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莉
摘 要:新中國成立到如今的經濟全球化時代,對外漢語教學在廣度和深度上都不斷發展推進著,越來越多的人積極加入到了對外漢語教學中來,而我也有幸地成為了其中一員。在此,我將通過自己羅馬尼亞的教學經歷里特定的一次課程,來大致探究初級漢語學習者的量詞教學,并總結反思不足,做出分析改進。
關鍵詞:對外漢語;量詞;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42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5-9214(2016)05-0059-02
自17世紀,羅馬尼亞人——米列斯庫用其著作《中國記行》打開的中羅最初文化交流的大門以來,兩國的在哲學,宗教,文化,歷史,經濟,政治等方面的相互探索與交流就再也沒有停止過,從而自新中國成立后,羅馬尼亞漢語教學的正式開展,到20世紀50年代,清華大學以東歐學生為主的語文進修班成立,將對外漢語教學事業推上正規,之后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大學領頭開設了中文專業,將漢語學習正式提上羅馬尼亞高等教育之中,再到后來多個知名大學相繼開設中文專業以及各地區漢語教學點的開設和增加,在這些種種中羅雙方的相互配合努力,以及時代發展,世界文化、經濟、政治等交流的需求拉動下,漢語教學在羅馬尼亞一步步順利鋪展開來,并有很好的發展和前景。
我有幸能作為國家漢辦外派志愿者,到羅馬尼亞阿爾巴尤利亞縣的一個獨立教學點進行為期約一年的漢語教學工作,并從中有所經歷和感觸。在此,我想通過自己的實際教學觀察與總結回顧,采訪學生等并結合相關理論和材料,對漢語教學中的的量詞初級教學在羅馬尼亞阿爾巴尤利亞這一特定地區的特定學生群體中的開展情況和方式以其效果進行簡略的探討,以改進自己的教學,希望也能為對外漢語的更好發展有所添磚增瓦。
一、概況背景
羅馬尼亞位于東南歐,在巴爾干半島東北部,官方語言是羅馬尼亞語,主要民族語言為匈牙利語,但英語,法語,意大利語也較為流行,屬于拉丁語系,除開詞匯及一些語法結構的不同之外,用英語作為媒介語進行教學,不會有太大障礙。同時,正是由于羅國所處的地理位置以及文化圈,讓它成為了一個非常兼容并蓄的國家,當地人大部分都能使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語言。由于中羅兩國歷史悠久的友好關系,但又有遙遠的地理位置的限制,羅馬尼亞人對亞洲以文化圈有這模糊的印象與了解,但這并不阻礙他們進一步了解與接受中國文化的進一步傳播,反而增加了他們的好奇心,成為他們參與漢語學習的一大因素。
我所在的地區是羅馬尼亞的歷史名城阿爾巴尤利亞,曾在歷史上幾次作為特蘭西瓦尼亞的首府。在阿爾巴尤利亞的“1918年12月1日大學”有開設獨立漢語教學點,這是這地區目前唯一的漢語教學點,也是我開展漢語教學的地方。
作為一個獨立教學點,其規模相對較小,但由于學校的重視和積極支持,漢語的推廣和漢語教學的發展及其順利,并吸引了大量的學生以及社會人士。該教學點的漢語教學是以漢語興趣班的形式開展開來的,學生多在13歲以上到六七十歲不等,年齡和教育背景參差不齊。總共開設了16個班,8個初中級班,學生有一年的漢語學習基礎,八個零基礎初級班,每個班的的上課量為每周一次課,兩小時。我則是負責初級班的教學及管理。下面我就從我初級班漢語教學經歷初步探究一下量詞的初級教學。
二、教學探究
漢語是漢藏語系里的典型成員,除了是典型的聲調語言之外,高頻率的量詞使用便是其另一大特征,也是漢語作為外語教學的一大難點。因為漢語中的量詞量大且運用廣泛,與其他詞的搭配多變,運用規則也比較細致繁瑣。同時,在量詞本身上,部分量詞搭配數詞修飾名詞以及動量詞的運用是漢語所獨有的,英語媒介語中并沒有確切與之對應的翻譯可輔助學生理解,等等,這些更加深了教學難度,因而引起了我的注意和思考,將講授這部分內容教學實踐作為觀察陳述對象。在羅國教學點,我所開展的這次量詞教學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一)課前的準備階段。這包括完成這堂課我做的大致準備。
