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
摘要:小學高年級特別是畢業班,常有一些學生情緒反常,出現厭學、輟學甚至離家出走的現象。還有些本來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突然成績直線下降。也有一些比較老實的學生和同學鬧起意見,和老師、家長鬧別扭。這些異常現象的出現,除了受周圍社會影響外,主要與這一年齡階段兒童的心理有關。因此,我們要分析學生的心理,掌握其心理特征,選擇適當的教育方式,提高教育效果。
關鍵詞:高年級;逆反心理;應對策略
逆反心理是指在一定的外界因素作用下,對某類事物產生反感情緒,故意做出與該事件發展的常理背道而馳的舉動的一種心理狀態。高年級小學生正逐步處于心理獨立的過渡期,逆反心理是其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日益增強的心理表現,逆反心理引導不當會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帶來危害,消極的逆反心理的產生與青春期生理和身心發展迅速有關,也與教師和家長的教育不當有關。
學生的“逆反心理”是一種消極的抵抗心理,這種心理一旦產生,就會形成一種固定的思維模式,對教師的教育乃至所有的言行都持否定的態度,使教育達不到預期的效果。而且久而久之還可能導致矛盾激化。因此,教師一旦發現學生對自己形成了“逆反心理”,應及時采取措施,予以疏導。
前一階段,我發現我們班一向上課專心聽講、積極發言的聶同學上課總是喜歡與鄰桌低聲交談,作業錯誤率明顯增加。我便找他私下談話,他當面承認錯誤,可過后仍然我行我素。果然之后的一次單元練習成績很不理想。這令我百思不得其解,我就找其他同學了解,終于知道了癥結所在。原來有一次上課,由于他上課講話我毫不留情地點名批評了他,可當時他是與鄰桌討論問題并不是故意講話,而我不分青紅皂白地當眾批評他,使他的自尊心受到了很大的傷害。因此采取了消極的態度,表示對老師的不滿。知道了癥結所在,我便主動檢討了自己沒有調查就隨意批評的行為,并與他約定以后每天放學前5分鐘到我辦公室交流當天學習情況及班級情況。很快地他又恢復到認真積極的學習狀態,并成了我的“朋友”。
從這件事中我覺得對學生的“逆反心理”我們教師要有敏銳的觀察能力,善于及時從蛛絲馬跡中發現 “逆反心理”的萌芽,并采取有效措施去進行疏導。其主要應對策略有:
1、確立適合青少年的教育目標和要求。過高的教育教學目標,過重的學習負擔,是學生產生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對學生進行品德行為指導時,要認真分析學生的思想狀況和心理要求,在教育策略上要循序漸進,切忌急躁冒進,盡可能避免師生對抗情緒的產生。
2、尊重、信任學生。教師想要得到學生的信任和尊重,就必須先尊重和信任自己的學生。我們有的教師平時老是板著臉說教,學生稍有差錯,就大聲呵斥、批評,甚至運用體罰,這樣就很容易引起學生的反感和對立情緒。學生一旦有了這種心理,不但不愿聽教師的,甚至會用各種方法與手段跟老師作對。這樣,教師的教育效果就不可能好。
3、積極正面看待學生的成績與課堂表現。現在的學生十分渴望有人去關注他們、了解他們、愛護他們,痛恨常被責怪、批評和冷落。所以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應盡量以積極、正面的態度來看待學生的學習成績與課堂表現。只有讓學生感到受尊重,受信任,受關愛,才能使他們產生安全感,并促使他們以良好的表現來報答教師的信任。
4、提高教師自身素養和育人藝術。青少年學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很多都與教師的教育方法不當有關。為此,教育者首先要著力于提高自身素養,包括心理素質、教育教學業務能力和職業道德水平等。教師要具備良好的教育心態,要把關心、尊重、愛護學生放在首位,把學生置于與自己平等的地位。
總之,學生的逆反心理,并非是不可解決的疑難問題,需要我們教師認真探索原因,找出其思想根源,用真誠的愛心去感化他們、用恰當的方法去教育他們,使他們的逆反心理煙消云散,以良好的心態投入學習。
最后,在防治自主逆反行為方面,我認為教師還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要全面了解學生,尤其要全面了解學生的個性,批評教育要因人而異,以維護學生的自尊、尊重學生的人格為前提。
第二,認真選擇或創設適合學生個性特點的、學生又能夠接受的教育情境。一般而言,表揚和獎勵可在公開的教育情境中進行,這樣會使激勵效果倍增;而批評的情境要注意隱蔽性。要學會“冷處理”,學會等待,讓學生有足夠的“自省”的時間和空間。
第三,要靈活運用教育機智。教育情境是不斷變化的,即便在隱蔽的教育情境中對個性內向的學生進行教育,有時,這些學生也可能會一反常態,情緒像火山一樣爆發。這時,教育者就要學會克制,應當立即停止教育活動或馬上改變及轉移教育情境。這樣,既能使學生的消極情緒得到釋放,又能使學生獲得冷靜思考的時間和空間,等學生冷靜下來后再進行教育,效果才會更好。
小學生逆反心理的表現類型很多,而每種逆反心理的產生,都不是無緣無故的,都是由于特定的外部刺激而引發的。只要我們認真研究,善于根據逆反心理產生和發展的規律,準確把握和有效控制那些不良的外部刺激,那么,學生各種消極的逆反心理就會被有效地抑制,學生的心理就會更加健康,師生關系就會更加和諧。
參考文獻
[1] 李言通;小學高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征;《安徽教育》,1991.06.
[2] 謝菲;小學高年級學生理財現狀及教育對策的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