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永誠 王薇
【摘 要】本文從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模式、教育觀念等方面,結合重慶工程學院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提出了做好民辦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些思考。
【關鍵詞】民辦高校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校園文化建設 實踐 創新
重慶工程學院的前身為創辦于2003年的重慶正大軟件職業技術學院,2014年經教育部批準成立的以工學為主,以軟件、電子信息、游戲動漫為特色,經濟管理和人文藝術等專業協調發展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學校一直堅持獨特的“校企合作、產教結合”辦學模式,培養了一大批社會急需的軟件工程、網絡工程、物聯網工程、電子信息工程、信息安全、云計算、數字媒體藝術、游戲動漫設計制作、電子商務、營銷管理、財務管理與信息服務等專業領域高素質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建校十幾年來,學院一直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教育思想,加大投入,認真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發[2004]16文)、《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教社政[2005]5號文)精神,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以思想道德建設為基礎,以大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從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和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兩方面入手進行了一系列教學教育改革,取得了明顯成效。
一、構建實施思想政治理論與實踐一體化的教學體系
學院嚴格按照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論建設標準》的要求,落實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時和學分。其中,《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3學分48學時,以教師講授為主的課堂教學32學時,以學生為主的互動體驗教學16學時;《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4學分64學時,以教師講授為主的課堂教學32學時,以學生為主的互動體驗教學16學時,實踐教學16學時。
為了有效解決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的知、信、行問題,讓學生知其理、信其道、踐其行,真正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構建實施了兩個教學模式,實現理論與實踐教學內容有機銜接、教學方式互補、教學主體合力育人、知信行一體化導引。
(一)構建實施以教材為根本、問題為中心、學生為主體的互動式的理論教學模式
學院聘請兩名專家教授領銜組建了《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和《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兩個教學團隊。團隊在吃透教材和調研學生基礎上,梳理聚焦學生在理論和實踐方面的熱點難點問題研制教案和課件,將教材體系轉化為教學體系,有的放矢地傳道解惑。
為了充分發揮學生在思想政治理論教學中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以提高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和綜合能力,引導學生知行合一為著力點,將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與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溝通表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創新思維能力、組織協調能力等結合起來,在學生中開發《德能修養》互動體驗課程,學院規定在早晨的第一節課時間,即原來的早自習時間進行。該課程貫穿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互動教學10個專題,以學生的演講、辯論、朗誦、討論、調研交流、講課、比賽等多種活動方式開展學生與學生的互動、學生與教師的互動教學。目前,學生積極性高漲,早自習出勤率高,綜合素質教育已經初見成效。
(二)構建實施全程聯動式課程化的思想政治實踐教學模式
學院按“四化”要求進行教學改革。一是課程化:在各類學生中開設3學分思政實踐必修課,每學年1學分。二是全程化:大一到大三全程開設了思政實踐課。三是體系化:構建實施了思政實踐課校、(院)系、班三級組織運行體系;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核心,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法紀觀等“五觀教育”為主要內容,職業生涯規劃、社會實踐、自主學習、社團活動等四大實踐成才導航計劃為載體,引導學生實踐成才;建立了自評、班評、師評三結合的考核體系和組織、經費、制度三位一體的保障體系。四是規范化:完成了思政實踐教學大綱、計劃、教材、考核辦法、師資、經費從無到有的轉變,徹底改變了隨意、零亂、分散、保障不力的實踐教學格局。
(三)嚴格執行市委關于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實施意見
學院廣泛開展“六個一”活動。一是學軍活動:我院大學生軍訓是學軍活動的載體,軍訓包括軍事技能訓練和軍事理論教學兩個部分,總時間為1個月。二是大學林建設活動:先后組織師生在重慶花木世界等地進行大學林“基地建設”活動。三是帶薪實習:根據上級主管部門安排,利用寒暑假,精心組織部分在校大學生到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參加1個月的帶薪實習活動,選拔優秀學生到巴南支行、巴南信訪辦等單位進行實習實踐。四是“三進三同”:集中組織學生干部、學生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到潼南縣崇龕鎮、巴南區接龍鎮“三進三同”實踐基地,進村社、進農戶、進田間,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了解農民生活和農村現狀,切身感受民生疾苦,增進同農民群眾的感情。五是撰寫社會調研報告。
