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珍芝
【摘 要】小學生受其思維發展的局限性,對于很多抽象的數學概念并不能完全理解。然而小學階段處于思維發展的關鍵時期,數學教師應該學會利用學科優勢來發揮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為其將來更好的學習打下牢固基礎。
【關鍵詞】小學數學 思維能力 建議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2.166
數學學科是一門有著很強基本概念和規律性的學科,很多學生一提到數學學習,往往會感到學習過程苦不堪言,而學習數學的關鍵在于數學思維的培養。因此,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應該用生動的課堂呈現形式來感染學生,用豐富的教學內容來帶動學生,讓自覺性不高的小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興趣,進而有意識的培養、訓練學生的數學思維。
一、改善教學內容,提高學習興趣
(一)教學內容具體化
小學生由于識字能力偏低,造成其普遍存在自學效率低的特點,這不僅嚴重影響到了學生自學能力的發展,還阻礙了課下教師對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因此,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應該學會結合教學對象的實際,盡量排除對學生學習造成影響的不利因素,在課上高效率的為學生講解,在課下有針對性的布置作業與思考題,讓教學內容具體化。通過具體合理的教學安排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過程中領悟數學思想,從而讓學生的數學思維得到訓練。這就要求教師在準備授課時要做到用學科的專業眼光細讀、領會教學大綱,在教學中調整教學進度、適當充實或刪減教學內容、合理設計教案,通過恰當的知識銜接讓學生的思維跟上教學進度,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在課下布置作業時,教師可以通過導學案的形式來幫助學生課下學習、思考,從而讓學生的獨立學習、思考能力得到提高,并通過導學案同類題型的類比設置與難易題型的梯度設置來訓練、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二)教學內容生活化
小學生生活經驗缺乏,對于很多數學概念的理解并不是很深刻,在遇到牽涉生活實際類的簡單計算題時不會聯系現實思考,導致其在數學的運算、運用中會出現理解誤區,甚至是思想“卡殼”,嚴重影響其數學思維能力的提高。例如我們在學習“長度單位”時,學生可能對一些長度的知識并不了解,在描繪、估量一定長度的物體時更是覺得復雜、困難。這時教師切勿直接與學生講述概念,要求其熟背公式換算,公式的直接灌輸不僅不能提升教學效率,反而會將課堂教學進行的枯燥無比,這樣教育培養下的學生面對新知識只會生搬硬套,不能建立生活與知識的有意義聯系,導致思維僵化死板。
教師應該有耐心地為學生呈現知識的過程,比如組織學生用不同的物品如尺子、鉛筆、書本作為標準來量同一桌子長度,讓學生初步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引導其體會到不同的標準衡量后對測量結果的影響,領悟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從而知道長度單位的作用與意義,并順利幫助學生形成1厘米、1米的長度觀念。由此可見,教師應該發揮教學創意,學會將傳統教學內容結合生活實例教學,幫助學生將生活經驗與數學思想建立直觀的聯系,從更立體的角度認識數學學科的本質,達到對知識由點及面的思維理解能力。
二、豐富教學手段,滲透數學思想
(一)合理引用多媒體
在數學課堂的教學中,我們經常會接觸到很多抽象的數學概念或復雜的數學圖形,這是數學學科知識的一大特點。小學生的空間想像能力不高,要向小學生結合數學模型灌輸這些概念與知識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每當教師講到涉及該方面的知識時都會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給學生講解,然而有時候學生的收獲卻并不是很大。隨著社會的發展,多媒體進入到了我們的課堂生活中,新課改下的教師應該學會改善教學手段,合理利用現代技術的豐富性來充實我們的課堂內容,利用現代技術的生動性來提高我們的課堂效率。
例如我們在學習直線、線段、射線時,很多學生不能形成關于這三個知識的空間觀念。這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視頻播放的形式為同學們展示一些關于手電筒、汽車燈、太陽射出光線時的樣子,讓同學注意區別射線與直線的端點、方向和長度,正確建立射線的概念。將多媒體運用于實際教學不僅能節約教師大量的板書時間,還能通過多媒體生動形象的知識呈現形式讓學生的空間想像能力得到提高。當學生在腦海中建立了正確的數學模型后,不僅能對以后的教學打下良好的基礎,還能間接提高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促進學生抽象思維能力的發展。
(二)多角度化的教學
在解數學題時,我們常常會通過不同的解題思路得到同樣正確的答案,這就體現了數學的獨特魅力。學生由于個體差異性,在面對同樣的題目時往往會產生不同的解題思維,教師要利用好教學對象的這一特點,用啟發式的教學方式讓學生通過多角度認識題干。教學的多角度化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有效手段,教師切不可用應試的眼光只求“答案正確即可”,反而忽視了對學生數學多角度思維能力的培養。學生在從不同角度重視題干時,也是其思維的重構過程,這種“一題多解”的教學方式不僅能讓教學素材得到充分利用,還能讓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合理誘導,讓學生在以后的學習中學會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三、培養良好的數學思維習慣
由于傳統的教學課堂都是“一對多式”的教學模式,很多時候教師不能顧及到每一個學生,再加上小學生的自覺性本來就不高,在遇到跟不上老師的講題思維時,有的學生往往會出現思維懶惰的情況,這時候就需要老師在督促學生學習進度的同時,改善自己的教學方法,做好教學銜接,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中積極思考。在每一章節課程講完后教師還要做好章節回顧,通過教師引導,學生闡述的方式讓學生主動投入到復習氛圍中去,完善自身知識的理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使其養成主動思考的習慣。
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建立學習小組的方式,通過課堂提問讓學生積極參與交流討論,通過與同學的熱烈交流,經歷知識的好奇、探索、求證、理解、掌握的階段,建立同學間的“影響場”讓學生養成不懂就問、熱愛思考的好習慣,進而培養良好的數學思維能力。另外,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還會受環境因素的影響,學生在學校中花在課堂里的時間占大多數,教師作為課堂的管理者與組織者有義務為學生建立一個民主溫馨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良好的學風中積極思考、敢于發問,進而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
數學思維能力是將學科知識與內在理解建立有效連接的橋梁,亦是我們學習生活中必不可缺的能力之一,它能帶動我們的思維發展,讓我們從數學思想的把握階段理解數學的本質。因此,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學生數學思維的培養,從而讓學生更好地投入數學學科的學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