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了更好地推動高等院校中民族器樂專業的發展,適當改變其教學內容和理念是十分必要的。對此,本文以高校中民族樂器專業教學為立足點,通過對該專業當前的教學現狀和改革教學意義的分析,就如何在民族器樂教學過程中融入傳承性和時代性的具體措施進行研究。
關鍵詞:民族器樂教學;傳承性;時代性;融入
民族器樂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早期就已經出現了骨笛和石馨等民族器樂,在經歷了長時間的發展后,我國民族樂器的數量和類型也在不斷地增加。我國大部分高校的民族器樂風格專業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已經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且正朝著系統化和專業化的階段逐漸地發展,這為我國民族器樂專業教學范圍的拓展帶來了新的機遇。
1 高校民族器樂專業教學現狀
在經歷了長達百年時間的發展之后,我國各大高校中民族器樂這一專業的教學,已經形成了一個專業的教育教學體系,并培養出了很多優秀的專業人才,為推動我國民族器樂專業教育教學和相關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但該專業在發展的過程中仍舊存在著較多的教學問題,尤其是該專業在教學過程中,對于歷史的傳承性和時代同步性這兩個方面教學的忽視。我國高校在開展民族器樂這一專業的初期,由于沒有此類型專業的教學經驗,所以一直是在借鑒西方的教學模式。雖然借鑒西方的教學模式,可以使民族器樂專業的教學更加的規范化和系統化,但是由于西方教學不能夠準確地掌握我國傳統民族器樂的精髓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會更加重視民族器樂的表演形式和演奏難度的教學。忽視了對民族器樂包含的文化內涵的講解,導致學生不能夠全面地掌握民族器樂和其包含的音樂文化內涵,在教學過程中忽視了傳統文化。與此同時,伴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逐漸朝著開放化和多元化的方向發展,同20世紀我國民族器樂專業的教學相比,無論是教材和教學課程的設置,還是授課方式和教學中教學曲目的安排,21世紀民族器樂的教學依舊采用的是傳統的方式,并沒有結合當前時代的發展需要和特點進行適當的改革,所以不具備時代性的特點。[1]此外,對于高校民族器樂這一專業來講,其在教學過程中不僅忽視了民族器樂發展的時代性,也忽視了民族器樂文化教學的傳承性。在市場經濟體制不斷發展的條件下,國家經濟與社會發展背景都發生了很大的改變,逐漸朝著多元化和開放化的方向發展。但就我國高校民族器樂實際的教學情況來看,無論是從該專業課程和教學的設置建設情況,還是從該專業的授課模式和曲目安排的情況,仍然在“走老路”,顯得更加的保守。
2 在民族器樂教學中融入傳承性和時代性特點的措施
2.1 做好教學教材的設置
民族器樂專業教學范圍的推廣,使得與民族器樂教學有關的教材類型也在不斷增加。但是,民族器樂專業在教學過程中使用的相關教材,仍舊是以演奏技法的教學為主。有關于民族器樂發展的歷史、包含的民族文化內涵以及流派的傳承等內容只是在教材中簡單提及,并沒有占據較大的篇幅。[2]與此同時,在所有與民族器樂有關的教材中,傳統樂曲、獨奏曲目和創作型曲目,仍舊是教材中的重點講解內容,新民樂和小合奏等現代人喜歡的音樂類型,在教材中占據的內容仍舊比較少。而一部好的民族器樂教學教材,不僅可以幫助教師更好的通過實踐教學掌握相關理論,還可以讓教師在掌握相關理論的基礎上,更好地運用相關理論來教育教學。因此,相關人員在設置民族器樂教材中的教學內容時,應該適當地增加有關民族器樂傳統知識和近現代創作出的新的音樂作品、合奏、重奏,以及新民樂等相似音樂體裁。以便在理論教學這一層面上,指導學生將更多的精力放在關注傳統器樂和音樂時代發展潮流上。
2.2 優化調整器樂課程教學內容的設置
我國各大高校,當前使用的民族器樂教學體系是以西方的音樂教學體系為基礎,在結合我國高校教學習慣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這使得我國民族器樂專業學生也因此同我國傳統音樂之間的距離增加。對于學習民族器樂這一專業的學生而言,了解、親近和熱愛民族音樂,是學習民族器樂的必經之路,學生只有全面的了解和喜愛民族音樂,才能夠真正地去感悟中華民族的傳統音樂。因此,在設置民族器樂教學課程的過程中,應該將民族民間音樂、中國傳統樂理和中國傳統音樂等,同民族音樂緊密相連的教學課程作為該專業的必修課,以此來增強該專業學生對民族音樂了解和掌握的程度。此外,各所高校需要結合本校民族器樂專業的教學特色和當前的實際教學情況,增設一些時代性較強的民族器樂教學課程,以便讓學生更好地了解當前民族音樂界新的發展動態和資訊,從而讓民族器樂專業學生的學習思維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
2.3 創新民族器樂的課堂教學形式
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我國民族器樂專業的教師,首先需要學會將傳統音樂文化和民族民間音樂帶有的地域性特點,融入對民族器樂作品和講解和分析之中,使學生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當前學習的音樂曲目的背景、風格和特點。也可以把當地民間優秀的音樂文化和有特色的音樂風格融入民族器樂教學中。其次,教師可以采用小組教學這一模式,讓學生按照小組的形式來了解和掌握一些合奏、新民樂和小重奏等,符合現代人審美觀的民族器樂演奏形式。再次,在課堂教學時,教師應該要盡可能地避免“填鴨式”教學形式的出現,激發出學生在課堂上的主觀能動性、尊重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讓學生能夠多看、多聽、多想。從而讓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可以更加直觀地感受到傳承性與時代性這兩大特點,對民族器樂教學的重要性。最后,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應該開展與民族器樂時代性和傳承性相關的專題性講座,以便將已經被深化研究和拓展之后的相關專業性知識,再一次傳授給該專業的學生,使得學生的學習視野更加的開闊。
3 結束語
我國眾多高校的民族器樂專業,在經歷了大約百年時間的洗禮之后,到目前為止,已經形成了一個相對較為完善的教育教學體系。但隨著時間的發展,當前高校民族器樂專業使用的教學理念和方式,也逐漸出現了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其中,最需要注意的就是,將藝術性和時代性這兩大特性融入民族器樂的教學體系之中,以便能夠在傳承和發揚民族器樂的基礎上,培養出更多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專業性人才。
參考文獻:
[1] 盧盈盈.淺談高校民族器樂教學中傳承性與時代性的融入[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 02(02):239-240.
[2] 劉歡.地方高校民族器樂教學的改革策略研究[J].黃河之聲,2013,11(06):37.
作者簡介:張明潔(1981—),女,河南新鄉人,研究生,湖北理工學院藝術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