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俊英 劉澤華
摘 要 會計電算化是一門高度復合的課程,日新月異的市場環境對會計電算化的教學帶來了新的挑戰。會計電算化課程的教學目標轉變為培養學生具備ERP管理理念以及ERP軟件操作技能。目前,高校會計電算化課程教學面臨著諸多問題,實施教學改革,將先進的技術理念與課程教學相融合,改進傳統的教學方式,實現教學目標尤為重要。
關鍵詞 會計電算化 ERP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424?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6.01.050
Reflections on Teaching Reform of Computerized Accounting
PENG Junying[1], LIU Zehua[2]
([1] Finance and Accounting Department, Xinhua College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520;
[2] Accounting Department, Zhengzhou Vocational College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Zhengzhou, He'nan 450048)
Abstract Accounting is a highly complex programs, the new challenges of the rapidly changing market environment to bring the teaching of computerized accounting. Teaching objectives into computerized accounting courses students have ERP software ERP management ideas and skills. Currently, the university Accounting Courses faced with many problems, the implementation of education reform, the advanced technology concepts and curriculum integration teaching, improve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to achieve the goal of teaching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Key words Computerized Accounting; ERP; teaching reform
0 引言
隨著信息技術化的不斷發展,ERP作為一種新型的企業管理理念和軟件系統在企業得到了全面的推廣和應用。新的市場環境對于會計人才的實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型會計人才需具備ERP企業管理理念以及ERP軟件操作技能。市場需求的轉變給會計電算化課程教學帶來了新的挑戰。會計電算化課程的復合程度日益增加,如何使不斷更新的技術理念和會計電算化的教學方法相融合,如何改進傳統只注重軟件操作的教學方式,如何使學生能夠理解ERP企業管理理念、熟練地操作ERP軟件則顯得尤為重要。
1 會計電算化課程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1 與其他課程缺乏必要聯系
會計電算化是一門高度復合的課程,涉及了財務會計、審計學等重要學科,而ERP軟件的興起與廣泛運用,進一步增加了會計電算化的復合程度。傳統的會計電算化課程,只培養注重學生對于財務軟件的操作能力。在新環境下,會計電算化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ERP企業管理理念以及ERP軟件操作能力。ERP軟件與傳統的財務軟件的區別在于ERP軟件是一個企業信息管理系統,全面反映了企業經營管理過程,其對于財會人才的操作能力不再局限于財務層面,還涉及企業供、產、銷等企業經營管理活動的參與。會計電算化課程也因此涉及管理學、管理會計、成本會計等學科。
現階段,會計電算化課程的教學缺少與其他課程的聯系。例如,基礎會計、財務會計等專業課程一般都是基于手工做賬環境,與信息技術環境下快速發展的ERP軟件產生斷層,這使得學生在學習電算化課程時難以把學到的基礎知識和ERP軟件融會貫通,在操作軟件時只是硬性地記住了操作步驟,并不理解這么做的意義。再如,在會計電算化課程學習過程中,學生忙于完成供應鏈管理模塊的操作,缺少對于管理會計所學供應鏈管理理論的聯系與思考。
1.2 師資隊伍薄弱
會計電算化是一門集理論性與實踐性高度融合的課程,無疑對于授課老師有著更高的要求。而會計電算化課程在許多高校被認為是最簡單實驗課程,在人員安排上,高校一般選擇教學經驗不豐富的年輕老師和非會計專業老師來教授。這些老師一般缺乏扎實的會計理論知識和ERP軟件在企業財務管理的實踐經驗,只是照本宣科,嚴重影響了該門課程的教學效果。
