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廷智
【摘要】一節課上下來,不在于教師教給了學生什么,而成功之處在于學生學到了什么,是否達到教師預期的目的,這就要求課堂教學講求實效性.
【關鍵詞】課堂實效;激發興趣;多媒體教學;學習的主體性
課堂教學是學生在校期間學習文化科學知識的主陣地,也是提高學生能力的主渠道.在今天,我們的課堂教學已有了很大的改進,但普遍存在著效率不高的問題.作為一名數學老師,我經常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工作有無以下這些現象:1.我的課堂上是否有與教學無關的活動?2.我的導語、過渡語、小結語、板書等是否必要或費時太多?3.我使用的教學語言是否簡練明了?是否有不必要的話?4.我的提問、板演,學生的答問、小組討論等活動是否有實效?5.學生討論發言是否在原地打轉?6.我慣用的教學程序和方法是否適用于每一節課?7.我安排的教學和練習的內容是否都是有用的?8.我打算如何在“老師教得開心,學生學得愉快;課業負擔減輕,學習質量提高”方面去探索和改進?
下面我就談談在幾年的教學過程中就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一些嘗試,以供大家指教.
一、要提高課堂效率,學生必須熱愛本學科,也熱愛本學科的老師
有一次,我在班上調查學生對我上課的意見,其中有一名學生是這樣寫的:彭老師您上課講的我都懂,但我覺得很累,因為您上課總是板著臉孔.這件事對我觸動很大,教師的一舉一動,都能對學生的情感產生深刻的影響.因此,要想學生喜歡上你這門課,教師本身一要做到熱愛自己的本職工作,提高自身修養,言為心聲,情動于意而形于色.要做到敬業為先,滿腔熱情地投入數學課堂中去,不斷自我完善,以飽滿的、積極向上的熱情帶領學生去探索數學世界的奧秘.這樣就會對學生學習情感產生巨大的影響.自然而然地課堂效率就會得到提高.正如贊可夫所說:“如果教師本身就燃燒著對知識的渴望,學生就會迷戀于知識的獲取.”另外,當今社會,獨生子女在班上占絕大多數,家長對他們比較溺愛,導致他們意志較薄弱,容易產生逆反心理.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要熱愛自己的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情感,幫助他們改正一些不良習慣,關心他們的學習,特別是一些成績較差的同學.因為他們在學習上的自尊心很脆弱,教師的語言稍不恰當,就會讓他們在數學課堂上把自己封閉起來,甚至與教師對立.因此,教師應給這些特殊群體更多的關愛,幫助他們重樹自信,讓他們融入集體中來.也只有讓他們在課堂上活躍起來,課堂效率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蘇霍姆林斯基曾把學生的情感比作土地,把學生的智力比作種子,他說:“只關心種子而忘了耕地等于撒下種子喂麻雀.”在當前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的過程中,對學生情感因素的研究,應該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二、在課堂上要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有的教師上課提問時,若這名學生答錯時,教師就責備學生學習不認真,或者馬上就叫他坐下不聞不問,立即就提問另外一名同學;或者讓這名學生一直站在那兒等等,這些做法都是不可取的.表揚了學生,也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把“要我學”變成“我要學”.我在上概率這一章時,首先向同學們提出了一個很有趣的問題:“我們班上有50名同學,請問至少有兩名同學的生日相同的可能性有多大?”絕大部分同學認為這種可能性很小.當我把答案告訴他們時,同學們都感到很驚訝,不相信可能性會如此之高.通過這種學生身邊很平常的小事例,大大激發了學生對概率這一章的學習興趣,課堂效果可想而知.
三、采用多種教學手段,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21世紀是中國基礎教育全面、徹底變革的時代,計算機科學的發展,特別是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的日新月異,極大改變了社會各個領域運行和發展的模式.多媒體教學是一種現代的教學手段,它是利用文字、實物、圖像、聲音等多種媒體向學生傳遞信息.而多媒體教學法則是以各種電教媒體如:計算機、電視、錄像、投影、幻燈等為標志,以傳統的教學媒體如:黑板、掛圖、實驗、模型等為基礎的多種媒體有機結合的教學方法.①圖文聲像并茂,多角度調動學生的情緒、情感、注意力和興趣;②直觀,能突破視覺的限制,多角度地觀察對象,并能夠突出要點,有助于對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③動態反映概念及過程,能有效地突破難點;④更強的交互性,學生有更多的參與,學習會更為主動,創造反思的環境,有利于學生形成新的認知結構;⑤通過多媒體實驗實現了對普通實驗的擴充,并通過對真實情景的再現和模擬,培養學生的探索、創造能力;⑥教學過程的可重復性,有利于突破難點和克服遺忘;⑦針對性,使針對不同層次學生的教學成為可能;⑧大信息量、大容量,節約了空間和時間,提高了教學效率;⑨使一些抽象難懂的概念變成具體的可觀察的畫面、圖,即化抽象為具體.以上多媒體教學的優勢,使教師能夠熟悉現代化教學手段的理論和操作技能,并能依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合理選擇現代化教學媒體,就能夠極大地豐富課堂教學,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大大提高教學效果.
四、把學習的主體讓給學生,師生交流共同學習
教師培養的學生是有其自身的思想和情感的,他們在學習過程中不是完全被動的,而是具有較強的主動性.教學過程中有兩個主:“教”的主體是教師,“學”的主體是學生,可以說是教師與學生之間不間斷的信息交流構成了整個教學過程.
當然,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凡在教學中能符合教學規律、遵循學生認知規律的,都能使課堂得到實效,這就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去積累,不斷去創新.對于教師來說,只有提高課堂40分鐘的效率,才能讓課堂真正成為學生施展手腳、啟發思維、展現智慧和能力的舞臺,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