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金秀
【關鍵詞】 語文教學;閱讀;寫作;結合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 17—0098—01
讀寫結合是一個經由不同主體進行不同思考和不同實踐而不斷完善、豐富和創新的話題。葉圣陶先生早就說過:“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崔巒先生也曾說過:“在我們的語文教學中,一方面要加強閱讀教學,另一方面要加強讀寫聯系,做到讀寫滲透,讀寫結合。”兩代語文教育大師的真知卓見明確告訴我們:閱讀是作文的基礎,寫作是閱讀的延續。《語文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在作文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把從閱讀中學到的基本功,運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那么,如何才能實現從閱讀向寫作的過渡,實現閱讀能力和寫作水平的同步提升呢?
一、閱讀——激發學生靈感的動力之源
葉圣陶曾經說過:“閱讀是‘吸收的事情,從閱讀中我們可以領受人家的經驗,接觸人家的心情。習作是‘發表的事情,從寫作中咱們可以顯示自己的經驗,吐露自己的心情。”沒有閱讀的積累,沒有語匯的積累,學生枯寂的源頭就不能流淌出淙淙溪水。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多閱讀,善閱讀。
例如,教學《丑小鴨》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感知丑小鴨變成白天鵝前所遭遇的不幸。教學時在讀到丑下鴨被小雞譏笑,被獵狗追趕的情境時,筆者范讀丑小鴨被獵狗追趕的原文,盡量做到聲情并茂,讓學生在聽的過程中再次感知丑小鴨的不幸。在讀到丑小鴨變成漂亮的白天鵝時,學生會情不自禁發出感嘆:“啊,真美!”當學生自己讀描寫天鵝的樣子的文字時,就把握了段落的感情基調。這樣,就引導學生在輕松識字、快樂閱讀的過程中落實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二、仿寫——激活學生靈感的重要途徑
仿寫是依照課文的寫作方法,寫出自己的所聞、所見、所感,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學習作者的觀察及表達方法,并在學習過程中能夠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同時達到訓練寫作的目的,使課堂閱讀得到延伸。
1.仿句式。主要是訓練學生遣詞造句的能力,可以是摹仿文中的句子運用的指定關聯詞進行寫話練習,這是寫好作文不可或缺的基本功。
2.仿順序。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意思,即要求學生在語言表達時要注意表達的順序。如,事情發展順序、時間順序、地點順序、方位順序等等。
3.仿結構。結構的仿寫可以是段式結構仿寫,也可以文章結構仿寫。學生接觸較多的段式結構是總分式、總分總式、并列式等。
三、文本——從閱讀走向寫作的主要載體
課文是寫作的根本,是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從閱讀走向寫作的重要載體。課文給我們提供了更多練筆的機會,課文中某些有意不寫或一筆帶過且給敘述描寫留有發揮余地的地方,都是我們練筆的好時機。教師應該面對不同的文章,為學生提供想象思考的空間,借這些機會引導學生進行大膽的想象,然后鼓勵學生寫出來,進而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
比如,在三年級課文《小攝影師》中,這個小男孩最后為高爾基照相成功了沒有,課文中沒有寫,教師可以讓學生寫一寫,抓住這個練筆的機會續編故事。
四、引導——延伸閱讀的重要方法
讀影響和制約著寫,寫又反過來促進了讀,讀寫結合是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重要手段,是一種極其重要的教學策略。它體現了內容和形式的統一,學習和運用的統一。語文閱讀教學不但要在課堂上實現,更應該給學生一片閱讀的藍天,讓他們在課外感受閱讀的快樂。
總之,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要善于捕捉機會,架起讀寫結合的橋梁,科學施練,讓讀寫結合之花在課堂上綻放。從讀到寫,以寫促讀,讀寫結合,是“生本、師生、生生” 多維對話的平臺,是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有效途徑。實踐證明,教師只有堅持對學生進行讀寫結合訓練,學生的能力素養將會顯著提高。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