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霞 付程善
【關鍵詞】 數學教學;信息技術;應用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
02—0103—01
人類社會已經進入信息化時代,現代信息技術給教學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它猶如一座架設在學生和教材之間不可替代的橋梁,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應用信息技術輔助數學教學是一種高效率的現代化教學手段,它讓學生在學習中始終保持興奮、愉悅、渴求上進的心理狀態,對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創新意識和探索精神的培養有著不可估量的意義。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就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談些自己的體會和看法。
一、應用信息技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心理學研究表明,興趣無論在人的發展還是在社會生活中都具有巨大的作用。它引導著人們進入五彩繽紛的世界,種種事物的特點觸發了人們的好奇心并對此引起關注,促使人們去探索、去認識,從而增長知識,開發智力,熱愛生活。就數學教學而言,只有學生對學習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教學效果才會事半功倍。因此,教師必須創造機會和條件去引導和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而應用信息技術靈活多樣、圖文聲像并茂的特點,創設教學情境,能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讓他們愉快地學習,輕松地領悟教學內容。
二、應用信息技術將抽象事物具體化
多媒體與網絡技術的應用充分體現了信息技術的形象具體、動靜結合、聲情并茂的特點。所以恰當地運用信息技術,可以變抽象為具體,調動學生各種感官協同參與,解決教師難以講清、學生難以聽懂的難題,從而有效地提升教學效率。
如,教學“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時,先讓學生猜測,而后引導學生自己動手擺學具。之后,教師再借助多媒體充分展示知識發生、發展和形成的過程,突出公式推導的要點。筆者先用多媒體出示長5厘米,寬3厘米的長方形,再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去擺,看一共可擺幾個,面積就是幾平方厘米。重點是一共擺幾個,讓學生仔細觀察畫面: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依次沿長邊擺滿,共擺5個,與長的厘米數一致;再沿寬邊擺了3行。通過動態演示讓學生發現:長方形的面積=長×寬。在這課的教學中,多媒體以它得天獨厚的動態演示畫面,使學生生動、形象地理解了長方形的面積公式,有效地突破了教學難點。
三、應用信息技術,增強練習效果
利用信息技術編寫的有針對性的練習,其效果非常之好,這是傳統練習方法不可比擬的。它的最大成功之處在于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化抽象的教學內容為具體形象的畫面。通過帶娛樂性的練習,學生能輕松鞏固已學知識,真正做到“減負提素”的目的。比如,在練習中編寫各種形式的選擇題、填空題、是非題等,由軟件來判斷學生解答的正確與否,并根據練習的情況,給予必要的表揚鼓勵。
四、應用信息技術調整學生的情緒
小學生的有意注意持續的時間很短,加之課堂思維活動比較緊張,時間一長,學生極易感到疲倦,就很容易出現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效率下降等現象。這時,適當地選用信息技術刺激學生,吸引學生,創設新的興奮點,能使學生繼續保持最佳的學習狀態,進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如,在復習整理“幾何知識”時,學生到課中時感覺較疲倦。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活躍課堂氣氛,拓寬學生的思路,筆者運用信息技術出示了一道“阿凡提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題”:一天,地主給阿凡提一條16米的籬笆,要把占地面積18平方米的羊群圈住,阿凡提算出了籬笆圍成的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都不夠18平方米。學生一看,興趣來了,根據阿凡提的思路互相討論,思考其他情況。這樣,就讓學生在開放自由的情況下集中地解決了該題。
總之,恰當地選準信息技術應用于數學課堂教學的最佳結合點,發揮其最大功效,就可以減輕學生學習的負擔,激發了學生學習熱情,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給學生創造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有效地提升了教學效率。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