逆境一個樣。這一優良的文化傳統蘊含了豐富的廉政思想,對高校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的有效開展,尤其是對黨員領導干部提高個人修養、加強廉潔自律提供了重要借鑒。
(二)儒家懲治結合的教育觀與高校開展廉政文化教育的關系
儒家思想認為社會的道德行為規范與人的內心信念具有內在的統一性,因而重視個人品質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的培養與教育,認為這是正確處理、調整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前提。在孔子的思想里,要教化社會,引導人民,用“禮”和“德”來整合社會,那么社會就會明辨是非,明白犯罪是行惡,自覺地加以糾正惡行??鬃又鲝垺暗轮餍梯o”、“為政以德”與政令刑罰并不矛盾,在懲治犯罪時,作為基本特征的法律手段是必不可少的,但法律只是一個輔助手段,而不是根本目的。“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2]16-17,這和我們在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中堅持的“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則在本質上是一樣的。在“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下,《中國共產黨黨員領導干部廉潔從政若干準則》(以下簡稱《準則》)和《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修訂并頒布實施,實現了黨內法律法規建設的與時俱進?!稖蕜t》與《條例》同時過濾掉與國家法律重復的條款和內容,注重黨內法規同國家法律的銜接和協調,凸顯黨紀嚴于國法的鮮明特色。既堅持高標準要求嚴守思想與道德的底線,扎緊制度反腐籬笆的同時,還要抓好黨員干部的思想道德建設,喚起其道德自律意識,為全面從嚴治黨提供制度保障。高校黨風廉政建設與反腐敗工作堅決貫徹中央指示精神,向黨中央看齊,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同時也要根據高校實際,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突出文化特色,發揮高校在教書育人、文化傳承等方面的獨特作用,借鑒儒家“懲治結合”的教育思想,構建符合高校特點的懲防體系。
(三)儒家為政以德的道德觀與推進以德治校的關系
孔子從治理國家的高度對從政道德的地位作了界定,充分肯定了“德”的中心地位,并把“德”與“恥”相比較,認為治理國家要強化道德,并不斷以禮樂教化人民,才可能會使統治者的權威和道德感召力確立起來,在人民心中形成自我約束。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無論是一個民族也好,一個人也罷,都必須具有正確的道德價值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凝聚強大的精神力量和有力的道德支撐,必須下大力氣抓好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建設。中國歷來就是一個高度重視道德建設的國家,延續幾千年的道德觀是中華文明得以維持的重要原因之一。古人高度重視道德建設,立德是古代賢者追求的終極目標,而“為政以德”的道德觀更是包含了古代士大夫階層干事創業的基本準則。高校是培養高素質合格人才的搖籃,培養目標能否實現事關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大局,借鑒儒家的德治思想,對實施高校廉政文化,加強思思道德建設,推進以德治校具有積極的借鑒意義。
(四)儒家的義利觀與改進高校黨風廉政建設的關系
追求美好的生活享受是人的本能欲望,關鍵在于如何去實現?儒家思想的義利觀給予我們重要啟示:“義”和“利”是正常的人類需求,在具體的工作中要正確對待,既不能求“義”而忽略人正常的“利”的需求,對人和事無限拔高,做道德圣人。在求“利”時,以“義”為準繩,不損害他人、社會和國家的利益。二者妥善處理,做到“義”、“利”的有機統一,塑造完美的人格,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與選擇。儒家的義利觀對我們今天進行高校廉政文化建設具有實踐指導價值。一是要正確認識“利”的積極作用。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要承認正當的個人謀利行為,高校廉政文化建設一方面要宣傳無私奉獻、集體主義的同時,也要正確引導個人的心理訴求,努力實現個人利益、個人追求與價值實現、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的有機統一。二是在高校廉政文化建設中注意加強師德師風的建設。持三尺教鞭,在講臺默默耕耘的教師,其職業性質決定了教師應具備更多的犧牲奉獻精神。目前,我國正處于深度轉型期,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沖動與講奉獻形成巨大的落差,極少數高校教師在面對誘惑時思想容易發生動搖,師德師風建設迫在眉睫。三是高校廉政文化建設發揮在思想政治理論教育上的優勢,積極宣傳中國儒家傳統思想的義利觀,在思想上為全體教職員工裝備遏制“四風”的利器,真正實現從不想腐、不能腐到不敢腐的質變。
三、借鑒儒家廉政思想建設高校廉政文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學習和掌握其中的各種思想精華,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很有益處?!盵3]當前,面臨如何有效懲治腐敗的世界性難題,我們要善于從儒家思想中汲取豐富的廉政資源并進行有效融合,不斷加強高校廉政文化建設,提高廣大師生的廉政意識,積極營造崇德尚廉、風清氣正的校園氛圍。
(一)重視儒家為政以德思想,引導高校黨員領導干部樹立廉政理念
