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一豐
摘要:徽州作為徽州地域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下,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科學技術日新月異時期,表現出藝術本體瀕臨滅絕,傳承主體青黃不接,資料留存方式陳舊、保護觀念淡化的不良趨勢。然而,當前是一個數字化的時代,數字化平臺具有存儲量大、保存時間長、流傳范圍廣、使用便捷的特點,將徽州民歌轉化成數字格式,建立徽州民歌數據庫,搭建徽州民歌數字化平臺,通過網路來進行傳播,是目前在徽州民歌保護和傳承領域值得研究的課題。
關鍵詞:徽州民歌 ? 數字化平臺 ? 構建 ? 實踐
關注中國地域傳統民歌的保護和傳承是近年來學術界、文化界、教育界一直探討的課題。CCTV青年歌手大賽設立原生態唱法是公眾媒體對中國地域傳統民歌保護的一次嘗試性的實踐。中國地域傳統民歌本著其具有的地域性、民族性和特有的演唱方法,成為口頭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域中的佼佼者。2005年,我國啟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頒布了一系列的保護條列,從國家在場的層面,在相關法律法規規范下,對各地挖掘的傳統藝術形態、民間習俗、文化空間等進行了實質性的保護,并公布了保護名錄。傳統民歌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民間表演形式,是非遺保護語境下重點保護對象。徽州民歌在2008年成功入選國家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對徽州民歌的進一步挖掘和保護起到了推動作用。
一、徽州民歌數字化平臺構建的迫切性
古徽州因群山阻隔、交通閉塞,現代社會發展緩慢而留給我們諸多具有地方特色民間藝術形式,比如:徽州建筑、徽州雕刻、徽州民歌、徽州民間器樂曲等,可以稱得上是徽州民間藝術的寶庫。時至今日,隨著黃山旅游業的蓬勃發展,近年來開通了多條高速公路,合福高鐵也已去年通車,杭黃高鐵正在緊鑼密鼓的建設中。現代徽州的交通相比過去已經是天壤之別。由于交通的便利,徽州與外界的交流逐漸頻繁,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經濟全球化、一體化的浪潮也不斷席卷而來。近些年,現代化城市建設腳步的加快和農民工外出的不斷增多,使得徽州當地許多古老的藝術形式面臨絕跡或者后繼乏人。以徽州民歌來講,被國家認定的徽州傳承人只有4位,年齡都在68歲以上。許多會演唱徽州民歌的老藝人因久居山野而不被眾人所認識,部分已經過世,或者年歲已高,不能再進行演唱。從政府的角度來看,對徽州民歌的保護主要以常規的保護模式為主,即出版徽州民歌集的形式。例如:黃山市文化委和各區縣文化部門對現存的徽州民歌進行重新校訂印刷,相繼出版了《徽州民歌100首》(香港天馬圖書有限公司,2005)、《古歙音韻》(中國戲劇出版社,2011)、黟縣龍池灣民歌集(龍池灣景區內部資料,2012)、《徽州民歌鄉土教材》(歙縣新安小學自編教材,2012)等。新一輪的徽州民歌集的出版在一定程度上給一直散落的徽州民歌予新的發展希望,但從長遠來看,徽州民歌的發展勢頭仍然渺茫。尤其是在基層,對民間傳統藝術形式保護意識的單薄是導致徽州民歌瀕臨滅絕的主要誘因。
二、徽州民歌數字化平臺構建的主要內容和價值
目前,黃山市各級文化部門對徽州民歌的保護主要有以下幾類措施:(一)將已有的曲譜和聲像資料放入檔案室保存;(二)選擇性的再版徽州民歌曲集;(三)舉辦徽州民歌大賽,讓民歌傳承作為群眾文藝活動來進行。這三項措施雖然在徽州民歌的保護和傳承方面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存在的問題也不少。主要有:(一)對徽州民歌的深度挖掘沒有繼續開展;(二)徽州民歌傳承人的保護未能涉及;(三)徽州民歌不能更好、更廣的流傳。基于以上問題,我們引入計算機技術,充分利用大數據時代的利好,采用數字化保護技術。所謂數字化保護,就是采用數字技術對現存的徽州民歌曲譜進行掃描,并轉換成圖片格式;對原有的徽州民歌演唱的音、視頻資料進行標準化輸入電腦,用相關的軟件進行格式轉換,并以WAV或者MP3的格式留存;再將所有錄入電腦的民歌曲譜和音、視頻資料整合、歸類,最后形成數據庫。該數據庫的主要功能有,可以接受大容量的數據存儲和訪問,并按照徽州民歌采集的地域、體裁進行分類,再以曲譜、音頻、視頻、田野采風原始資料四個方面再作細分。這種保護方式是當前最為高效且集約型的保護模式,一則可以避免長時期的存放帶來載體的變質,二來還可以隨時進行點擊查閱,方便愛好者欣賞和研究者查詢,避免了博物館式儲存所帶來的冗長的查找。對徽州民歌開展數字化的保護是當前社會發展的需要,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手段革新的需要,也是徽州民歌自身發展和延續的需要。
