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冠九 曾強輝
摘 要 高校保密工作是保障學校安全與發展的有力舉措。在“無處不終端、處處皆計算”的互聯網時代,泄密隱患無處不在,已成為高校保密工作亟待解決的問題。高校應進一步重視保密工作,建立保密工作機制,規范保密工作監管,加強涉密人員崗位業務培訓,充分發揮保密工作在高校保安全、保發展中的作用。
關鍵詞 互聯網時代 高校 保密
中圖分類號:G71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6-0121-02
在信息數據云計算、大數據和物聯網等新興業態層出不窮的互聯網時代,網絡資源已上升為國家戰略資源,成為各國競相角逐的新領域。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和中國的日益強大,針對中國的竊密行為亦愈發頻繁。作為國家社會文化事業單位的高校,不僅承擔著知識傳承、人才培養、文化科技創新的重任,而且還肩負著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重任,特別是高校中的重點學科、重點項目甚至涉及國家的安全利益。在互聯互通的互聯網時代,不能聯網將成為獨特,聯網將成為普遍,信息的儲存、計算和傳輸成本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網絡間諜竊密、高校日益密切的內外交流合作以及內部脆弱的保密工作舉措等對高校保密工作形成現實的挑戰。
一、高校保密工作的重要性
高校保密工作是維護高校安全穩定、促進安全與發展的重要基礎和保障。高校作為一級行政單位和高層次人才培養的教學科研基地,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大量的國家政策性文件,其中不乏涉密文件;同時,高校又是高新技術和學術創新的發源地之一,集中了大量高層次的科技人才,每年都產生相當數量的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科研成果,其中不乏有大量的屬于保密項目的科研成果。這些涉密政策和成果不僅關系到國家的發展戰略、政策走向、科技安全,而且還關系到高校服務社會經濟發展能力的提升。
互聯網時代網絡技術升級換代日新月異,高校的網絡化、智能化辦公設施設備以及網絡協同辦公平臺的投入使用,在提高辦公效率同時也給保密工作帶來了諸多隱患。諸如網絡黑客攻擊竊密、高校日益密切的內外交流合作以及內部脆弱的保密工作舉措等對高校保密工作形成了現實的挑戰。高校平時的文件、學術論文、宣傳報道內容等可能包含有最新科技成果,如果被敵對勢力和不法分子利用高校保密工作中的漏洞來竊取保密文件及成果,就可能會給造成國家、學校和個人利益造成損失,甚至是無法挽回的損失。保密工作做得好,就能促進學校的發展,否則會延遲甚至是阻礙學校發展。因此,在“無處不終端、處處皆計算”的互聯網時代,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關口,做好高校的保密工作意義重大、影響深遠、勢在必行。
二、高校保密工作的主要內容
(一)辦公室保密:辦公室處于承上啟下的地位,其工作主要包括辦文、辦會和辦事工作事項。其保密工作主要涉及公文保密、會議保密、交辦工作保密和電話保密等內容。辦公室所處理的文件多載有國家黨政機密事項,籌辦的黨政會議、起草的文稿、提供的會議服務工作以及多數會議的內容多具有秘密性質,所承辦的領導交辦事項多屬于內部秘密和不宜外泄內容,承接的各種電話內容有些也是保密的。
(二)各類考試的保密工作。具體包括所承擔的校內外各類考試,其中不乏有等級、密級較高的國家級考試,如高校組織開展的自主招生考試,英語四、六級考試,公務員考試等。
(三)涉密科研保密工作。包括科研項目立項密級確定、科研實施、管理和成果等方面的保密。
(四)外事保密工作。包括涉外工作保密和外事檔案保密兩個方面。如外國留學人員和外籍專家學者中的特殊事件、特殊人員及其處理意見;學校派遣的留學生、研修生、訪問學者等方面的政策和計劃;學校與國外學校建立合作關系的計劃和方案等。
(五)外宣保密工作。包括各類智能終端、網站、新聞報道、學術期刊、校報、錄像等所刊載涉密內容的保密問題。
三、高校保密工作存在的問題
(一)涉密人員保密意識不強。多數涉密人員都不是專業的保密人員,他們對相關保密法律法規知之甚少或理解不深,不能及時準確地把握好“密”與“非密”的界限,甚至有人認為保密工作與自己關系不大,疏于對涉密項目的保密管理,在文件資料收集、管理和歸檔過程中存在著諸多不規范行為。如,在實際工作中許多文件資料往往是誰經手誰保管,無專人負責、無制度約束,損毀、丟失現象時有發生;許多文件資料分散在個人手中,造成嚴重的泄密隱患,而一旦泄密則覆水難收,在智能化的互聯網時代,涉密信息可以不受區域和國界的限制在很短的時間內擴散至全世界,甚至造成無法挽回的局面。
