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景軍
【關鍵詞】 新課改;課堂教學;教學效率
【中圖分類號】 G424.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
02—0045—01
課堂是教師“傳道、授業、解惑”的主陣地,是將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內容乃至自己獨到的教育見解付諸實踐的主渠道,課堂的主要任務就是培養和提升學生多方面的能力。那么,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呢?下面,筆者結合工作實踐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認真做好課前準備——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基礎
1. 備教材。備教材要求教師必須認真地學習教學大綱,系統認真地研究全學期的教材,明確各單元、各課的教學目的、要求、重點和難點,對書中練習題的多少、難易、類型進行研究分析并決定增刪,同時還要認真、合理安排好每一節課的教學內容,根據每一節課不同的教學內容采取不同的教學手段和方法,要注意避免出現“前緊后松”或“前松后緊”的情況。
2. 備學生。備學生要求教師在教學中體現因材施教的原則。學生知識水平有高有低,接受能力有強有弱,學生學習態度有好有壞,教者可通過課堂提問,通過作業和適當的、必要的考試以及課后了解學生對教師教學工作的看法和要求,來了解學生的學業基礎和學習態度等。教師要通過多渠道信息反饋弄清哪些地方學生普遍感到困難,是共性問題,哪些地方僅是個別學生存在的問題。只有摸清學生的底細,教師才能根據大多數學生的實際情況,制訂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案,確定課堂教學的起點、難點、深度和廣度;才能面向全體、兼顧少數;才能自如地駕馭教材、駕馭課堂、駕馭學生。
3. 備方法。備方法也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至關重要的一環。教學任務和內容要靠教學方法去實施。教者要根據每一課時的教學目的、要求、重點和難點,選定合適的教學模式,安排好各個環節、各個步驟之間的銜接和過渡,確定好教學內容的先后,設計出呈現新內容的教學方案,選定突破口,同時考慮如何以舊引新、以新連舊,使學生易于接受。其中,不能忽視的一點就是一節課的教學重點不宜多而分散,不能面面俱到,把一節課搞成板塊或大雜燴。
二、授課中教學階段的優化——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關鍵
1. 優化教學內容。教師要合理使用教育資源,利用好教材這個載體。要將教材內容實行科學地組合,進行創造性地加工,組成合理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加強知識間的相互有機的聯系,要把教材中的語言知識重新置于鮮活的語言情境中加以傳授,以便順利完成教材的教學任務,把學生生命中探索的欲望、創造的潛能開發出來,使學生得到發展。
2. 優化課堂教學過程。要優化教學情境,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營造濃厚的熱情高漲的學習氣氛,充分調動學生各種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使學生不知不覺地積極地投入學習過程,興趣盎然地進行學習。為此,教師要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以飽滿的熱情執教,激勵學生積極學習;以多種教學手段創設語言學習的情境、擴大語言的輸入量;以清晰、準確到位的示范幫助學生理解、模仿、操練和活用語言;以教學活動的變化為依據,變換自身的角色;以緊湊合理、過渡自然的教學環節以及科學有序的訓練,讓學生在積極參與語言實踐中扎實地掌握知識,形成技巧,發展能力,嘗試成功,從而獲得課堂教學的高效率。
3. 優化教學方法與手段。課堂教學方法的選擇是課堂教學效率高低的關鍵。首先,課堂教學中所采用的方法要符合教學內容,符合小學生的認識規律和教學原則。其次,我們還要充分利用直觀教具和電教設備,創造各種語言情景,讓學生利用各種感官參與學習的實踐活動,加速語言材料的吸收和運用,提高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
三、課后及時反思——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保證
1. 做好課后教學總結。實踐證明,教學后記有利于教師及時、系統地獲得教學的反饋信息,有利于教師的自我完善與提高。教師在鉆研新課程標準、吃透教材的基礎上,要采用相應的教學方法,通過合適的教學手段,突出重點,解決難點,以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然而目的是否明確,重點、難點提煉得是否準確,教學方法是否恰當,課堂的容量大小如何,知識的密度、梯度是否合理,這一切的一切,都只能通過課堂教學的實踐活動逐一驗證。一堂課的教學涉及到教學內容的處理、教學方法的運用、課堂結構的安排、師生的雙邊活動以及教者的語言、板書、教態等各個方面。課后我們將這些信息及時、準確地記錄下來進行總結,有利于進一步研究、學習和提高。
2. 注重課后作業的布置。課堂教學結束后的課后作業布置要體現鞏固性、實踐性和趣味性,要反映學科的特點,作業內容要緊扣所學的語言知識,作業的形式要精心設計,作業的要求要兼顧到不同層次的學生;作業總量要控制;作業時間要合理(一般不超過30分鐘。其中聽力約5分鐘,口頭作業約10分鐘,書面作業約1 5 分鐘),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完成作業的過程成為自我提高的過程。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