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楨
摘 要 結合新課程、新教材給教師帶來的挑戰,思考:怎樣建構教師更完美的人格。本文從三個方面思考:構建高尚的師德修養,構筑高超的教學業務素養,用活教學策略,從而教書育人,適應課程改革的要求。
關鍵詞 建構 完美的人格
中圖分類號:G6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7-0103-01
英國著名學者培根曾把教師稱為:“知識種子的傳播者,文明之樹的培育者,人類靈魂的設計者”。教師是春蠶、蠟燭、園丁、鋪路石等等,諸多的比喻都形象地概括出教師職業的偉大,深刻地透露出教師人格的高尚。那么,我們如今所面對的“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教材的改革”的形勢,怎樣構建教師更加完美的人格魅力呢?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思考:
一、構建高尚的師德修養
西漢楊雄《法言·學行》曰:“師者,人之模范”。可見,教師何其重要。而教師的道德情操、人生觀、世界觀、人格修養、學識、氣質風度等又都在教育教學中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尤其是在基礎教育階段中,這種師德修養又如“榜樣”一般影響著中小學生。“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句名言不正是最好的說明。因此,我們必須首先要構建高尚的師德修養,并將其貫穿于教育教學及社會生活的始終。
課堂上,教師侃侃而談,文雅的舉止、淵博的知識、高尚的道德必能使學生肅然起敬。教學中,教師循循善誘、親切的話語,如慈母的撫摸令人如沐春風;激昂的說教讓學生熱血沸騰;義正辭嚴的道理,必能激起學生的凜凜正氣。社會生活中,教師高尚的道德情操,腳踏實地、樂于奉獻的工作態度,甘為人梯的精神境界必將獲得社會的好評而影響著學生。這樣,“親其師而信其道”,教師舉手投足之間,高尚的師德修養必將導引著學生的健康成長,也同時構建著學生的人格魅力,塑造著學生的靈魂,“生生不息”。由此,整個社會“厚德”之風盛行,“尊師重教”蔚然成風。
二、構筑高超的教學業務素養
“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和最高宗旨,同時,新課程倡導教師要樹立終身學習的觀點。只有不斷鉆研教育教學業務,逐漸提升自己的水平,才能贏得學生的青睞,跟上時代的步伐。
傳統的教學觀認為:要想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必須有一碗水。社會在發展,知識在更新,教師有一碗水已經不夠了;又有觀點認為:要想給學生一碗水,教師必須有一桶水;可一桶水也不夠了,于是又有……就是不斷鉆研新知識、新技術,不斷提高教學業務素養,“學而不厭”并且“誨人不倦”。把學生看成“學習的主體”的新課題觀便能讓教師與學生一起學習,共同進步,并能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如今,新課程改革還原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回歸了學生的“人”本位思想。那就要求教師不斷構筑高超的教學業務素養,不然,真就是“師不如弟子”了。
三、用活教學策略
新教材的變革給教師帶來了拓展的空間,給教師帶來了發展的機遇,因此教育引導也好,教學導引也好,“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的新課程理念,要求教師為了學生個體的發展,必須要用活教學策略。
在教學過程中,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新教材要求教師充當領導者、管理者、嚴父慈母、朋友、心理咨詢醫生、保健醫生、體育教練等多重角色。為完成特定的目標,在選用教學順序、教學活動程序、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方法和教學媒體等方面需要“運籌帷幄”,活用教學策略,讓每一個學生都養成良好的習慣,讓每一個學生都獲得良好的發展。
總之,高尚的師德修養,高超的教學業務素養,靈活多變、運用自如的教學策略,構成了教師完美的人格,而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通過教學——反思——再教學——再反思的循序漸進、良性循環,教師的人格魅力不斷完善、日趨完美。在嘔心瀝血中,不斷感染著一代又一代的學子,薪火相傳,構筑了中華民族輝煌的文明。
參考文獻:
[1]靳玉樂,宋乃慶,徐仲林.新教材將會給教師帶來些什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7).
[2]任長松.課程的反思與重建[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