突出德治思想是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的基本特點,廉政思想則是德治思想的核心部分??鬃友裕骸盀檎缘拢┤绫背?,居其所而眾星拱之”,就是把官德和為德看作是做官的根本原則。孟子則從另一方面分析了政德對國家和人民的重大關系,提出“惟仁者宜在高位,小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與眾也”的重要理念,這與南懷瑾先生的“人有三個基本錯誤是不能犯的,德薄而位尊,二是智小而謀大,三是力小而任重”是一致的。[4]儒家的道德教化是我們今天進行廉政文化教育豐富的資源寶庫,為我們提供了重要參考和借鑒。在個人道德情操建設方面,我們強調要加強個人修養,提升自身的道德水平,在這一方面,儒家的教育理念給予我們許多有益啟示。儒家思想注重家庭、學校和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把道德行為的規范有機轉化為每個人內心的理念和道德準則,從而提升個人品質和思想道德情操,正確地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鬃又匾暽鐣袒⒅匾龑嗣?,強調用“禮”和“德”來教化整個社會,讓整個社會明白善與惡,廉與恥,什么是行惡與犯罪,人們就會自覺地糾正惡行。儒家思想中對道德教化的重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從古至今一直受到高度關注和積極倡導。從這個意義上講,不斷加強對高校黨員領導干部的道德教育,促使他們樹立廉政理念就顯得尤為重要。
(二)借鑒儒家廉恥倫理思想,加強高校黨員領導干部的警示教育
建立在“仁者愛人”為根基的儒家思想,以“愛民利民”為出發點,按照“為政以德”的要求,貫穿以“知廉恥、慎獨自律”為主線所發展起來的儒家廉德思想,構成了儒家廉政文化乃至中國傳統文化廉政思想的核心,在古代對政治清明以及培養官吏為政清廉發揮了重要作用。如今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們反腐敗的艱難之處正是缺少一種“知恥”的反腐倡廉文化氛圍和價值觀的約束。在廉政文化建設中,要求廣大黨員干部首先要知廉恥,不斷加大道德底線的約束,加強對廣大黨員干部的警示教育,努力構建“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的懲治與預防腐敗的體制機制。比如高??梢苑e極組織領導干部參加到監獄、法院進行的現場警示教育,這也是廉恥教育的一種有效形式。正如孔子提倡的那樣:“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省也”。教育貴在持之以恒,要常抓不懈,創新工作機制,改進工作方法,強化教育效果。
(三)創新宣傳教育方式方法,推進儒家廉政文化“三進”工作
要充分發揮儒家廉政文化在高校反腐倡廉建設和校園文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讓中國數千年優秀的儒家文化和優良廉政傳統走進高校校園,發揮其道德教化、潤物無聲、春風化雨、沁人心脾的積極作用,積極舉辦儒家廉政文化優秀作品演出和展播,有目的的組織院校文藝團體古代廉政小故事公益演出,讓“崇德尚廉”、“儉以養德”、“拒腐反貪”等廉政思想環繞校園。要把廉政文化建設與高校豐富的人文資源相結合,根據教職員工和廣大青年學生的實際文化需求和文化愛好,不斷創新方式方法,開展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師生,寓教于文、寓教于樂的廉政文化宣傳教育活動,加大廉政警言警句、廉政人物、廉政漫畫等宣傳手段的力度,充分體現高校廉政文化的特色。具備條件的高??梢越ㄔO“廉政文化長廊”等特色專欄,積極開展同當地廉政文化建設基地共享廉政教育資源等活動,讓儒家廉政文化真正走進高校發揮效用。
(四)汲取儒家廉政思想精華,培育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有其獨特的價值體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己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今天,我們提倡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從中汲取豐富營養,否則就不會有生命力和影響力?!盵5]在儒家文化兩千多年的發展歷程中,孔子創立的儒家文化精髓——注重道德的教化、體現民本主義思想,倡導修齊治平等,構成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主流和基礎。其中蘊含的大量的諸如人際和諧、誠實守信、以和為貴、天下大同、仁者愛人等思想理念,為加強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提升我們整個國家發展理念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高校廉政文化建設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與踐行在實踐上是辯證統一的。中華民族在歷史長河的發展中形成了自己核心價值觀:四維、五常、八德。四維就是禮義廉恥,五常就是仁義禮智信,八德就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傳統價值觀的內在精神都是一致的。高校的大學生課堂要開設儒家經典課程,走進孔子,感悟儒家思想,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高國家的“文化軟實力”,這既是高校廉政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與踐行的過程。
(五)借鑒儒家修身養性路徑,加強高校黨員領導干部自律與自省
