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巧君
【關鍵詞】 小學數學;運算錯誤;心理因素;解決方法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02—0082—01
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已經推行了將近十個年頭,廣大小學數學教師都在極力尋求適應新課程改革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但是,我們在一味探尋和追求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的同時,忽略了一個嚴重的問題,那就是小學生產生運算錯誤的心理因素和解決方法,這些因素嚴重困擾著小學生平時的數學學習和運算能力,因此,發現和解決這類問題勢在必行。經過多年的教學經驗和總結,筆者將其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一、認知過程中的缺陷
小學生認知過程中的缺陷,主要表現在審題時不仔細,感知比較籠統,容易忽略細節,不善于檢查自己的思維過程,因而發生感知失真的現象,具體又可劃分為:
1. 無異性錯誤。小學生在計算過程中容易看錯、寫錯或者抄錯數字;不看運算符號,把加法做成減法,或者是把減法做成加法;書寫潦草,運算時上下不能夠對齊數位,導致計算結果產生錯誤等等。例如,計算(82-42.5-5.25)÷0.8+1這道數學題時,由于學生重視了括號內的運算和“÷0.8”的運算要求,而忽視了最后“+1”的運算要求。于是,前面一部分的強烈感知現象,使得小學生在大腦中產生興趣和注意,造成對“+1”這個弱勢感知現象的抑制而被遺忘,從而造成計算錯誤。這類錯誤是由于學生粗心所造成的,教師需要加強指導,督促學生自己認真檢查、檢驗,從而得到進一步的糾正。
2. 概念混淆錯誤。在運算的過程中,除了對四則運算意義的運算外,還要使用數學術語,特別是很多相近的概念,學生很容易出現混淆的現象,以致造成解題錯誤,如,速度、時間、距離、畝產量、畝數、增加、增加到等等。例如,一輛汽車從甲城開往乙城,前3小時平均每小時行35千米,后4小時平均每小時行40千米。這輛汽車平均每小時行駛多少千米?學生錯誤列式為(35+40)÷2=37.5(千米)這是由于學生混淆“求平均數問題”與“等分除法”的概念,把較為復雜的求平均數問題當做簡單的等分除法的問題對待,這是概念混淆不清所導致的。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注意:一是重視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通過平時堅持不懈的嚴格要求,培養學生認真細致的審題習慣,從而改變草草計算的不良習慣。二是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審題方法,養成良好的審題習慣。根據學生審題中經常出現的錯誤,特別是容易混淆的概念,采用題組對比練習的形式,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專項對比訓練。
二、思維定勢的干擾
1. 思維干擾性錯誤。小學生運算時容易受到思維定勢的干擾,主要表現為硬套解題模式,用習慣的方法去解答性質完全不同的問題。筆者做了這樣一個實驗:有10道口算題,只有第七題為二十以內的減法計算,其余均為二十以內的加法計算。結果有不少學生把減法計算也做成了加法計算。這是因為前六題都是加法運算,符號不變,學生只感知數字,不去注意運算符號的要求,形成了思維定勢,從而產生了以上的錯誤。應當說明,思維定勢在學習新知識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關鍵在于我們如何在教學中抓住事物的共同點,形成正確的聯系,促進知識的正遷移。
2. 思維缺乏可逆性。小學生可逆思維能力比較差,這是他們解答逆向結構應用題時出現錯誤的根本原因之一。例如,學生在解答“某飼養專業戶養雞3000只,比鴨子的1.5倍還多30只,養鴨多少只”時,錯誤列式為:“3000÷1.5+300”,或者“(3000+300)÷1.5”。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學生平時用正向思維解應用題較多,正向思維解題策略已經深深扎根于腦海中,而不善于進行逆向思維,再加之審題不仔細造成以上錯解。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加強對學生進行可逆性思維的訓練,運用加和減、乘和除的互逆關系,設計系列練習題組進行正向、逆向思維的轉化訓練,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教會學生掌握“倒過來想一想”的逆向思維方法,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
總之,在新課改的形勢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已經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作為教師,應該積極學習新課改的精神,掌握要領,將新課改的精神充分貫穿到整個教學的過程中,及時發現和注意小學生在日常課堂中容易犯的錯誤,并及時分析產生這種錯誤的原因,從而幫助小學生糾正錯誤,消除小學生運算錯誤的心理障礙,讓他們養成良好的運算習慣,構建樹立式的運算思維,從而構建高效的數學課堂,以不斷地適應當下課改的要求。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