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剛
摘 要:渭南市地處關中平原城市群東部,區內農業生產資源稟賦優越,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市。但是,與全國、全省、周邊地市相比,農民收入水平偏低,已成為渭南市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主要瓶頸。分析現狀、剖析問題、探尋出路,是當前渭南市必須面對的一個重大現實課題。
關鍵詞:渭南;農民收入;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F323.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14-0032-03
渭南市地處關中平原城市群東部,南北長182.3公里,東西寬149.7公里,國土總面積13 134平方公里。2014年底常住人口534.3萬人,轄2區(臨渭、華州)、2市(韓城、華陰)7縣(潼關、大荔、澄城、合陽、蒲城、白水、富平)和國家級高新區、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華山風景名勝區、鹵陽湖現代產業綜合開發區。2014年末全市實現生產總值1 460.94億元,2015年前三季度實現生產總值968.25億元,經濟總量均排名全省第五位。作為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市,其區內農業生產資源稟賦優越。改革開放30多年來,農村經濟穩步發展,農民收入持續增加,但農民收入與全國、全省相比,總量低、增長慢的問題較為突出,制約了全市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也帶來了潛在的社會穩定問題。從渭南市實際情況出發,科學分析農民收入現狀和差距問題,準確剖析影響農民收入的制約因素,才能進一步厘清其增加農民收入的路徑選擇。
一、渭南市農民收入現狀實證分析
(一)收入構成分析
工資性收入和家庭經營收入是渭南市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這和改革開放初期農民收入單一依靠家庭經營收入和農業收入相比,是一個最大的變化。2015年前三季度,渭南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6 529元,同比增長10.7%。其中,工資性收入3 059元,增長11.2%,對收入增長的貢獻率為49.1%;經營凈收入2 386元,增長11.3%,對收入增長的貢獻率為38.5%;轉移凈收入965元,增長8.1%,對收入增長的貢獻率為11.4%;財產凈收入119元,增長5.3%,對收入增長的貢獻率為1.0%。縱向比較,1995年,渭南市農民工資性收入為204.3元,對收入增長的貢獻率為20.6%;2008年,渭南市農民工資性收入為1 228.02元,對收入增長的貢獻率為41%。1995年,渭南市農民經營凈收入709.4元,對收入增長的貢獻率為71.56%;2008年,渭南市農民經營凈收入1 339.7元,對收入增長的貢獻率為45%。分析農民收入構成比例的數據變化,不難看出,渭南市農民收入四個方面構成中,工資性收入和經營凈收入占的比重大,其中經營凈收入貢獻逐漸變小,工資性收入份額增大,工資性收入已經成為農民增收的最大動力來源。
(二)縱向發展分析
改革開放30多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的10多年,是我國農業農村發展最快、農民得實惠最多的時期。這得益于黨中央對“三農”問題的戰略定位和準確判斷,得益于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的實施。1978年,渭南市農民人均純收入119.7元,到2014年達到8 534元,增長了70多倍。1979—1985年,由于中央農村政策的變化和農產品產量、價格的大幅提升,渭南市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19.7元增加到283.5元,年均增長13.1%。1993—1998年,由于種植業結構的調整、多種經營的發展,收入由589.08元增加到824.92元,年均增長15.7%。2004—2008年,由于中央涉農一號文件的不斷出臺,收入由1 589元增加到2 976元,年均增長13.4%。2009—2014年,由于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的實施和農民增收環境的改善,收入由3 584元增加到8 534元,年均增長19.0%。其余兩個時間段農民收入增長較慢,特別是1999—2003年,年均增加38元,僅增長2.4%,主要原因是當時農產品價格大幅下跌,加之渭南農業比重大、生產效益低,出現增產不增收現象。可見,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的密集出臺、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外部環境的改善,對農民增收至關重要。
(三)橫向比較分析
2015年前三季度,渭南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6 529元,同比增長10.7%。而同期全國、全省的收入為8 297元、6 553元。與同期全國收入最高的上海19 237元相比,絕對值之差高達12 708元。隨著“關中—天水經濟區”、“陜甘寧革命老區”、“晉陜豫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先后獲批,渭南成為3個國家級經濟區疊加的城市,渭南農民增收應該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在“關中—天水經濟區”內比較:2014年,渭南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8 534元,而同期西安為14 462元,咸陽為9 612元,寶雞為9 421元,銅川9 169元,分別低5 928元、1 078元、887元、635元,僅高于天水市(4 982元)。在“晉陜豫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內比較,比河南三門峽9 979.1元、山西臨汾8 755元分別低1 445.1元、221元,比山西運城8 125元高409元。
