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鵬杰

摘 要:企業管理伴隨社會環境的不斷變遷而產生,是社會逐步向前發展的一個見證。20世紀早期,杜邦公司通過利用投資報酬指標開始對公司實行績效評價,自此績效評價成為相關理論研究者必然研究的課題。企業經營管理者相關激勵機制的構建與完善離不開績效評價。
關鍵詞:企業績效;企業管理;評估指標
中圖分類號:F27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18-0114-02
一、企業績效評價概述
1.企業績效評價的含義。就企業績效評價而言,財務部統計評價司給出的定義為:通過利用運籌學原理以及數理統計數據,按照特定的指標體系,以統一標準為前提,依據相關程序,加以定性定量的探究分析與對比,從而針對企業某個經營階段內經營者業績以及效益所進行的準確、客觀和公正的一種綜合性評判。
2.企業績效評價的原則和程序。(1)企業績效評價系統基本原則。科學管理是現今企業制度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績效評價只有遵循一定原則為前提,方能真正發揮其激勵作用,確保績效評價的客觀性與公平性。企業績效評價系統的基本原則主要包括內容全面原則、方法科學原則、信息溝通原則、激勵性原則、客觀性原則、對比性原則、操作簡便原則、時效性原則。(2)企業績效評價的程序。行之有效的績效管理作為企業經營管理程序內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其針對整個企業內部所進行的生產經營活動加以定期或不定期的評估,從實際出發,幫助發現企業經營管理中比較薄弱的環節,提出改進措施和目標,使企業能夠長足進步。其程序(如圖所示)。
而作為績效管理重要組成部分的績效評價,具備四種最為基本的功用:判別、預測、選擇、導向。績效評價的運作過程應遵循以下步驟:一是確立績效評價的要求和目標——選擇績效評價系統;二是建立評估的參照系統——設置評估標準;三是獲得評價信息——確定績效評價指標;四是形成價值判斷——分析影響績效的相關因素,得出業績結論。
二、績效評價的目的
1.監測戰略和目標的執行情況。評價系統能夠有效地把組織戰略細分為各個能夠加以控制、衡量的要素,定期對組織相關數據進行整理與收集,能夠使我們清晰洞察戰略與目標的實際執行狀況,從而能夠及時發現問題并采取相應措施,確保整個組織的戰略和目標得以實現。
2.發現問題并尋找組織的績效改進點。績效評價對于企業而言,有助于挖掘發現組織中所存在的問題,并進一步將問題深入剖析,從而把隱蔽于冰山之下的系列問題進行揭示展現,促使管理者積極探尋解決問題的對策,從而實現改善組織績效的目的。
3.公平合理的評價與報酬員工。績效評價能夠更加明確地使員工們明白其不足之處以及其工作優異之處,有利于員工進一步地改進工作。績效評價能夠實現真正的公平合理,對于組織之內的成員而言至關重要。以此為依據報酬所含內容有:職位的調整與晉升、培訓、薪酬等非物質以及物質部分。
三、我國傳統企業績效評價方法的局限性
1.過于注重對過去活動結果的衡量,忽視對未來的評價。對于國內傳統企業績效評價而言,其主要針對以往活動結果進行相關財務衡量。同時,針對結果進行戰術性的反饋,對企業短期所進行的經營活動加以控制,從而達到短期經營目標的實現。
2.以財務指標為主,忽視非財務指標。傳統的業績評價系統建立在傳統會計數據的基礎上,以財務衡量為主,卻忽略了對公司戰略影響長遠的非財務指標,諸如市場占有率、產品質量、職工滿意度、客人滿意度、存貨質量、生產率、靈巧性和創新能力等,因此加劇了公司短期業績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矛盾。
3.重視對企業內部經營過程的評價,忽視對企業與環境關系的評價。傳統意義上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在經營業績方面往往只注重企業內部因素,對于另一個至關重要的外部因素很少提及。當前國內經營環境處于不斷變動之中,對于企業而言其所受到的外部環境挑戰日益嚴重,未能就外部環境進行及時準確的評價以及分析,將使其較難正視自己的長處以及不足。
四、幾種新興的企業績效評價方法
1.克羅斯和林奇的業績評價金字塔。著名的林奇以及克羅斯針對這一課題提出全新的業績評價體系,這一體系將財務、非財務信息以及總體戰略進行有機結合。整個業績金字塔之內,居于金字塔最高層的公司總體戰略,以此而生成詳細的戰略目標。同時,戰略目標以多級瀑布式的方式進行對組織的逐級層層傳遞,最終至各基礎作業中心。
2.斯特恩·斯圖爾特咨詢公司的EVA系統。位于美國的Stem—stewart咨詢公司創建了著名的EVA系統,EVA是企業的資本成本以及資本二者間所產生的差額,也就是在特定階段內企業的整體投入資本以及稅后經營利潤(NOPAT)二者間所產生的差額。EVA在進行成本計算方面針對債務資本以及權益資本二者加以同時計算,EVA績效評價指標與傳統會計利潤相比最重要和最具特色的方面是考慮了其對權益資本成本的補償。
3.平衡記分卡。1992年,哈佛商學院的教授羅伯特·S.卡普蘭會同復興全球戰略集團的總裁大衛·P.諾頓共同提出平衡記分卡。平衡記分卡是依據信息進而對企業業績的各個驅動因素加以全面系統化考量、實現多維度平衡評價的業績評價系統;另外,其同樣是把企業業績驅動因素和戰略目標二者有機結合并動態化對企業戰略進行實行的戰略管理系統。
五、總結與展望
1.評價基礎開始以企業戰略為主取代之前的財務報表為主。
2.對于評價指標相關設計,摒棄控制倡導改進,同時重視實現與環境以及戰略相互間維持動態的平衡。
3.非財務和財務評價指標二者并重,同時對于前者的重視程度在逐步加強,另外側重于體現在企業核心能力、戰略目標、企業同其利益相關者之間關系等方面加以評價的需求。
參考文獻:
[1] 周佰成.資本市場的創業板公司績效比較分析[J].學習與探索,2011,(2).
[2] 田立法,高素英,張金.高績效工作系統對企業績效的影響模式研究[J].河北工業大學學報,2012,(1).
[3] 黎毅.利益相關者視角下企業績效評價體系研究[D].南昌:江西財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責任編輯 吳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