1.3 教學方式單一
傳統的會計電算化課程教學主要以先講后練的教學方式為主。教師在講授過程中大多只是對于操作步驟進行演示、講解,然后學生重復老師的操作。如此一來,教學方式的單一,極大地削弱了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并且,學生容易一味追求快速完成實驗,無顧實驗操作的基本原理與操作流程,實驗一出錯即呼叫老師幫忙,最終導致會計電算化課程教學效果不理想。
1.4 考核形式不科學
現如今,許多高校會計電算化課程依然采取期末成績評定機制,即平時成績40%,期末成績60%。這種考核機制無疑忽略學生在平時課堂上實踐操作過程的考核的重要性,使學生認為平時的學習和操作對于成績影響不大,在課堂上缺乏學習積極性,只在期末考試前突擊,考完就忘,并沒有取得學習效果。同時,部分高校對會計電算化課程依然采取筆試的考核方法,筆試更多注重考核理論知識,達不到電算化課程對于軟件實操能力培養的教學目標。
2 教學改革具體措施
2.1 整合校內外會計實訓課程資源,建設綜合網絡課堂
在會計電算化課程的教學中,通常由于教學課時以及實驗室條件限制,學生們無法在課堂上操作所有模塊的實驗,從而導致學生技能訓練強度不夠,教學效果不理想。建設網絡課堂恰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途徑。網絡課堂的建設不應只局限在會計電算化課程這一層面,在應當以全面培養學生ERP管理理念、提高學生會計信息化操作技能以宗旨,整合校內外會計實訓課程資源,建設綜合的會計實訓網絡課堂。
目前,各大本科院校為培養應用型財會人才,提高學生會計信息化操作技能,從多個方面去開展了教學工作。首先,開設會計電算化課程以及ERP沙盤模擬實訓課程,并在基礎會計學、中級財務會計實務、財務管理、審計學等主修課程設置了實訓環節。其次,高校購買相關財務綜合實踐教學平臺軟件,將企業ERP管理搬進校園,在校內開展ERP實訓項目。最后,高校以講座、授課、校外實習等多種形式聯合校外資深企業人員開展會計實訓活動。這一系列的舉措,目標都是致力于培養學生ERP管理理念、提高學生會計信息化操作技能。而由于資源分散于不同的課程中,學生在做不同類型的實驗時,無法有效地形成系統的企業ERP管理理念和實操流程。有鑒于此,高校在建設綜合會計實訓網絡課堂時應整合各類校內外會計實訓資源。通過資源的整合,一方面可以加強其他課程與會計電算化課程之間的聯系,例如基礎會計學中手工實訓與會計電算化課程賬務處理的聯系、ERP沙盤摸擬實訓課程與會計電算化課程采購、銷售管理、供應鏈管理的聯系等,另一方面,可以給學生展示一個全面、系統的企業經營管理過程。
綜合網絡課堂的建設,首先可以將校內外會計實訓資源按照課程分類,如會計電算化、ERP沙盤模擬實訓、財務管理實訓、審計實訓等,其次按照專題分類,如賬務處理模塊、供應鏈模塊等,最后設置綜合實訓模塊,例如企業經營實戰演練。實訓資源可以以多種形式展示給學生,例如視頻、PPT演示、實驗、案例、試題等。此外,綜合網絡課堂可以開設討論組、網上答疑功能為同學們學習問題提供解疑平臺。借助綜合網絡課堂,學生對于會計信息化操作技能不再局限于課堂,可以充分利用課下時間,強化會計信息化實訓操作技能。
2.2 改革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傳統的會計電算化課程教學方式是按照課堂講授—演示教學—自主實驗—指導實驗四個步驟展開教學。在傳統教學方式下,學生在自主實驗階段對老師依賴程度大,無法發揮自主學習能力。最明顯的課堂表現就是課堂講授以及演示教學階段,學生參與程度低,興趣缺乏。在自主實險階段,學生一昧追求快速完成實驗,無顧實驗操作的基本原理與操作流程,實驗一出錯即呼叫老師幫忙解決。在指導實驗階段,老師疲于幫學生解決最基本的操作問題,教學效果不理想。由此可見,傳統的教學模式缺乏趣味性和挑戰性,無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積極性。改變傳統教學方式,最重要的一點在于改變原有的教學相分離的模式,加強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參與程度,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筆者認為教學方式的改革可以從引入先進的教學方法、改變實訓模式、增加學生演示環節三個方面著手。
2.2.1引入先進的教學方法
引入先進的教學方法,是會計電算化教學方式改革的重要途徑。會計電算化課程是一門實訓課程,教學方式應以學生為主體,教師作為引導者、輔助者。傳統教學法已然無法滿足會計電算化課程要求。會計電算化課程可引入“任務驅動法”與“設錯教學法”,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任務驅動法”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基礎上的先進教學方法。其特點在于將填鴨式教學轉變為探究式學習,強調多維互動教學,使學生處于積極的學習狀態,每一位學生在任務驅動下,根據自己所學理論知識提出方案、解決問題、完成任務。實施“任務驅動法”,一方面可以有效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另一方面,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可以增強對實訓操作原理的理解與認識。“任務驅動法”具體實施步驟可以分為三步,第一步,教師設計任務,例如憑證管理功能,可以設計三個子任務,填制憑證任務,審核憑證任務,修改憑證任務;第二步,學生完成任務,學生可以獨立完成,或者以團隊形式完成任務;第三步,教師評價,評價學生完成當前任務的綜合情況,并總結學生在實訓中的理論認知錯誤以及實操錯誤。
