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元
【關鍵詞】 化學教學;教材;生活化;有機
統一
【中圖分類號】 G633.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
02—0060—01
初中化學主要通過對物質宏觀組成、微觀結構、基本性質、變化規律、性質用途等的研究和闡述,旨在提高學生的科學文化素養,促進學生的終身發展,最終指導生活、服務生活。新課程標準要求廣大化學教師不僅要注重知識和技能的傳授,加強科學過程和方法的教育,還要重視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那么,怎樣才能搞好化學教學呢?本文就此問題談些粗淺看法。
一、合理整合教材,注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任何發明創造都是創造性思維和探究性實驗的結晶。創新能力是人整體素質的一種積淀和升華,而創新型教育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根本,教師的教學不能拘泥于課本,而應與時俱進,推陳出新?;瘜W教師不僅能熟練駕馭教材,而且能夠對教材進行合理整合,借助于化學發展史,介紹科學家的事跡、科研成果,并能夠從生活中挖掘、提煉化學教學的素材,為化學課堂教學引入源頭活水,樹立教材動態觀,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造欲望。
新課程強調,課程是由教師與學生、教學情境、教學環境構成的一種動態系統。教師要想方設法使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發現知識。如在尋求氣體樣品的采集辦法時,學生各抒己見,方法不拘一格,新穎獨特。教師適時點撥,使學生明確了各種采集辦法的原理及特點。又如,通過對幾種常見氣體性質的學習,學生理解了食品變質的實質,知道了真空包裝和充氣包裝都能延長食品的保質期,教師追問:“怎樣設計一個簡單的真空包裝?”學生眾說紛紜,各種獨特的創意無不閃現著知識的火花,學生在參與合作中體驗到了學習的快樂,同時也使創新能力得到培養和鍛煉。
二、課堂教學生活化,從生活走進化學,從化學走向社會
新課程的教材涉及的大多是與生產、生活相關的材料、能源、健康、環境等問題。教材中展現的知識是對人類生活經驗的一種傳承,一種影射,一種濃縮,為我們學會生活搭建了一座平臺。教師更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瞬間閃現的靈感,化平淡為神奇,讓化學課堂充滿生活與生命氣息,最終實現由“生活—化學—社會”的過渡轉型。如化學實驗基本操作的知識對我們的現實生活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在學習酒精燈燈焰的分層現象后可追問:“燒水做飯時,怎樣利用煤爐的火焰?”學生在思索中體驗化學知識的無窮奧妙,并從中借鑒思考,具備一定的生活經驗。在介紹化學與材料的關系時,教師可將學生的思維和目光鎖定在生存的環境中,通過對比,讓學生體會化學學科的發展使新型的材料得以誕生,推動了人類社會文明的進步,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
三、化學教學要體現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有機統一
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為我們帶來了富庶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世人還未來得及體驗這種驚喜變化,地球母親卻正經歷著一場場磨難:空氣污染、水體污染、淡水資源枯竭、土地荒漠化、臭氧層衰竭、酸雨、溫室效應、物種滅絕……其中環境污染已成為全球面臨的嚴峻課題,因此,增強青少年的環保意識勢在必行。
首先,教學要結合當地實情,發揮課堂教學的主陣地作用。如在甘肅省武威市玉米制種后殘留的農膜,造成了嚴重的“白色污染”;特別是石羊河流域的綜合治理受到了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這一系列令人擔憂的環境問題無疑是最好的鄉土教材,學生的憂患意識增強,教師可借此鼓勵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為建設家鄉,改變家鄉面貌而不懈奮斗。
其次,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在我所在地區的農村中小學冬季取暖只靠室內放置煤碳爐,部分學生常將燃燒未盡的黑色煤核倒入垃圾中,我們應身體力行,揀出那些煤核的同時追問:“煤是怎么形成的?”通過一番激烈的討論,學生知道了化石燃料的形成過程,進一步明確了煤的開采利用傾注了人們大量的心血,它的不充分燃燒不僅會造成空氣污染,而且嚴重浪費資源。這樣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對學生進行了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樹立了節約觀,無形之中達到了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效果。
總而言之,新課改理念要求我們要開發各種課程資源,讓我們加倍努力,使課堂教學時刻充滿靈氣與活力,讓每一位學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悅。
編輯:張 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