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兆迪
【摘要】 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教育體制改革進程的不斷深化,為基礎教育的穩定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契機和良好的社會環境,數學作為小學教學階段的基礎性學科,對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推動和促進作用. 在新課程改革的影響之下,小學數學學習要積極轉變傳統教學模式,形成以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實踐應用等形式為主的研究性學習方式,進一步提高小學數學的教學水平和效率,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基于此,本文以研究性學習的概述為主要出發點,重點探討構建數學“研究性學習”理論模式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 小學數學;研究性學習;途徑
前 言
新課程改革綱要中明確指出,要在素質教育理念的指導下,努力創新并積極轉變學生學習的方式,重點突出教學過程中的探究、發現、研究等環節,引導學生形成善于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自主能力,進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研究性學習作為新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逐漸成為當前教育體制改革中的重要教學模式,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自主能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因此,在新的時代背景之下,如何積極有效地將研究性學習落實于小學數學教學工作之中,成為相關教育工作者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一、研究性學習的概述
研究性學習通常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之下,給學生根據教材的相關內容,并以此為基礎構建相關的研究專題,通過自主學習方式對學習內容加以理解深化,不斷提高發展問題、解決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進而實現學生自我能力和應用能力的雙重升華. 研究性學習的主要目的是引導學生主動接受知識,充分調動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進而提高學習熱情,在研究性學習之中,教師則從課堂教學的主導者轉變為引導者,為學生知識的理解與消化提供良好的課堂教學平臺,積極開拓新的知識獲取渠道,進而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邏輯思維模式,提高應用能力和實踐能力. 研究性學習具有實踐性、綜合性和開放性的多重特征,將研究性學習應用于小學數學教學之中,是我國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是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舉措,更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建設的客觀需要.
二、構建數學“研究性學習”理論模式的有效途徑
(一)樹立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要樹立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為數學“研究性學習”理論模式構建奠定重要的思想基礎. 在教學過程中,數學教師要以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觀為教學理念的指導思想,將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改革的教學目標貫徹和落實于實際的教學工作之中,形成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尊重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從學生小學階段身心發展的實際情況出發,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實現教學內容的人本化. 例如,在蘇教版小學數學分數乘法運算中,要對乘法、分數、整數的相關概念進行復習,準確把握學生的整體情況,進而開展分數乘法的研究性學習.
(二)建立引導式的教學模式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要建立引導式為主的教學模式,為數學“研究性學習”理論模式的構建提供重要的模式基礎,充分發揮教師引導和啟發的教學作用,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在教學模式的構建之中,教師要以生本教學理念為基礎,注重對學生的引導與啟發,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積極轉變教學角色,實現從課堂教學主導者到引導者的高效轉型,通過相關要素的引進加深學生對小學數學內容的理解,提升數學分析能力. 例如,在蘇教版小學數學多位數運算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對乘法的相關概念及運算法則進行進一步的理解,并以此為基礎,加強學生對多位數乘法的理解,鞏固原有知識的同時強化新知識的理解.
(三)構建立體化課堂教學結構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要構建立體化的課堂教學結構,以便為學生提供更為直觀的數學教學資源.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的廣泛應用,數學教學結構也在不斷朝著多元化和立體化的方向發展,教師要牢牢抓住這一時代契機,將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的圖形、數字等教學資源以動態化的形式展示給學生,遵循循序漸進和因材施教的原則,對教學進度及教學內容進行科學化的調整,實現抽象數學到具象數學的有效轉變. 例如,在蘇教版小學數學“圓柱和圓錐”這一內容的講解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資源將圓柱進行有效的剖析和解讀,并以此為基礎,引導學生對圓錐的內容加強理解,并對相關的計算進行擴展,提高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效率.
(四)增強內容的生態活動化含量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要以教材為基礎,加強內容的生態活動化含量,高效整合教學資源,為”研究性學習”的科學化開展提供重要的教材資源. 數學是通過數據、圖表等要素對客觀內容進行定量的分析,將具象內容進行抽象整合,進而形成系統化的理論內容和探究方式,并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加以應用. 在小學數學學習過程中要重視教材內容與生活實際的聯系,在實踐中不斷加強對其深層次理解,實現知識的有機融合. 例如,在蘇教版小學數學“對稱、平移和旋轉”這一內容的講解中,學生可以將生活中的實際例子與教學內容相融合,舉例說明哪些事物是對稱的,并經過實際的平移和旋轉操作之后會得到什么樣的圖案,為學生的幾何圖形思維的形成奠定基礎.
總 結
綜上所述,研究性學習是新課程改革下的重要教學方式,對學生數學理解能力的提高、邏輯思維的形成和創新應用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因此,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要不斷加強研究性學習的理論與實踐探索,提高小學數學的教學質量和水平,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丁繼芳.小學數學“自主學習”模式的理論探索與實踐[J].亞太教育,2015(30):13.
[2]馬斌.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之探討[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4(02):143-144.
[3]茅旦華.從“自主學習”走向“創造”——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實踐探微[J].才智,2015(18):207,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