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
【關鍵詞】 學困生;心理問題;應對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3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
02—0042—01
學困生在每一所學校中都是客觀存在的。對這部分學生,長期以來,有不少學校和教師都認為是一種負擔,在思想上厭棄他們,在行動上不關心他們,甚至鄙棄他們,把他們推出學校,推向家庭,推向社會。素質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當然也應該包括學困生。應該認識到學困生同其他學生一樣,本身也是具有發展潛力的,他們是能夠達到基礎教育的目標的。只是因為他們知識、能力、情感、行為習慣等起點低,心理素質比較薄弱,再加上“動力系統”的內部機制不夠健全,他們才成為學困生。因此,我們要針對他們的實際,采取相應的教育教學方法,促使他們身心向好的方面發展。
一、 學困生常見的心理問題
1. 厭學心理。學困生由于受到來自社會、家庭的消極影響,對學習認識產生偏差,再加上學習上的失敗多于成功,當有少少成功時又得不到家長、老師的及時肯定、表揚,而容易形成一種消極的自我意識,在學習行為上產生習得性無力感,從而表現為一種遠離學習活動的傾向,進而產生厭學心理。
2. 自卑心理。這種心理來自他們自我認識的偏差,他們因犯過錯誤,受到過批評、埋怨、訓斥,常處于“冷”的環境和氛圍之中,認為自己是一個無能者、失敗者,因而心態消極、缺乏熱情、自暴自棄,放棄個體的追求,從而產生自卑心理,覺得自己永遠都比不上別人。
3. 戒備心理。有的學困生由于多次失敗,屢遭挫折,有時做了好事,有了進步,又未及時得到應有的肯定,于是感覺到老師不相信自己,感覺到自己處于被監視地位,所以對老師、家長、同學常處于猜疑的緊張狀態,久而久之,便形成一堵精神之墻,誰的話也聽不進去。
4. 逆反心理。在教育學困生的過程中,我們有時沒有把學生當作能動的、獨立自主的人看待,去尊重他們,創設一種和諧的人際關系,而是把他們看成另類,對他們的缺點過失,動輒靠權威壓服,靠體罰或變相體罰的辦法,簡單而粗暴,因而造成學困生產生畏懼、防衛等消極心理,誘發出反權威、反說教的逆反心理。
二、應對策略
1.幫助學困生克服心理障礙。
(1)學困生的心理障礙往往與他們情感及意志薄弱有密切關系,所以在教育過程中,教師應樹立人本主義的學生觀與教育觀,尊重學困生的情感與尊嚴,優化他們的非智力因素,用期望的春風融化覆蓋在他們心靈中的凍土,實現思想意識的遷移,從而幫助他們克服自卑心理和戒備心理。
(2)對學生的逆反心理,我們應注意借助師生雙方的心理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運用疏泄的方法,深入了解前因后果,主動接近他們,通過談心疏通思想,才有可能解開他們的思想疙瘩,澄清是非,弄清真相,并通過做好班級學生、家長工作,形成團結友愛的互助的學習生活環境,減輕學困生的逆反心理壓力。
(3)對于厭學的心理,我們可以通過心理咨詢活動,了解產生厭學的原因,并有針對性地開展愉快教育、成功教育,幫助學生變厭學為樂學,促進學困生自我意識的發展。
2.建立新的評價體系,對學困生進行鼓勵性評價。
(1)目標激勵。目標激勵是要求教師對學困生按其實際情況分階段制訂目標,包括德育目標及學習目標,教師定期與學困生一起檢查目標實行的情況,及時進行小結。當學困生有所進步,期末達到預定的目標時,應該給予表揚肯定甚至獎勵。
(2)榜樣激勵。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樹立榜樣時,除了有先進的榜樣外,在班級、學校中,也應該有學困生進步的榜樣。這樣做,不僅可以使學困生覺得榜樣并非高不可攀,而且有更廣泛的教育意義。“表彰一兩個,激勵一大片”。例如,我校設立的學習進步獎,對原來學習較差的但有了一定進步的學生,公開表彰,給予獎勵,便促進了一批學困生學習積極性的提高。
(3)情感激勵。熱愛學生是教育學生的關鍵。教師多關心熱愛學困生,幫助他們排憂解難,與他們交朋友,這本身是一種情感的激勵。由于學困生與一般學生發展水平相比,不但知識、能力、情感等方面起點較低,而且各人的特點和形成過程不一樣,各自的起點以及在一定時間內達到的發展水平也有較大差異。因此,對他們應該降低起點,把起點放到只要他們努力一下便可以到達的水平上。同時,教師在設計教學時,要按要求從易到難、由簡到繁地分解成若干合理層次,分層推進,把產生挫折的頻率減到最低程度,從而使學困生感到自己有能力學好,不斷增強學習進取心,強化學習動機。此外,學困生往往注意力集中的時間較短,記憶容量小,所以教師應多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以調動他們的注意力,讓他們在活動中有自我表現的機會,從而激發學習興趣與積極性。
(本文系甘肅省“十二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研究成果,課題批準文號為GS〔2014〕GHB0671)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