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林
【關鍵詞】 英語課堂;任務型教學法;運用
【中圖分類號】 G633.41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14—0059—01
任務型教學的目的是教師通過引導語言學習者在課堂上完成任務來進行的教學,也就是以具體的任務為學習的動力或動機,以完成任務的過程為學習過程,以此來展示學生完成任務后的成果。這就區別了傳統的教學模式是以學生的考試分數來體現教學成果的一種教學方法。下面談談筆者在“任務型教學法”在實際運用中的一些體會。
一、任務型教學法體現了教學的思維模式的多樣化,體現了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
任務型教學法要求教師根據教材的內容設計各種學習任務,讓學生通過完成這些任務來進行學習,它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以任務為中心,以活動為方式”的理念。學生有了學習的熱情和動力,就能保證任務的順利進行。在教學中為了使學生能夠快速進入到教師設計好的教學任務中,教師設計的教學任務就不能和學生現有的生活習慣相脫節,這是學生能夠順利完成任務的關鍵。這就需要教師要從學生的具體生活實踐能力入手。在八年級的教材中:Families Celebrate Together 一課,筆者用下面的活動,替代了教材“Get Ready for Turky”。筆者是這樣設計任務的:首先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歐美人慶祝節日的生活視頻,然后再看中國家庭慶祝節日的視頻。學生在了解了東西方的差異后,再談論“Spring Festival ”,由于學生對春節都很熟悉,有親身的感受和經歷,所以這節課的任務就進行得很順利。學生的學習任務是一個不斷促使其提高的過程,教師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的過程,就是引導學生利用已知的認知來認識未知知識的過程。教師只有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多聯系他們的生活實際,靈活運用教材,就能使教學的任務得以順利完成。
二、任務型教學法把握住了每堂課的任務核心,讓學生在“做中學”
任務型教學的任務設計是在課堂的各個環節中體現的,包括口語、閱讀、寫作等方面,因此教師要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對教學過程中各個教學步驟都要精心安排和籌劃,通過學生的學習狀況和現有的知識水平設計任務的難易程度,做到有的放矢。在新的教學理念下,我們對一節課的任務設計要充分體現出符合學生的實際水平、認知條件、現有狀況等特點。設計一節課的任務,不僅要研究教材,還要研究學生,使每節課的任務要直接作用于學生,依據學生的個性特點、教學的情景內容,設計課堂任務,吸引每一個學生參與到各項任務中,讓學生在“學中做”,在“做中學”。讓學生在“做中學”,是一種探究式的學習方法,注重的是學生在感受和參與到學習中后,得到的生活實踐和能力上的升華。
三、任務型教學法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以任務為中心,以活動為方式”的理念
長期以來,中學英語教學都存在著“費時多,收效低”的現象,其主要原因是許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重視如何把考試內容傳授給學生,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整個教學都圍繞著考試來進行,以教代學,以講代練,完全忽視了如何在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任務型教學法的教學理念——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師在課堂中起主導作用。要想讓學生發揮他們的主動性,教師就要在課堂上注重教學任務的可實施性和學生的可參與性。這就需要教師應該把課堂變成學生學習語言的場所,要讓學生的活動遠遠大于教師的講解,使教學任務以學生的語言實踐為基礎,以學生的課堂活動為方式來完成。比如,現行的英語課本中有許多的語言交際材料,這些材料只是為教師進行課堂英語教學提供的素材。教師在利用這些素材教學時,不能僅僅局限在這些有限的語言點來進行,還應該從中挖掘和擴大它們的信息量,把課本中的語言素材改變為貼近學生生活,反映學生日常行為的語言材料。學生對這些內容感興趣了,課堂的語言交流活動就能夠在教師的示范、提示下,積極、認真、活躍地進行,并且在課后獲得了成就感。
總之,在多年的任務型教學法的實施中,筆者深刻領悟到教師的主要目標是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師設計好的各個任務中,積極參與到用學過的語言點進行交際,通過與學習伙伴合作完成任務,從而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因此,把任務型教學法的教學模式貫穿在英語課堂中,才能加大學生的語言交流信息量,提高學生運用英語的能力。
編輯:趙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