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
【關鍵詞】 寄宿制;班主任;學生逃學;原因;應對措施
【中圖分類號】 G62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18—0034—01
寄宿制學校學生出現厭學、逃學的比走讀的多,這與學生缺失親情的引導管理有直接關系。有的學生住校睡不著覺,有的學生吃不慣學校的飯,有的學生感到很壓抑,于是產生了厭學情緒等。本文對農村寄宿制小學班主任如何應對學生逃學做了一些思考。
一、學生逃學的原因
1. 家庭教育跟不上。多數逃學孩子的家庭都不好,不是父母離異就是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相對就落伍了。沒有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孩子怎會有一個健康的心理呢?
2. 對父母的依賴過多。如今的父母都稱孩子為“小皇子”、“小公主”。孩子在家過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突然來到學校,受到多重紀律的約束,從而產生逃學心理。
3. 教育現狀所致。教師不能或不敢用嚴厲的措施來阻止孩子的逃學,只能一味地說教或讓父母帶回家慢慢適應,再次嬌慣孩子。孩子感受到老師拿自己的這一舉動無可奈何,因而變本加厲,成為習慣。
4. 外面誘惑太大。以前的孩子受家庭條件的限制,在哪里生活都一樣。而現在的孩子從一生下來就開始享受生活的美好了。農村孩子也一樣,校園生活不能滿足他的需求,只能選擇逃學。
5. 社會經濟發展的產物。以前學有所成是農村孩子的唯一出路,而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社會強調多種成才之路。家長抱著“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的心態教育孩子,讓孩子從小對學習沒有興趣,對學校抱著上不上無所謂的心態。
二、班主任的應對措施
1. 提高自身的生活激情。寄宿制學校的學生一天除了上課就是寫作業,難免對單調乏味的校園生活有所厭倦,這就需要我們班主任在自己的課堂上和課余走到學生中去,學生內心才能找到一種依戀感,而不再寂寞、郁悶。班主任要提供除課堂外的活動安排及落實。如,學校組織的一年一度的春、秋、冬季運動會,教師要把自己融入孩子中去,滿懷激情地為他們加油,在失敗時告訴孩子們“失敗乃成功之母”;在勝利時和他們一起歡呼、擁抱,慶祝享受勝利的喜悅。
2. 做好家校聯動工作。沒有家庭教育的學校教育和沒有學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養人這一極其細致而復雜的教育任務。凡是品學兼優的學生究其背景,絕大多數都是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默契配合的結果。因此,家長要及時了解學生在學校的情況,不僅要明白孩子在做什么,更要感悟孩子在想什么。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了解孩子的心理變化,做到早知道早預防,幫助孩子充分認識逃學的危害性,并幫助他們克服這一心理障礙。學校每個月在不同的年級舉行家長開放日,讓家長陪孩子過一天學校生活,還在低年級設立親子游戲,每次家長開放日后孩子的學習熱情都會有所高漲,同樣家長對孩子的信心也會有所增強,同時能讓家長了解當下的教育現狀及孩子的學習和生活狀況。
3. 接好“親情”的接力棒。在家父母是學生的特級“保姆”,在學校脫離了父母的呵護,一切變為自理。為了給孩子一個適應寄宿生活的時間,在這個過渡期里班主任要做好親情的代替者,幫助學生渡過“難關”。如,在孩子生病時,班主任要第一時間帶他們去醫院,親自給孩子量體溫,蓋被子;在孩子需要鉛筆的時候,輕輕送上一支削好的鉛筆,并親切地告訴他下次別忘了。讓他們享受到在家的溫暖,住在學校里有如歸家的感覺。當然這種“愛”要建立在從嚴管理、從嚴衡量、有章可循的基礎上,讓孩子漸漸地減輕對父母的依賴和思念,將其轉化為無盡的學習動力。
4. 做好逃學學生的思想轉化工作。面對逃學學生班主任可以通過活動來轉移他們的注意力。多鼓勵學生參加學校以及班級組織的各項活動:少年宮活動、體育比賽等。在班內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內活動,如節日晚會、慶祝活動、歌詠比賽等課余生活,調節學生的心理,排解學生離開家庭后的內心失落感, 促進學生養成積極向上的性格。學生在活動中嘗到了課本上接觸不到的東西,個性特長得到了充分的發展,也飽嘗了成功喜悅,在成功中享受快樂,在快樂中回味成功,讓他們感覺到老師像“母親”、學校是“家庭”。
5. 做好逃學學生的鼓勵工作。班主任要視這些學生為自己的子女,白天給他們上課,教他們如何沖開水、拖地、掃地;晚上與他們交流,給他們進行輔導;關注他們的一舉一動,點滴的進步。可以根據大小在不同的場合如同學中、老師中、年級組中甚至全校進行鼓勵,指導他們正確對待生活,讓他們嘗到因進步和成功帶來的喜悅。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