三、徽州民歌數字化展示平臺構建所面臨的問題
在對徽州民歌數字化保護之前,以紙質、磁介質和光介質為主要的存儲和保護手段。21世紀云技術和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將徽州民歌進行數字化保護無疑是一種最科學、最有效的保護手段。構建徽州民歌數字化展示平臺,是徽州地區民間傳統文化保護手段革新的良好開端,也面臨著諸如文獻和圖像資料的殘缺、數據庫建設標準的定位以及相關專業人才隊伍組成等方面的問題。
(一)文獻和聲像資料的殘缺。要建立徽州民歌數據庫,首要的是要基于已有的有關徽州民歌的原始資料和田野采風獲得的聲像資料。由于徽州地區一直以來對民間藝術的保護不夠重視,且相關專業人才的缺乏。另外,曾經參與徽州民歌搶救運動的幾位老文藝工作者也年事已高,對重新梳理當年搜集的材料力不從心。其它關于徽州民歌傳承人口述方面的資料是零存儲。在徽州民歌理論研究方面更是無從談起。所以,目前尚存的徽州民歌研究資料的形式是碎片式的,數量是稀少的。迫切需要組織專業人員進行深度挖掘、系統的整理。為了建立徽州民歌數據庫提供理論支持和內容儲備。
(二)數據庫建設標準的定位取向。徽州民歌是中國傳統民歌的主要組成部分,徽州的山山水水是她滋養的土壤。因而,徽州民歌的流傳區域主要還是大徽州地區。相比中原、陜北、新疆等地區的民歌來說,稱不上是非常著名的民間歌曲。所以,為了能擴大徽州民歌的影響力,讓更多外界的人來關注和宣傳徽州民歌,在徽州民歌數據庫建設方面,需要把握正確的定位,是國際化還是全國性,這對于數據庫建設的大小和基于的平臺都有相當重要的關聯。
(三)相關專業人才隊伍的建設。徽州民歌數據庫和展示平臺的構建需要音樂學、美術學、信息技術學、圖書情報學、人類學、社會學、民族學等方面的具有專業基礎知識的人員互相協作才能完成。從目前黃山市文化管理部門和各專業機構來看,還是缺少對應的專業技術人才,就是黃山學院也在人類學、社會學、民族學方面都無法滿足徽州民歌數據庫和展示平臺建設需要專業技術人員。所以,關于組建具有合理知識結構的人才隊伍是做好徽州民歌數據庫和展示平臺建設的當務之急。
通過建設徽州民歌數據庫和展示平臺,是徽州民歌數字化保護的最終成果。從全國范圍來看,已經建成的相關數據平臺有常熟理工學院圖書館建設的“中國虞山琴派古琴藝術數據庫”;浙江大學的計算機學院現代工業設計研究所的“楚文化編鐘樂舞數字化技術研究”;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虛擬五禽戲交互系統”等,都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域采用數字化技術進行保護的成果案例。徽州民歌的數據庫和數字化平臺建設需要借鑒這些成功的案例,但也要基于自身的地域特色、音樂風格和文化內涵。不因徽州民歌當前有限的影響力而約束該數據庫和數字化平臺的建設。立足徽州、放眼全國、走向世界,搭建好徽州民歌的數字化保護平臺,在現代化語境下扎實做好徽州民歌的保護和傳承工作。
基金項目:
本文為2015年黃山市社科聯科學創新發展研究課題“徽州民歌的數字化保護與傳承創新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A2015018;本文為2015安徽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徽州民間婚嫁歌的采集與音頻制作”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1510375029。
參考文獻:
[1]王文章.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
[2]楊紅.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
[3]景月親.西安鼓樂數字化保護的實踐與思考——兼及臺灣黃均人教授“音樂數位典藏計劃”的啟示[J].人民音樂,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