二、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
我院始終堅持以學生為本、創新為魂、三全育人、全面發展的理念,堅持教育為根本、服務為核心、管理為基礎的原則,圍繞著學生成長成才這個主題,加強和改進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一)以必選課的方式對大學生進行全程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職業指導
基于我院實施產教結合、學生第三學年將頂崗實習的實際情況,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大學生職業指導》兩門課程各以2個學分、32學時作為必選課納入人才培養方案。《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培養幸福進取者為目標,實行“心理測試建檔、講授、咨詢、自主學習、活動”五位一體的教學模式,建立心理檔案,采取團體咨詢和個體咨詢方式對大學生進行發展性心理咨詢和障礙性心理咨詢。《大學生職業指導》以就業為導向,以提高學生職業素質為目標,從職業生涯規劃、職業素質的提升、擇業就業指導、創業與職業適應四個方面,采取“講授、咨詢、自主學習、活動”四位一體的教學模式,聘請了就業指導專家團隊,按照模塊式授課方式進行講解,建立了完整的教學大綱、教材、教學計劃、考核辦法、組織運行體系和保障體系。
(二)以選修課的方式對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
我院按照知識與能力、共性與個性兩個結合的原則,以“思想政治教育、科技創新、身心健康、特色文化、職業指導”五個板塊構建人文素質教育選修課程庫和講座庫,面向全校學生開設知識性傳授和能力訓練的選修課;同時,根據學生應知應會的共性要求和學生興趣愛好個性特點開設選修課和舉辦講座,幫助學生不斷提高人文素養。僅2014年就開設選修課40余門,選修學生達3000余人。
(三)采取“三三制”對學生進行形勢政策教育
我院形勢政策教育納入教學計劃,規定為1個學分,采取“三三制”實施。所謂“三三制”:第一個“三”,即由宣傳部、學工部、思想政治理論與實踐教學科研部三個部門分工合作,共同研究實施;第二個“三”,采取專家講座、自主學習、課堂講授三種形式,針對學生的熱點難點問題開展形勢政策教育,引導學生認清形勢,明確政策,在政治上、思想上與黨中央保持一致,有效維護了學院的穩定。
三、以校園文化建設為契機,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徑
(一)科學編制校園文化建設規劃
1.明確指導思想和建設規劃目標
我院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遵循文化發展規律和方針,以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根本任務,以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以構筑大學精神家園滿足師生精神文化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建設優良校風、學風為核心,以優化校園文化環境為重點,堅持以人為本、德育為先,重在建設、協調發展的原則,緊緊圍繞學院發展戰略,系統規劃、整體推進、分步實施,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提供優良的文化育人環境。
2.大力培育大學精神文化
我院遵循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和高校辦學規律,重視學院頂層設計,將文化建設和人才培養有機結合起來,將繁榮和發展校園文化作為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根本,進一步強化培養人才、發展科學、服務社會、傳承文化的辦學宗旨和特色立命、文化育人、人才取勝的發展戰略,進一步挖掘“盡責守信求精創新”校訓、“陽光進取正直大度”校風、“勤學善學踐學”學風的文化內涵,加大宣傳力度,將辦學宗旨、發展戰略、奮斗目標、校訓、校風、學風深入人心,鼓舞師生員工堅定信念追求卓越。
(二)構建和諧校園文化
1.打造校園文化精品活動工程
我院將文化塑魂教育寓于文化品牌活動之中,營造濃郁的文化氛圍。在各類活動中,學生參與面廣,活動內容豐富、形式新穎。現已連續舉辦了七屆大學生科技文化藝術節、八屆體育文化節、五屆宿舍文化節;每年還舉辦社團文化節、感恩節、英文經典配音大賽,以及以中華傳統節日文化為載體的系列品牌活動;聘請校內外知名專家舉辦正大人文講壇,堅持每周一次講座普及人文知識、傳播人文思想、倡導人文方法、弘揚人文精神。
2.以服務平臺為載體,實施人文關懷工程
人文關懷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我院堅持思想政治教育與解決學生實際問題相結合的原則,構建了大學生心理健康咨詢中心、大學生職業指導中心、大學生勤工助學中心、大學生法律咨詢與援助中心、困難學生資助中心五大服務平臺,幫助學生排憂解難,有效解決了學生在成長過程的困惑和困難。今年,宗申集團、浩立集團、巴南經濟園區等企業募捐資助,向50名經濟困難學生每人每年資助8000元,直到其大學畢業,使學生感受到了學院領導的關懷和社會大家庭的溫暖。
3.樹立榜樣激勵示范工程
我院十分重視加強師德師風建設,通過評選優秀教師、優秀輔導員、優秀教育工作者、“三八紅旗手”、優秀共產黨員等活動,宣傳、褒揚教師先進事跡,培育優良教風和師德師風。將獎(助)學金頒發、先進事跡報告會、表彰大會等活動辦成學校的經典文化品牌。近年來,我院先后評選表彰優秀教師54人,優秀教育工作者32人,優秀輔導員26人,“三八”紅旗手30人,優秀共產黨員84人。年發放學生獎學金130余萬元,舉辦先進事跡報告會30余場次。
4.精神文明建設引領工程
我院十分重視群眾性文明創建活動。2008年我院首次申報“區級文明單位”,當年即被巴南區委區政府授予“區級文明單位”;2010年被巴南區委區政府授予“最佳文明單位”; 2011年被評為重慶市“文明單位”,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不斷進入更高層次。在文明創建活動中,一是開展爭當“三育人”模范和爭當師德標兵活動;二是積極開展與轄區結對幫扶社區共建項目活動;三是深入開展以爭當文明學生、模范執行《高等學校學生行為規范》活動;四是廣泛開展以服務性部門和崗位為創建重點的窗口示范活動。
【參考文獻】
[1]楊海濤.新時期民辦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難點及對策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上半月),2008(11).
[2]王文章.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探索與創新[J].中國校外教育,2009(12).
[3]周時梁.高職院校實施素質教育導師制的探索與實踐[J].當代教育論壇,201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