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鑫 趙宇新
摘 要:2012年,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重大戰略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要內容。在新的歷史時期,增強創新驅動發展新動力,實現社會各階層人員的充分就業,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內在要求。引導全國人民創新創業,不但有利于緩解嚴峻的就業壓力,同時有助于增強社會創新意識,提升社會的創新活力。大學生是我國的高層次人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支撐,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鼓勵創新創業是新時代賦予大學生這一特殊群體的歷史使命。
關鍵詞:全面小康社會;大學生;創業;創新
中圖分類號: C91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14-0063-02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完善扶持創業的優惠政策,形成政府激勵創業、社會支持創業、勞動者勇于創業新機制。”五中全會提出建立面向人人的創業服務平臺,落實高校畢業生創業引領計劃,帶動青年就業創業。大學生作為新時代的建設者,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偉大目標的實現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大學生通過創業來緩解就業壓力,創造社會財富,不僅是自我價值的實現,也是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貢獻。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提出
鄧小平同志在謀劃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藍圖時提出了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構想。在20世紀末,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不斷深入,我國已經基本實現小康社會的初級目標。在此基礎上,黨的十六大又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進入新世紀后,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2012年黨的十八大根據我國現階段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又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2015年初,習近平總書記論述了“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習總書記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的戰略目標,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是三大戰略舉措。要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戰略目標,就要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取得進展,使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通過增強創新驅動發展新動力,使就業更加充分,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扶貧對象大幅減少。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創業
(一)創業及創業類別
創業是創業者對自己所擁有的資源或者通過努力能夠擁有的資源來進行優化整合, 從而創造出更大經濟或社會價值的過程。 創業可分為兩種類型,即發展型、生存型。發展型可分為新開辦企業、原有企業規模擴張兩種。新開辦企業需要依靠創新成果來支持,而規模擴張則是在看準事業機會進行的創業活動。創業不但可以解決自身就業問題,同時可以為社會創造就業機會,緩解社會就業壓力。
(二)創業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作用
首先,創業者所選擇的行業大都為第三產業,也就是服務業、餐飲行業等成本低、風險小的行業。在經濟新常態的條件下,有利于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國內外經驗證明,在知識經濟時代中,技術創新主要以創業形式來實現。創業活動推動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與進步,創業作為實現創新的載體,實現了科技成果向生產力的轉化。有研究表明,從全球來看,創新企業貢獻了平均85%的新增專利、70%以上的新產品開發。從國內發展來看,,創業活動的不斷增加對我國GDP貢獻率也在逐年提升。創業活動促進了經濟的可持續增長。創新是經濟增長的原動力,創業創新對我國保持經濟長期穩定發展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創業是勞動者個人或團隊通過創新的方法尋找就業門路,開創新就業崗位的過程。從尋找項目、籌集資金,到自主經營,都是創業者的一次創新實踐。 因此,創業能夠帶動就業,能夠發揮創業帶動就業的“倍增效應”。在我國,每新增1個個體工商戶,就可以帶動2人就業;每新增一個私營企業,可以帶動13人就業。由此,可見創業的重要性。
(三)國家鼓勵創業的原因
我國是世界上人口和勞動力最多的發展中國家,現階段仍處于經濟發展的初級水平。受到國際經濟一體化、全球化的影響,高失業以及靈活就業現象必將長期存在。同時我國勞動力供大于求的狀況也將長期存在,未來仍然將面臨勞動力供給過剩問題。 因此,黨和國家領導人提出了實施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完善自謀職業、自主創業的政策,加強創業觀念教育,使越來越多的勞動者轉變成為創業者。
三、大學生創業的必要性
大學生作為國家培養的高層次人才,畢業人數逐年遞增。若大學生不能充分就業,將給其個人、社會與國家帶來不利影響。對國家而言,大學生具有豐富的知識儲備,知識性人才的失業將影響我國的綜合國力,影響小康社會的建成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一)實現充分就業、積累物質基礎要求大學生創業
現階段,我國每年有六七百萬的大學畢業生,再加上大中專、技校畢業生和農村向城市轉移的勞動力,每年都將增加近3 000萬勞動人口。例如,在已經結束的“十二五”時期,根據政府規劃的安排,我國的就業目標是安排就業崗位4 500萬個,平均每年900萬個。大學生擁有豐富的科學知識、先進的專業技能和較高的個人素質,將是最有能力成功創業的群體。 假設大學生每人每年1萬元培養成本計算,那么僅僅2015年畢業的746萬大學生其培養成本就高達746億元;假如每個大學生每年創造國內生產總值1萬元,如果實現746萬名大學生的充分就業,每年將可以多創造746億元的產值,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物質積累。因此,大學生的自主創業,不但可以增加自身財富積累,也能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物質積累做貢獻。
(二)實現創新經濟發展要求大學生創業
大學生是高素質的勞動者,具備創業所必需的知識和技能。現代農業技術、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車、新型制造業、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及金融業等現代服務業的發展,都為大學生創業提供了良好的機會。黨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的發展戰略;黨的十八大又提出“推動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的重要目標,并首次將“鼓勵創業”納入就業方針。創業可以充分發揮大學生的知識優勢、技能優勢和綜合素質優勢。大學生自主創業有利于激活人才資源和科技資源,使許多新創意、新科技能迅速地將大學生的思維和文字轉化為現實的產業,將停留在頭腦中或紙面上的創意理念、發明專利通過奮斗轉化為現實的產品、服務及管理,為人類造福,為國家做出最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