(四)城鄉差距分析
一個國家或地區居民收入差距從均衡到擴大再到縮小,是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由于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的密集出臺,近幾年渭南農民收入增長速度快于城市居民,雖然收入絕對額呈逐年增長,但城鄉人均收入差距出現了逐漸縮小的趨勢。2009—2014年,渭南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13 652元、15 818元、18 768元、21 808元、24 164元、26 725元,增速分別為20.4%、16.6%、17.9%、16.2%、10.8%、10.6%。同期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 584元、4372元、5 571元、6 602元、7 565元、8 534元,增速分別為24.1%、22.0%、27.4%、18.5%、14.6%、12.8%。這段時間,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增幅為15.4%,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增幅為19.9%,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均高于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2009—2014年,城鄉居民收入絕對額差距由10 068元上升到18 191元,比值由3.81:1縮小為3.13:1。
二、渭南市農民增收的制約因素
農民收入問題不僅僅是一個分配的問題,更是一個生產的問題。渭南市農民收入水平整體不高,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國家宏觀政策因素也有區域微觀政策因素,既有體制性因素也有結構性因素,既有市場因素也有自然稟賦因素,既有人力資源因素也有農業科技發展因素,既有農業生產效率因素也有農村非農產業發展狀況因素。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農業生產基礎設施依然薄弱、投資和建設需求大
多年來,中央和地方財政對農業的投入不斷在增加,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投資的狀況在改善,取得了農業穩定增長的顯著效果。但從大的方面看,投入總量不足、投入結構不合理、投入方式多頭管理、使用途徑分散、過度依賴財政投入、社會資金投入少、農業基礎設施與發展現代農業和強化農業基礎的需要之間存在矛盾的問題依然突出。
(二)農業產業及產品結構不合理
近年來,渭南市突出發展“果(果業)、畜(畜牧業)、菜(特色農業和設施農業)”三大優勢產業,集中建好優果生產、優質小麥生產、秦川牛三大農產品生產基地,初步形成了“糧、果、菜、畜和林特”等具有一定規模和特色的產業體系。但從數據看,農民收入來自于種植業的比重偏高,而剩余勞動力以外出打工為主。2014年,第一產業占比14.2,高于全省5.4個百分點;一產內部農業占比過高。2014年,農業產值占農林牧漁業的比重高達72.2%,高于全省4個百分點。究其因,渭南市仍以種植業為支柱產業,而且還是傳統的低層次的農業產業結構,其直接導致農民收入增長緩慢。
(三)農業產業化起步良好,但層次水平較低,農業綜合效益不高
主要表現在傳統主導產業集中度偏低、農產品加工增值鏈條短、區域產業雷同現象突出、農民組織化程度低、農業先進適用技術推廣活力不足等,加之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不斷上漲、農產品流通環節不暢、農業抗風險能力差等因素,導致渭南市的農產品供給主要是以初級形態出現在市場,農業比較效益低,從而制約了農民收入的增加。
(四)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總體水平和進程不高,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帶動農村的能力較弱
目前,渭南市工業園區已經發展到20個,但是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相對滯后,特色主導產業發展缺乏一批龍頭企業支撐。城鎮化作為農民轉移就業和二三產業發展的重要平臺,在區域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方面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2010—2014年,渭南市城鎮化水平分別為31.58%、33.08%、36.45%、38.13%、39.64%,低于全國、全省平均水平,表明渭南市仍處于工業化的初期階段。渭南市農業人口多、非農人口少,農產品消費市場容量小,城鎮帶動經濟發展動力有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著農民增收的空間。
(五)土地資源短缺
渭南市耕地面積約為779萬畝,農民人均擁有耕地面積2.36畝。我們說,農業的規模經濟不僅僅是提高農產品質量的要求,而且也是農業產業化的要求。但從現實情況中來看,渭南市農民超小型經營規模所造成的“不經濟”和“非理性”的現象普遍存在,尤其是農民小規模的經營方式長期固化,使農業生產規模無法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不斷調整和擴張。
