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明
摘 要 “高水平高職”的“高水平”,顧名思義即是要在同類院校中達到領先的水準,起到示范性引導性作用。高職院校一般具有“區域性、職業性、實用性和技術性”的特點,因此在高水平高職的建設中,首要任務是要認清當地社會發展對高職人才的具體需求,結合外部環境與自身情況,突出高職院校特色,與本科、中職的建設標準有所區分,打造有特色、有深度、可持續的核心競爭力,有重點有目標地推進高職教育各方面水平的提升。
關鍵詞 適應融合 特色發展 核心競爭力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6.05.003
Abstract "High level vocational" "high level", as the name suggests is to reach the leading level in the same colleges, plays the role of demonstrative guid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generally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gional, professional, practical and technical", so in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 level vocational education, primary task is to understand the specific needs of the local social development for higher vocational talents, combined with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and their own situation, highligh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undergraduate, vocational standard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ifferentiated, creating a unique, with depth, the core of sustainable competitiveness, focusing on target to promote to enhance the level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Key words adaptive fusion; characteristic development; core competence
2014年6月,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全面部署了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搭建人才培養的立交橋。高職上承地方本科院校,下啟中等職業教育,是職業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想在眾多高職院校中脫穎而出,在職業教育的“立交橋”體系中占據自己的一席之地,就必須建設高水平的高職,在改革和建設的過程中保持清醒的頭腦,對于外部環境和內部特點都有著清晰的認識。本文試圖概括性地描述高水平高職的內涵和建設路徑,旨在為不斷改革中的高職院校提供一定的啟發。
1 高水平的前提任務:審時度勢,適應融合
由于高職院校的區域性、職業性、實用性等特點,審時度勢,適應和外部環境,根據需求選擇定位就顯得尤為重要,也是高水平高職能夠有效發展的前提。
1.1 適應地方發展與國家政策
高職院校以就業為導向,就業質量是評判高職院校水平的最重要標準。由于高職院校的學生就業一般都面向一定區域,因此高職教育的發展不能罔顧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狀況,必須對當地產業結構、經濟發展和企業需求的實際情況有切實的了解,要通過實地調研、政策研究等方法,切實了解當地的經濟產業結構對于人才的真實需求,做到人才培養的有的放矢,真正適應與融入學校所在城市與周邊城市的發展。
同時,國家的相關政策對于經濟社會發展和院校自身具有至關重要的導向性作用。一方面,高職院校要關注國家經濟政策的引導性和前瞻性,以盡量地克服教育滯后性的弊端。另一方面,院校自身也要關注國家關于教育發展的政策調整,對政策導向予以足夠的重視。
1.2 以發展的眼光來適應社會需求
科學技術與經濟社會都處于日新月異的變革之中,國情的發展與世界的形勢也始終發生著變化。因此,必須根據不斷變化的情況來及時地靈活地對于學校發展進行調整。使得學校的辦學理念始終跟得上社會的發展,既要關注當下的實際狀況,又不能只著眼于眼下,要以一種發展的眼光來適應社會的需求,而不是一哄而上。
總而言之,高職院校若想呈現高水平,前提是處理好院校與外部環境的關系。而處理關系的準則即是:既要以“入世”地姿態積極地融入與適應社會發展,又要以“出世”的眼光來理性看待社會的需求。
2 高水平的關鍵核心:形成特色,定位清晰
現階段,一方面社會經濟發展對于技術人才有大量需求,但另一方面,高職院校普遍對自身定位不清,與其他層次職業教育區分不明顯,專業開設一哄而上,培養目標缺少針對性,不能發揮自身的優勢。高職院校如此眾多,必須使自身在當地經濟發展的人才輸出中占據一定難以替代的地位,那么也才能真正不負“高水平”三字。
在2006年11月,教育部和財政部啟動了“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這項計劃被譽為我國高水平高等職業院校建設的“211工程”。綜觀這些示范性高職,無一例外都擁有自己的特色專業與學科,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領先地位和不可替代性。以上海的四所為例,上海醫藥高等專科學校、上海公安高等專科學校、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上海旅游高等專科學校,單從名字上就可看出,這四所學校無不是擁有自身的特色學科專業,并且有著對口的人才輸出行業,經過長期的發展,在行業領域內擁有良好的口碑和一定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不可或缺和不可替代性。由此可看出,一所“高水平”的高職院校的核心競爭力體現在其與同類院校相比時所體現出的特殊性和優勢上,這種特色要是稀缺的,并且是可持續發展的。
