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英
摘 要 作文教學是提高小學學生整體水平的關鍵,但作文教學的高耗低效仍困惑著廣大教師,學生依然害怕作文。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從文前指導言簡意賅、文中訓練抓住時機和文后講評指點迷津闡述了優化小學作文教學指導的問題。
關鍵詞 小學作文 優化指導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9-0029-01
小學作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小學生掌握知識的標志,但這也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一個難點。許多教師為提高作文教學質量做了大量的探索,但作文教學的髙耗低效依然困惑著廣大教師。教師教得辛苦,學生學得很累;教學效果差,效率低,學生得不到應有的進步和發展。“教師怕教作文,學生怕寫作文”,成了當前小學作文教學中存在的普遍現象。那么,如何改正作文教學的弊病,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呢?
一、文前指導言簡意賅
教師在作文指導時,應該讓學生明確寫什么內容,作文要求是什么。主要指導學生明確作文的范圍、文體、字數等要求,審清題意。對于小學生而言,習作前老師的指導是必要的,但是絕對不應該老師的個人講解,應該以談話為主,做到言簡意賅。在談話中,老師更了解學生所寫的題材,在對話中讓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每次作文前不必用范文引路,粗略講講本次作文需要注意的地方,突出什么,然后由學生自己大膽想象構思,從生活中挖掘小題材,適當引導,然后撰寫提綱,組織材料語言,下筆作文,一氣呵成,最后修改潤色。這樣的作文才是原汁原味,渾然天成。
二、文中訓練抓住時機
作文訓練周期要短,次數要加強,每個星期至少要有一次作文,建議作文指導后趁熱打鐵,馬上就寫。經過老師的點撥,有的學生打開記憶的閘門,靈感一觸即發。作為老師,要善于捕捉學生這種作文訓練最佳時機和最佳境界,讓學生產生一種“胸有成竹,不吐不快”的心理狀態。如果失去最佳時機,時過境遷,提起筆來,再沒有當初的那份激動,寫起來也黯然失色。教師應引導學生用眼睛捕捉到令自己感受最深的某一個人、事、景、物,在“感受點”著筆。
三、文后講評指點迷津
作文的評講要及時,時間拉得越長,學生對作文的印象就淡忘了,難以激發其聽課的興趣。作文評講要有重點,有的放矢。針對學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問題,重點評講,講深講透。作文評價要分層對待,因人而異,以鼓勵為主。對于優秀生,應該多在作文中給學生提出合理的建議,針對沒有寫具體的地方應該批上如何將之具體化的建議,而不是包辦幫他寫具體;對于差等生,只要其作文中有一兩點達到要求,就應予以肯定,讓他們也享受到成功的快樂,從而幫助他們樹立寫作的信心。最后,學生根據老師的初評意見后,再次修改,讓他們真正明白“文章不厭百回改”的道理。
很多學生作文平平淡淡,缺乏情趣,究其原因,不是缺乏生活體驗,也不是沒有感受,而是不善言辭。例如對于“學騎車”這件事,甲生描述如下:“我坐上座位開始騎了,可沒騎多遠,車子就倒了下來。”乙生卻這樣寫:“我騎上了自行車,先學怎樣掌握平衡。可是,這自行車龍頭偏不聽我的使喚,沒騎多遠,我就從自行車上摔下來,摔得人仰車翻。就這樣上上下下,我不知摔了多少次,摔得我腳青手腫,我真不想受這份苦罪了。可是怎么能受一點兒輕傷就泄氣呢?一定要緊咬牙關堅持下去。接著,我又把自行車推到斜坡上。人坐在上面,抓住剎車,右腳踏右踏板,然后放剎車,車就會滑一段時間。可沒想到,我剛坐上去,就摔了個狗啃泥。” 兩位學生對同一件事的體驗與感受是一樣的,但表述卻有天壤之別。其原因是,乙同學把過程細化了,先寫“掌握平衡”,接著寫“下斜坡”,用“人仰車翻”、“腳青手腫”、“狗啃泥”寫出摔倒時的樣子和神態,還用“咬牙堅持”寫出“我”持之以恒的決心。多么生動形象!因此,教師在作文講評過程中,不僅要關注練筆的內容,更要關注學生言語表達是否準確與生動。
教師只有更新教學理念,強化主體意識,尊重科學規律,激發學生興趣,才能夠讓學生從寫作中得到快樂,才能夠使每位學生真正喜歡作文。我們期待我們學生能應景生情,應文憶事,真正領悟“我手寫我心”的寫作真諦,期待學生能在生活這潭清水之中激蕩出一個個漩渦,催生習作的靈感,豐盈而耐人尋味。盡管這一工作任重而道遠,但我們語文教師必須努力前行。
參考文獻:
[1]周一貫.小學作文教學新概念研究[M].北京:少年兒童出版社,2008.
[2]王光中.小學作文的新發現[J].小學語文教師,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