(六)城鄉二元經濟社會管理體制還沒有得到根本性的改變
農民在養老、醫療、教育、就業、住房等社會福利待遇方面,與城鎮居民有較大差距。
(七)農民文化科技素質偏低,導致農業新技術的應用、新品種的推廣處于被動地位
加之一些農村基層組織和干部樂于現狀、怕擔風險、創業經營意識淡薄,使得一些地方的農村各業生產處于低速度和低水平狀態,阻礙了農民發家致富的積極性,影響了農民增收步伐。
三、促進農民增收的對策及建議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我國經濟發展和現代化建設的根本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一定要看到,農業還是‘四化同步的短腿,農村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農民增收,不是一段時期內某一方面收入的增加,而是長期、全面、可持續的增收,其核心是發展,關鍵在產業。要通過深化改革創新,形成長效機制和持久動力,放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的效應,增強農村發展活力,逐步縮小城鄉差距,促進城鄉共同繁榮。
(一)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城鄉發展一體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報告進一步指出,要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城鄉二元結構是制約城鄉發展一體化的主要障礙。必須健全體制機制,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渭南市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要著力解決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嚴格落實中央政策,突破生產要素向城鎮轉移的體制性、政策性障礙,鼓勵和引導農民進城擇業、務工、定居;二是加大財政支持力度,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三是引導資金、技術、人才等資源向農業和農村流動,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服務等方面推進一體化;四是依托發展壯大縣域經濟,扶持農村二三產業,提高農民非農產業收入;五是重點抓好中心城市、縣城和建制鎮建設,加快推進城鎮化進程。
(二)加快發展現代農業
發展現代農業,是挖掘農業內容增收潛力,最大限度提高農民經營性收入的有效途徑。截至目前,渭南市有現代農業園區346個,其中省級40個、市級105個,園區總面積達到70萬畝;市級以上龍頭企業357家,其中國家級4家、省級81家、市級272家;農民專業合作社5 999個,其中國家級示范社18個、省級示范社70個、市級重點示范社71個,入社成員27.17萬戶,注冊資金111.78億元。要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和生態農業,高標準建設一批農產品和畜產品示范生產基地。以農業園區建設為載體,發展設施農業、休閑觀光和生態循環等農業產業,突出抓好以蘋果產業為主導的渭北水果現代農業園區聚集區、以設施瓜菜為主導的灌區瓜菜現代農業聚集區、以時令特色果品為主導的特色果業現代農業聚集區、以特色干果為主導的沿山特色干果現代農業聚集區、以水生植物和水產養殖為主導的沿河特色水產現代農業聚集區五大板塊建設。用工業化理念發展農業,充分發揮渭南農業科技示范園的輻射帶動作用,加快畜牧產業基地、瓜菜產銷基地、花椒柿子冬棗基地、果汁加工基地建設,促進農業多元化發展,著力提升農業生產率、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
(三)深化農村改革創新
一是全面落實黨的各項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完善農業投入補貼機制,提高涉農補貼標準,加大涉農補貼力度。二是建立健全農業資源的保護補償機制,積極拓展政策性農業保險的領域和空間。三是深化農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加快土地流轉,確保農民能夠憑借土地承包經營權獲得持續穩定的收入。四是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發展適合農村的微型金融服務組織,扶持農村資金互助組織,運用金融手段支持農業發展。五是健全對農業技術創新的保障體系,把風險投資機制運用到農業技術創新過程中,在增強農業技術創新力度的同時,分散和降低創新的風險。六是建立和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進一步發展和完善各地在實踐中創造的一些比較好的服務組織形式,主要做法是:各級政府要主動強化服務職能,為農村商品生產提供服務;以商品流通為中心,組織生產、加工、銷售各環節的一體經營,實行商品生產的全過程服務;扶持農民自己聯合起來成立的各種中介組織。七是實施脫貧攻堅工程,做到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八是完善村級公益事業建設籌資機制,遵循村民自愿、直接受益、量力而行、民主決策、合理限額的原則,正確引導農民自愿出資出勞,加快村級公益事業發展。九是建立健全新型農村集體治理結構,強化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經營管理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