首先,評估學生,確定教學內容和范圍,深度和廣度。我的學生大多是漢語零基礎的初級漢語學習者,且該課相關知知識學習是在他們學習漢語約4個月之后,在此之前,他們主要的漢語知識及表達的構建都是在漢語課堂上和我共同操練完成的,因此,我較為清楚學生漢語與水平和掌握度,大概處于,了解并初步掌握了漢語的發音和拼寫系統,可認讀讀極少個別漢字,能夠熟練掌握基本招呼問候用語、數字,以及幾個固定句型的運用,詞匯量較少,限于各種常用實物名詞,代詞及物主代詞有做系統講解和練習等,這有利于我后面的教學設計。其次,是教材內容的整理選取。出于對漢語教學的階段性和易操控性考慮,我選用了《跟我學漢語1》(羅語版)來做為框架引導配合我的教學,輔助學生理解復習,同時也可以作為臨時的標準,限定我的教學范圍和深度。最后,相關語法資料搜集閱讀,例句和搭配的選取及思考,教學方式和活動的設計,等等,以求作為呈現者的我清晰透徹的深入,然后在課堂上明晰且含趣味性的淺出。由此,我將本課的量詞教學主要設計為如下內容:
1. 大致介紹量詞的概念(因為學生多的高中或成人,理解性學習為主)
2. 課文中重點量詞的引入和掌握,包括“張”“碗”“瓶”“杯”,部分常用且和課文主題相關的生詞“光盤”“紙”“面”“水”“書包”“筆”。
3. 句型掌握“我/你/他/她/你們有幾+量詞+名詞”
4. 補充總結幾個典型常用量詞的運用規律。
(二)課程呈現階段。
開始五分鐘,組織學生進行熱身復習。以書中圖片為引導和學生快速簡要問答已學過的兩個主要句型“A:你打什么球?B:我打…球”,“A:你有…嗎。B:有啊,我有(很多)…。”然后進入新課,首先,由新圖片引出空的瓶子,碗,杯子這三種實物的說法,對比展示裝在杯子里的水,碗里的面,杯子里的水,給出結構“一瓶水”“一碗面”“一杯水”并對應英文或羅語翻譯進行結構觀察,從而引出簡介,量詞是一種配合著數出現來描述呈現名詞的量的詞,就像我們所看的碗(bowl)瓶(bottle)杯(cup/glass)。之后,我又以圖片引出了另一種情況“一盒筆”(a box of pens)并對比給出公式“數詞+量詞+名詞”,并提出數詞搭配量詞修飾名詞的語法現象在英語和羅語里是相對的或是選擇性的,當在表達不可數或批量性名詞的量,或有特別需要的時候會用上。但在漢語里,這種修飾表達方式是必須而普遍的,除開一些特殊用法,普遍表述中,漢語里面的數詞是無法直接修飾名詞的,必須配以量詞,緊接著指出,在“a box of pens”的例子里,當我們想單獨將筆作為個體表達數量時會說“1 pen,2 pens”,但在漢語必須在“1/2”與“pen”之間加入量詞以陳述“pen”的量或特點。然后,進行描述性小結,量詞可以簡略的分為兩類來理解,一類是(measure word),多與批量性名詞搭配,可以在學生母語里找到相應的類似詞,另一類則可被稱為一種(count classifier),放在數詞與可數個體性名詞之間,指示出名詞的量和一些固有屬性,也因此不同的名詞會和相應的不同類量詞相搭配,這類count classifier是中文里特別的存在,在學生母語或英語里多沒有對應的詞,可被理解為一種含帶意義的助詞,解釋的同時給出雙語對比示例。最后,給出結構,設情景,與學生反復運用已學詞匯問答操練句型,讓學生將理論理解同實例與運用結合消化。并在練習中歸納總結“個”“張”“只”“條”的規律性用法,供學生選擇性掌握。
(三)課后反思總結。
在本次量詞初步學習的呈現課里,并未提到動量詞,而是籠統的將漢語里量詞的概念放在學生面前,主要是考慮到學生的學習特點和動機,是青年及成人的興趣班,故而采取了廣撒網抓個別方式,把重點放在大體宏觀理解上,再根據課文內容及實際運用重點介紹幾個量詞讓學生掌握。并計劃在后續學習中復現練習,深化理解和掌握。但是在課后總結觀察,感覺內容的課堂呈現進程略顯緊湊,而且量詞的選取量仍有點大,加重了學生的學習和理解負擔。這需要在后面的教學中加以改進。總體來講,是達到了教學目標,并與過去已學的知識相扣,兼顧了以舊帶新,讓語言內容串順利延續下去。
總結
綜上所述,我通過自己實際經歷的量詞初級教學課的大致過程,來簡要探究漢語做為外語的教學中,面對母語為西方拉丁語的漢語成年學習者,是如何詳略兼顧地呈現想要傳達的量詞教學內容。
總的來說,有兩方面在實際教學中是需要注意,一是呈現方式,二是量的控制。首先教師要做好相關知識的理論準備,透徹深入理解,規劃安排好詳略,然后簡要清晰,且淺顯易懂的輸送給學習者。其次,語言知識量,練習量,活動量要相互配合兼顧,不可貪多。因此教師在課前做好各種評估的同時,更要及時觀察學生的反饋,做出適當調整。
漢語教學與傳播是一個新興的領域,尤其是在教學實踐中更是多變,而且實際狀況因為學習者的各種背景不同而各有特點,作為中國語言及文化的傳播者的漢語老師需要不斷從實踐中學習,總結,改進,從而將對外漢語事業推向更完善。
參考文獻:
[1]河杰著.現代漢語量詞研究[M]. 民族出版社, 2000.
[2]彭小川,李守紀,王紅等著.對外漢語教學語法釋疑201例[M]. 商務印書館出版社,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