(二)網絡智能設備的泄密隱患。在互聯網時代,高校網絡辦公智能化程度逐步提高,像計算機、復印機、傳真機、打印機、掃描儀甚至智能手機、U盤等網絡智能終端在辦公中被廣泛使用,這些網絡智能終端在方便我們辦公的同時,也暗藏著泄密的隱患,如果使用不當,隨時可能成為竊密泄密的媒介。
(三)頻繁的人員流動帶來的泄密問題。人員流動有利于人盡其才,但頻繁的流動就會給保密工作帶來問題,常常出現漏交漏接等問題。一些涉密人員的離職、跳槽、工作調動和涉密人員因公因私出訪都會帶走一些國家秘密,給國家和學校帶來了很多不必要的損失。
(四)宣傳教育針對性不強。由宣傳報道審查機制不健全,審查不到位,宣傳口徑不一致,報道的內容過寬、過細而造成的泄密問題。高校盡管也制訂了一些相關保密的規章制度,但并沒有將保密工作責任細化到學校的管理、教學、科研和外事崗位的相關涉密人員,缺乏相應的教育、監管和獎懲機制,保密工作落實不到位、缺乏實效性和針對性。
四、幾點建議
(一)高度重視學校保密工作。思想上重視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條件。在當下互聯網快速發展和職能終端設備普及的情況下,做好高校的保密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高校要依紀依法依規加強對保密工作的領導、組織和管理,研究分析互聯網時代保密工作面臨的新形勢、新問題,從政治高度充分認識保密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在思想上、行動上筑牢保密防線,增強保密工作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切實樹立“保密工作無小事”的思想理念,安排部署好保密相關工作,堅決克服互聯網時代“無密可保、無須保密”的錯誤思想認識,提高互聯網時代條件下保密工作的前瞻性和自覺性,營造良好的高校保密工作氛圍,充分發揮保密工作在保障學校安全與發展中的作用。
(二)加強保密工作體制機制建設。建立保密工作學校“保密工作委員會—保密工作辦公室—保密工作小組”三級聯動機制,設置學校機要室、保密室、外事辦等必要的職能機構。健全完善學校考試保密、檔案保管、借閱以及涉密文件資料的鑒定與銷毀制度,優化保密和對外工作流程,使保密工作由“經驗型、隨意型”向“科學化、規范化”管理轉變。學校各二級部門應成立保密工作小組,負責保密工作規章制度的貫徹執行和對涉密人員進行保密教育等工作。
(三)加強對保密法律法規的學習。高校應將對保密法律法規的學習列入教職工日常政治理論學習范疇,在全校教職工中開展對《中華人民共和國保守國家秘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法》《高等學校保密知識手冊》等保密工作法律法規的學習,根據不同人員的保密職責分工,有針對性的對學校領導、中層干部、外事及教學科研部門的涉密人員開展保密教育,推薦相應的學習內容。對相關部門的涉密人員進行崗位保密技術業務培訓,及時掌握防竊密相關技術。通過學習和業務培訓,使涉密人員能夠正確處理“密”和“非密”、重點與一般、保密與交流合作的關系,使保密工作“保密而不保守,保密而不神秘”。
(四)加強保密工作日常管理。第一,加強對辦公設施的安全管理,為涉密部門配備必要保險箱、碎紙機等保密辦公設備,對傳真機、復印機、OA辦公系統等辦公設施設備指定專人管理,通過設置權限對各類文件的傳閱進行控制。禁止涉密計算機接入公共網絡和涉密設備與非涉密設備的交叉使用。第二,加強對網上辦公平臺和個人智能終端辦公行為的嚴格監管,規范上網信息發布程序,做到“誰上網,誰負責”,堵塞網上泄密渠道。禁止電子政務平臺公文交換系統與互聯網系統互連,禁止在電子政務平臺上傳涉密文件。第三,加強對涉密文件管理。高校的涉密文件嚴格按規定限制知悉范圍,不復印、拍照、攝像密級文件,不隨意擴散、復印,不擅自攜帶密級文件外出。第四,加強對涉密介質清退監管工作。對密級文件按規定進行定期清退,對于無需清退的涉密文件,由學校機要秘書按規定統一歸檔。對在干部調整、內部整理、工作交接和對外交流等工作中產生的需要銷毀的涉密資料要由專人負責統一處理。對因離職、跳槽、工作調動等離開涉密崗位人員所使用的計算機、移動硬盤等辦公設備要進行涉密核查,做好工作交接,嚴防發生泄密事件。第五,建立健全校刊校報等對宣傳媒介保密審查制度。堅持自審為主,自審與送審相結合原則,責任編輯負責保密審查,主編負責整體把關。
對今天的掌控,取決于對未來的把握。高校保密工作不僅關系到學校自身的安全與發展,同時也關系到的國家的發展戰略、政策走向和科技安全。在“無處不終端、處處皆計算”的互聯網時代,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關口,做好高校的保密工作意義重大、影響深遠、勢在必行。
參考文獻:
[1]錢云.淺談如何做好高校保密工作[J].文學教育(中),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