“設錯教學法”是相對無錯教學方式而言的。在“設錯教學法”中,由教師預先設置錯誤,通過讓學生糾錯,來實現對知識傳授與操作能力的培養。學生在“設錯教學法”下必須自己去分析錯誤發生的原因,找出錯誤糾正的方法,并且通過相關操作解決錯誤。如此一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便充分調動起來?!霸O錯教學法”與“任務驅動法”雖原理不同,但都旨在培養學生學習積極性同時,加深學生對于實訓操作原理的理解與認識。
2.2.2改變實訓模式
現階段會計電算化課程實訓模式仍以“一人一個賬套”操作為主。一人一個賬套操作的實訓模式,其優點在于,由學生單獨完成建賬、賬務處理、報表的生成等所有操作事項,學生能夠快速地對實訓各個環節的流程有清晰、整體的認識。然而,一人一個賬套操作的實訓模式,所有崗位的工作都由學生一人包辦,容易使學生對崗位職責認識混亂,缺乏對不同崗位的操作權限認識。此外,由于學生同時扮演多個角色,學生在實操過程中處理操作錯誤十分便捷,容易使學生忽視操作的正確性以及審核環節的重要性。在正常的企業經營管理過程中,員工的崗位職責有限,每一個崗位都有其操作權限。例如,出納其操作就無法填制憑證,編制報表等。有鑒于此,會計電算化課程實訓模式應在“一人一個賬套”操作模式基礎上增加“團隊實訓”模式,即多人一組協同完成實訓模式。例如,三人一組,共享一個賬套,分別擔任出納、會計、賬套主管。在完成實訓后,進行輪崗,學生依次體驗其他崗位的操作內容。團隊實訓模式,在克服了原有實訓模式缺點的同時,更為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溝通能力、團隊協作能力。
2.2.3 增加學生演示環節
在會計電算化課程教學中增加學生演示環節,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參與教學程度的方法。教師可以在每一個實訓模塊結束后,設置綜合實訓練習,并由學生演示。利用學生演示環節,激發學生的興趣,促進學生積極思考。在學生演示環節,教師的主導地位體現在練習的設置、學生演示錯誤的糾正,以及對學生的肯定與鼓勵。
2.3 強化校企合作,加強雙師隊伍的建設
高質量的師資隊伍是課程建設的重要基礎。會計電算化課程與其他課程對于教師的要求有所不同。會計電算化課程是一門高度復合的課程,教授會計電算化的教師不僅需要計算機理論基礎、財務理論與實務基礎,還應具備豐富的企業經營管理理論知識與實務經驗。目前,高校的電算化教師,較少具備企業工作經驗。為應對嚴峻的師資現狀,筆者認為高校應強化校企合作,加強雙師隊伍建設。具體實施措施可有如下幾種:第一,邀請資深企業財務人員、財務軟件公司高級培訓人員開設講座,面對面解決同學們會計實訓難題。第二,讓校內青年教師與企業的財務人員保持良好的溝通,安排青年教師入企業學習。第三,在招聘教師環節,將企業實干經驗作為錄用會計電算化教師的重要標準。
2.4 有效利用教輔工具,建立多維度的考核體系
有效的考核是促進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途徑,也是檢測學生學習程度的重要方法。因此,會計電算化課程的考核體系建立十分重要。筆者認為會計電算化課程應有效利用教輔助工具,建立多維度的考核體系。第一維度,課堂表現。課堂表現這一維度可以設置三個子考核指標:出勤、實驗成果、演示。第二維度,綜合網絡課程利用程度,統計學生利用綜合網絡課程的程度。第三維度,期末考核。每一維度的考核分值可依據學生的總體學習情況而定。多維度考核體系的考核指標建立離不開教輔助工具的有效利用。例如實驗成果、學生演示以及綜合網絡課程的利用程度,都需依賴多媒體網絡教學軟件的作業管理、學生演示、學生管理等功能的有效運用。有效利用教輔工具,建立多維度的考核體系,不僅有效地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自主性,還能及時反饋教學效果。
3 結束語
會計電算化是信息時代的產物,會計電算化課程教學應緊跟日新月異的市場環境。這就要求會計電算化教學人員不斷在教學中思考,及時轉變教學理念、改革教學方法,為社會培養具備企業管理理念、操作技能熟練的財會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 王劍盛.會計電算化課程向“會計信息化”進階的路徑[J].財會月刊,2014(8):115-118.
[2] 李新瑞,馬晨佳.會計電算化實訓的設錯教學法——談賬務處理系統實訓教學[J].財會月刊,2013(11):12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