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召芹
【關鍵詞】 高效課堂;教師素養;學習興趣;和諧互
動;作業設置
【中圖分類號】 G424.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02—0072—01
在教學實踐中,課堂低效一直是管理的一大難題。課堂的低效能導致學生厭學和教師厭教。特別是在推行回歸教育本位的素質教育背景下,大幅度削減課時,改變以往那些熬時間、拼體力的學校教育的今天,創造高效課堂,是每一個老師必須面對的問題。那么,在地理教學中,如何才能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高效率地完成課堂教學任務呢?下面,筆者結合工作實踐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注重實踐探索,提升教師專業素養
1. 加強教師的思想建設,把師德修養放在首位。首先,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教師要有一顆熱愛生活、熱愛學生的心,能夠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教師工作中去,用真心走進學生的心靈,把學生當作是自己的孩子,愛他們,親近他們,和他們進行心與心的交流和碰撞,力爭在教育工作中實現自己的價值。其次,建立年度內師德標兵的評選制度,樹立榜樣。最后,在教師中開展以“身邊的榜樣”為主題的師德演講活動。通過豐富多彩的主題活動,讓教師牢固樹立做人民滿意的教師的理念。
2. 增強專業知識的學習,提高自身的業務素質。教育教學工作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要想把握好這門藝術,需要在探索中總結,在總結中提高。教師的專業發展一靠學習、二靠實踐。校本教研正是教師學習和實踐相結合的有效活動形式。因為校本教研所要解決的問題,正是教師自身發展的問題。學校領導清楚地認識到學校要謀生存,求發展,必須走強師之路,面對現實,要走強師之路必須做強、做實、做新校本教研。
二、巧設導課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中的新課導入藝術,是優化地理教學結構,提高授課效率的關鍵一環。導語是課堂教學的前奏,起著醞釀情緒、激發興趣、滲透主題、創設情境的作用。恰當、簡潔、生動的導語,會有效地吸引學生,使其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迅速形成教學高潮。因此,教師應該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設計出新穎的導語,以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導入新課的方法有以舊拓新式、承上啟下式、設疑提問式、聲像式和謎語式等多種形式。
三、師生和諧互動,獲得生成性知識
芝加哥大學教授萊恩·艾斯奎斯認為,教學應該是真正意義上的雙邊活動,不僅要看結果,更要看過程。課堂教學要創造良好的教學氣氛,在師生之間、同學之間形成和諧、民主、平等的人際關系,這樣學生就會在滿意、愉快、合作、互動和互助的積極情感狀態下學習。學生一旦主動學習,教師的責任就由講授、提問轉換為傾聽,學生感覺教師在等待和傾聽,學生的聲音就轉化為有效教學的資源。例如,在教授“青藏高原的湖泊”時,教材里只說到青藏高原的湖泊是以咸水湖為主,為什么是咸水湖卻沒有涉及,于是我鼓勵學生探討這個問題。有的學生說是因為當地氣候問題;有的說是因為青藏高原有豐富的鉀鹽,所以湖水咸了;有的認為是當地雨水少,蒸發量大的緣故。我對學生提出的每個答案都給予客觀積極的評價,學生受到鼓舞,士氣很高。
四、積極實施小組互助學習制
現階段,大班額的班級授課制也是課堂教學效率難以提高的一大原因。在小班化教學難以推行的現實條件下,在班內實行小組互助學習可以說是一個最佳選擇。教師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個性心理特點,可以把學生劃分為若干個學習小組,發揮優秀學生的優勢,積極推行學生互助機制,同時,教師通過對小組的學法指導和激勵性評價,進一步提高學習小組的自主學習效果。這樣,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面向全體學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以促進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
五、推行作業分層布置制度
教師在布置課堂練習和課后作業時,必須充分考慮不同學生的學習水平,做到“不布置死記硬背、機械訓練作業,布置啟發性、思考性作業;不布置重復性作業,布置可選擇性、層次性作業;不布置繁難偏舊作業,布置實踐性、研究性作業”。布置的作業數量要少,質量要高,要避免進入“教師隨意布置大量作業——學生應付作業——教師隨意批改作業——教師再隨意布置過多作業——學生再應付作業”的惡性循環,消除教師無暇顧及教學內容的研究和設計、無暇顧及研究學生的現象,從而解決學生不堪重負、疲于應付、厭學情緒滋生等問題。因此,加強作業的管理與指導,避免超負荷、重復性、低水平的作業,給每個學生留有充分自主發展的余地,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之所需。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