因此,對于高水平高職的建設而言,根據自身實際與社會需求,發展自身可持續發展的特色與優勢,是至關重要的。要揚長避短,加強對優勢特色的建設,忌寬泛、虛大。形成一定行業內固定的、良好的口碑,良好的口碑會再促進學校的進一步發展,形成一種良性循環。
3 提升水平的路徑:內外兼顧,縱深發展
在《高職高專院校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方案(試行)》中,對高職院校的評估標準要點集中在辦學指導思想、師資隊伍建設、教學條件與利用、教學建設與改革、教學管理、教學效果六方面,其中產學研結合、師資隊伍結構、實踐教學條件、專業、課程、職業能力訓練、質量控制、就業與社會聲譽是考察的重點。
結合以上和實際情況,要建成高水平高職,對內要加強學科與課程建設,對外要增加交流合作;對學生要完善培養方式,對教師要注重隊伍建設;同時也要兼顧學校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將特色辦學的理念融入進各個環節。通過各個環節質量的提升,來打造院校的核心競爭力。
3.1 高質量的對外合作
產學結合是高職院校發展中至關重要的環節,高職院校或多或少都會進行校企合作的項目,在這種情況下,校企合作的深度、以及合作企業的質量就成為評判校企合作質量的關鍵。高水平高職的校企合作應當真正將企業的需求和實踐與自身的培養計劃密切結合,而不是停留在泛泛的“專業實習”上。強調技能、面向崗位,這也正是“雙元制”、“學徒制”的精髓所在。雙贏的校企合作才是可持續的。現階段,企業對于泛泛的校企合作中缺少熱情,因為這種培養模式并不能對學生的實踐能力進行良好的訓練。因此,需讓企業看到深度的校企合作為其企業發展和人才輸送所能帶來的價值和紅利,才能提升校企合作中企業一方的積極性,實現學校、學生與企業的多贏,保障校企合作的可持續發展。
3.2 有特色的內部建設
3.2.1 學科課程建設
首先要確立有重點有特色的專業體系。特色學科的確立是高水平高職院校特色形成的基礎,只有能夠發揮自身優勢、且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特色專業才能使學校脫穎而出,避免人云亦云的命運。高水平高職必須重點發展特色學科,使得該學科在一定行業內擁有自己的優勢地位和良好口碑。其次是注重理論與實際的有機結合。高職院校注重實用性、職業性的培養,高水平高職的課程設置需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實驗、實訓、實習與課堂教學的有機結合不可或缺,不要拘泥于形式或落入俗套,要以實際的用人需要為導向,突出重點、凸顯專業。
3.2.2 人才培養方式
一是學生的理論和基礎知識。高職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它不同于技校、中專,因此高水平高職的人才培養中,不可以放松對學生理論和基礎知識的教育,這是其成為高素質專業技術人才的基礎。二是專業技能的培訓。高水平高職培養出的學生應當具有良好的操作能力,在各種實踐活動中發展成為企業需要并且最樂于接受的擁有豐富操作經驗、且具備扎實基礎知識的專業人才。三是良好職業道德的培養。在社會日益復雜,人才市場良莠不齊的現狀下,高職院校不可放過職業道德的培養。
3.2.3 師資隊伍建設
一是“雙師型”師資隊伍的建設。“雙師型”教師是高職院校建設的重要力量,高水平高職院校一方面要增加“雙師型”教師的數量比例,另一方面要完善“雙師型”教師評估方案,保證其真正擁有實踐能力,而不是僅僅擔有證書的虛名。二是完善師資隊伍的層次結構,豐富師資人才類型。高水平高職應當擁有層次結構豐富的師資隊伍,其中不同職稱、不同經歷、專兼職教師的比例都應兼顧。
3.2.4 學校管理水平
一是高效的行政管理水平。目前的高校行政制度難免低效、冗余的老弊端,高水平高職也應當在行政制度的改革上下工夫,建立起靈活、高效的行政管理體系和人事管理機制。可以大膽地學習國外經驗,提高管理模式的國際化水平。二是切合實際的質量控制和評價體系。高水平高職需建立起適合自身發展的質量控制評估標準體系,針對自身應用型的特色,不要一味以發表論文等指標作為考核標準,而應將實踐、教學等多方面內容納入其中,建立符合自身、具有特色的評估體系。
3.3 關注縱深方向的發展
在縱深發展上,一方面要完善高職學生發展層次體系,為其提供向本科、專業碩士發展的途徑,真正成為貫通職業教育“立交橋”體系的重要樞紐;另一方面要根據時間和社會的不斷發展來及時調整學校的辦學理念與方針,制定目標明確任務清晰的短期建設計劃,以及有著長遠眼光的中長期發展規劃,使學校的發展始終處于有綱領、有計劃、有指導思想的狀態當中。
4 結論與討論
綜上所述,建設高水平高職,首先要根據地方發展狀況和時代特征,確立適合自身也適合社會的發展目標;其次,要在此目標的基礎上,理解高職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的區別,結合自身狀況,形成特色和地位;最后,在定位與特色清晰的情況下,在縱橫各方面全面加強建設、提高發展水平,形成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競爭力,促進學校、企業、社會的良性互動。
參考文獻
[1] 趙巖鐵,趙磊.建設高水平示范性高職院校的思考[J].職業教育,2013(3下):14-16.
[2] 朱光應.示范性高職院校建設的問題與對策[J].教育發展研究,2010(11):51-54.
[3] 董大奎,陸瑞峰,朱偉萍.示范性高職院校建設現狀及分析[J].職業技術教育(教科版),2006(1):39-42.
[4] 葉鑒銘.示范性高職院校辦學特色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8(8):131-133.
[5] 劉松林.高職人才培養模式研究——基于第一批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建設方案的分析[J].教育發展研究,2009(1):7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