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金海
摘 要: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在新形勢下構建校企合作長效機制成為高職院校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而校企合作長效機制仍面臨著觀念、政策、規范、機制等方面的問題,必須從這些方面找準高職教育發展的思路,對高職院校自身的發展、企業實現自身的利益和乃至國家達成人才強國的戰略目標都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高職院校;校企合作;長效機制;問題研究
一、構建校企合作長效機制的必然性
隨著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是迫切要求和關鍵所在。新形勢下,職業教育需要培養一批創新型、高素質的技術技能勞動大軍。而校企合作是培養技能勞動大軍的重要保障,但現在對校企合作培養高素質、創新型勞動人才但沒有真正的法律保障措施,一些地方把校企合作機制停留在口頭,多數高職院校的校企合作僅僅依靠簡單的人際關系維系,缺乏合作辦學的內在動力。學校重視,企業不重視,以至于合作效果不佳,嚴重影響了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因此,校企合作長效機制的構建迫在眉睫。校企合作長效機制創建是校企合作的常態化的重要保障,對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創造更大人才紅利,加快轉方式、調結構、促升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構建校企合作長效機制主要存在問題
1.學生與企業之間定位有差異,導致學生到企業實習難。學生和企業單位之間定位有差異,是導致學生很難找與自己本專業的實習工作崗位。據有關公司調查,我國高職每年大約有24%的學生沒有到企事業單位實習就畢業,有36%學生進行的是與專業無關的所謂實習。因學生與企業之間觀念定位差異,學生對找工作的定位比較高,而用人單位對學生定位比較低的現象,出現這種不平衡的觀念定位,是導致學生到企業實習難重要原因。因此,學生就業觀念定位要適當調整、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培養需要加強、人才培養方案需要適當修改,才能使學生與企業單位均衡發展,
2.國家政策、措施支持力度不大,導致校企合作效果不理想。在國家政策引導下,有些高職院校已開展了校企合作、頂崗實習,但政策、措施力度不大,過程監控性不強。大部分校企合作模式的開展,基木上是一種自發式的自覺式的行為,效果不是很理想。因此,國家應出臺相關的政策、措施來支持、鼓勵、規范校企合作工作,使校企合作培養技能型高素質勞動人才的路子向縱深發展,達成人才強國的戰略目標。
3.實訓環節與企業需求人才脫鉤,導致學生難以融入企業崗位。學校因時間與條件限制,校內實訓只能是單方面的專業模塊的訓練、單獨案例訓練。而這些校內實訓已經簡化和剔除了外在的因素的影響,實訓過程中效果不理想。而我現有的大部分高職院校,校內實訓環節大部分在教學樓或實訓樓完成,然而實訓環節往往流于形式,實訓內容脫離現有企業發展需求,沒有過多考慮企業真正需要什么,哪些環節實訓的是重點,學校培訓環節不是很明確,這種實訓往往是分環節進行的,學生體會不到實際運作過程中的連貫性、復雜性與多變性,學生很難真正融入入企業,找準自己工作崗位。
4.校企合作約束機制、激勵機制、保障機制不完善,導致校企合作不持續健康發展。在校企合作工作中表現優秀的學校和企業單位沒有給予政策方面的鼓勵或優惠,社會輿論、媒體、要對校企合作關注度不夠,導致校企合作干好、干不好都一樣。另外,學校和企業雙方沒有受到法律和道德的約束。因此,在法律約束的框架下,校企雙方都要完善相應的管理制度,強化制度約束的力度,把企業作為友好的合作伙伴和自身利益的共同體,竭力維護企業的利益和形象,使其成為學校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這些機制的完善,對于推動校企合作健康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三、構建校企合作長效機制存在的問題的歸因分析
1.國家法律法規不健全。高職院校迫于人才培養的實際需要比企業合作的熱情要高,對于企業而言,校企合作短期內是一種投資,但是長期回報有存在風險。如果有關于校企合作的法律依據,企業在短期合作內能到得到相應的保障,也可以從政策方面得到稅務減免或培訓補償,從而提高企業的積極性。因此,需要建立有關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規,對校企合作的高職院校、政府部門、企業和社會等主體進行相應責任和義務的規定。因此,國家政府應該大力支持,從立法、資金、政策等方面入手,建立完善的校企合作法律法規,使校企合作的主體利益受到法律的保護。
2.企業缺乏長遠考慮。學校去找企業,企業對合作的熱情、積極性并不是很高。企業積極性不高主要是企業過多追求短期經濟效益,缺乏社會責任感、缺少長期合作意識等原因造成。在頂崗實習環節,有的企業以招聘實習崗位為名,實則以短期工對待實習的學生,學生進入企業后,企業沒有帶他們進行培訓,也沒有晉升機制,工資待遇普遍偏低,短期的實習結束之后,企業則以各種理由終止校企合作。企業對自身在校企合作中需要承擔的什么樣的社會責任意識并不明確,大多企業都是從自身短期利益角度思考問題,沒有深刻認識到校企合作也是企業自身發展的需要,因而很容易產生短期行為,不利于企業企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3.校企合作缺少獨立的專門的管理機構。在高職院校負責校企合作事項的機構目標不明確,其次執行過程注重形式,而我們有些學校領導干部沒有帶頭作為專項工作來抓,只是流于形式上兼職上任,沒有專人專職,只是掛號在某一個機構下面,或是臨時成立一個小組主持工作,更談不上怎么去優化組織要素和結構了。因此校企合作必須成立獨立的專門管理機構,保證校企合作有人、有權、有責。
總之,通過校企合作長效機制的問題的研究,在新形勢下可以使校企合作的過程更加規范化、科學化在發展中不斷完善,在完善中不斷發展,既具有理論價值,也對校企合作的實踐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馮建軍.高等職業教育校企合作長效機制問題研究[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08(7).
[2]施雨.高職院校企合作機制的研究[z].南京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1(3).
[3]紀雯,楊龍,劉寶學,宋利偉,劉翠娟.我國高職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政策依據及現狀分析[J].現代企業教育,2012(8).
[4]顏楚華,鄧青云.構建校企合作長效機制的理性思考[J].職業教育研究,2009(2).
(作者單位:湖南電子科技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