思想是行動的指南。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道德一經確立,就會變成自覺的行動。人要有明確的目標與追求,腐敗與墮落往往是思想松懈的結果。以儒家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熏陶之下的讀書人秉承的是“內圣外王”的追求。內圣,就是追求自我修養、自我提升;方法是自律與慎獨,追求理想境界,不斷磨礪堅強意志,自覺抵制各種不良誘惑,從而達到崇高的思想境地。外王,儒家提倡的治國、平天下,也就是今天對高校黨員領導干部的要求即服務社會、報效國家、為人民服務。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呢?那就是必須不斷反省自己,加強對自己內心的反思與警醒。一個人清心寡欲,矢志不渝,這是人心向上的最好狀態。然而很多時候,人心是浮躁的,東追西逐,不知所至。中國古代的心學大師王陽明曾經說過,雞鴨放出去了還要收回來,更何況是自己的心。在當今市場經濟的大潮中,一些腐敗黨員干部的良知卻不知到哪里去了,就像放出去的雞鴨牛羊,收回來難,也不想收回來了。所以我們要加強這方面的教育,倡導樹立大志,做到干大事業要抗得住誘惑,耐得住清貧,守得住寂寞。黨中央要求黨員要加強黨性修養,堅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自覺遠離低級趣味,自覺抵制歪風邪氣,其基本的核心要義就是體現了儒家廉政思想里的自省教育。
要正確對待文化遺產,正如毛澤東同志所說:“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繼承這一份珍貴的遺產”[6]??鬃右簧亓x而輕利,崇尚節儉,倡導簡樸的生活,一生追求道德上的完美而被后世稱為“圣人”,對國人的行為和性格產生深遠的影響。由他創立的儒家學派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主流,其中蘊含的廉政思想更是彌足珍貴。我們應積極從儒家的廉政思想中汲取豐富的養分,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提升人生境界,對貪腐行為和腐敗現象要加以自覺防范和抵制,積極營造風清氣正的校園廉政氛圍。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 2014-09-25.
[2] 馬恒君.論語正宗[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7.
[3] 習近平.在中央黨校建校80周午慶祝大會暨2013年春季學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03-03(1).
[4] 南懷瑾.易經系傳別講[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234.
[5]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70.
[6]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
責任編校 陳 瑤
Enlightenment from the Confucian Thought of Integrity on Integrity Construc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es
GUO Rui1,2 (1.Supervising Office of Commission for Discipline Inspection, Jining Institute, Jining 273155, Shandong, China; 2.School of Marxism Studies, Party School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CPC, Beijing 100091, China)
Abstract: The Confucianism ideas about self-discipline to improve the self, integrity in power implementation, and ethical governance are a priceless and rich heritage from our ancient sages, enlightening and applicable in the current constructions of integrity culture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More deeper researches and arrangements the Confucian ideas about integrity should be done for its triple implementation to cultivate and realize the core socialist values; things must be done to nurture the integrity notions among leadership of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to warn them of the risk of corruption, and to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ystem of corruption prevention and punishment for a realization of cooperation between these institutes so that an atmosphere of integrity and righteousness can be built.
Key words: Confucianism;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es; integrity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