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傳蘭
摘 要:農村留守兒童權益受損越來越嚴重,兒童發展權受阻,為保障和諧社會建設的順利推進必須對農村留守兒童發展權進行研究。在分析農村留守兒童發展權內涵的基礎上,對農村留守兒童發展權的實際狀況和立法現狀展開分析,進而探求農村留守兒童權利受損的原因,并對留守兒童發展權的順利發展提出建議。
關鍵詞:留守兒童;發展權;兒童權益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13-0026-03
目前對留守兒童的研究比較多,而從法學角度進行探析留守兒童相關權益,特別是從發展權角度進行研究的比較少,但是農村留守兒童作為未來和諧社會的中堅力量對和諧社會的構建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其權利的保障特別是發展權等相關人權對于留守兒童未來發展和社會未來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因而對于農村留守兒童發展權的研究十分必要。
一、農村留守兒童發展權的基本內涵
作為綜合性的權利,人權是每個人享有的生存和發展等諸方面的權利,正如學者所說:“在人權的應然意義上人人平等,即應當把兒童作為一個獨立的主體來對待,承認并尊重兒童與其他人一樣擁有獨立權、生存權、發展權、參與權以及其他方面的人權。”即,農村留守兒童發展權是指兒童具有的平等發展的機會,是各個國家的天賦權利,也是兒童個人的天賦人權;既指個人發展權,也是指集體發展權。其目的在于充分發展兒童的個性、才智和身心健康,實現兒童尊重和自我尊重,增強兒童的價值觀和對社會的責任感。
但是,兒童發展權不同于成人發展權,因為成年人是個完全行為能力人,有自己完全的自主意識,可以自主決定,在平等基礎上享有發展權。而兒童基于心智、年齡等方面的限制,自主意識受限,并不能完全決定享有平等發展權,基于其能力的限制,在很大程度上受社會環境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必須要由成年人加以注意引導和關注,才可能真正享有發展權。
作為時代的產物,農村留守兒童盡管作為兒童的組成部分和普通兒童一樣享有發展權等人權,可能基于年齡等限制,無法享有完全的發展權,但并不能排除留守兒童享有發展權,只是由于缺失父母的有效監護和經濟方面等原因,使農村留守兒童在享有發展權方面更受限于其自身的特點。首先,留守兒童發展權易受到侵害。留守兒童大部分父母外出,缺少父母的監護和關愛,容易出現性格孤僻、懦弱自卑等心理問題,加上經濟方面的限制,使留守兒童發展權相對于普通未成年人發展權更容易受到外界的侵害。其次,留守兒童發展權內容具有局限性。大部分農村剩余勞動力外出打工的原因是為了解決經濟方面的壓力,讓家庭和孩子享有更高的經濟條件,但往往缺少了父母的親情陪伴和諄諄教導,反而使孩子受教育權以及培養特長等方面受限,與其他未成年人相對而言享有的發展機會少些,在平等發展權的享有上體現了因起跑線的不同而帶來的受限或缺失,讓孩子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容易成為空話。
二、農村留守兒童發展權的現狀
(一)農村留守兒童發展權的實際狀況
目前,隨著城鎮化建設的進一步發展,農村留守兒童作為和諧社會特定階段的產物并不可能即刻消失,相反還會存續下去。而農村留守兒童其權益受損現象越來越突出,嚴重影響了留守兒童的健康發展,進而影響了和諧農村建設及和諧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主要表現在,首先,留守兒童身體健康發展受到侵害。留守兒童最突出的特點就是父母一方或雙方不在身邊,無法親自行使監護權。盡管可能存在隔代監護或者自我監護等,但由于缺少了父母的關愛和保護,溺水、燒傷、劃傷、被虐等傷童事件時有發生,如2015年6月9日深夜,貴州畢節,14歲少年張啟剛帶著三個妹妹,在門窗緊閉的樓房中服下農藥,經搶救無效死亡。如2012年的冬夜,5個躲在垃圾箱里的農村留守男孩燒炭取暖,一氧化碳中毒而亡的例子。而且對大多數留守兒童來說,經濟方面的條件限制使其能夠勉強保證其生存和基本的學習,但是如課外知識的增加則使其成為奢望。其次,留守兒童受教育權無法得到保障,影響了留守兒童精神文明方面的健康發展。盡管是義務教育,但是留守兒童在多數情況下基于各種觀念的影響會被認為是問題學生,會遭到歧視,學習無法保證,而逃學、打架事件、留返于網吧更是成為家常便飯,更甚至和社會不良人員接觸因而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嚴重危害社會。如2015年6月10日,湖南衡陽界牌鎮一對姐妹被同村12歲的留守兒童陳某某毒死。而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負責人早在2012年就曾指出,留守兒童犯罪率約占未成年人犯罪的70%,并有逐年上升的趨勢。農村留守兒童是農村社會建設的中流砥柱,是未來和諧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只有保障農村留守兒童個人的發展權才能促進農村集體的發展權,進而保證整個中國和諧社會的健康、可持續發展,而實踐情況與期望相差甚遠。
(二)農村留守兒童發展權的立法現狀
我國《憲法》規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障人權;同時規定,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國家培養青年、少年、兒童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間接提出了兒童發展權。而《未成年人法》明確規定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權、發展權、受保護權、參與權等權利,把未成年人發展權作為一項權利真正確定下來,同時明確國家根據未成年人身心發展特點給予特殊、優先保護,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而《義務教育法》明文規定學校應當尊重未成年學生的受教育權。為了適用法律原則的抽象性,增加可操作性《兒童發展綱要》提出了具體的細則。2016年2月4日,國務院又印發《關于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國發[2016]13號,以下簡稱《意見》),為遏制侵害留守兒童權益,對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在以家庭為依托的前提下進行各個環節的安排和部署,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救助保護機制,同時明確了家、政、校、社的責任,形成四下共抓的關愛服務體系,以減少兒童權益受損的現狀。
當然,我國其他法律如《婚姻法》對兒童利益也進行了關注,但是法律中沒有明確提出留守兒童。
三、留守兒童發展權受阻的原因分析
(一)對留守兒童人權保護的意識淡薄
盡管國家相關法律對兒童權利規定較多,但是現實生活中對兒童利益尤其留守兒童利益受損現象時有發生,關鍵因素之一就是對兒童發展權利意識保護的淡薄。首先,由于受到傳統文化和中國現行政策等的影響,中國父母對兒童權利意識比較薄弱。生活實踐中中國父母對未成年人關愛表現出大約三種不同的態度 。其一,父母把孩子當成小皇帝,包辦孩子的一切,讓孩子凌駕于成人之上,孩子成為了凌駕之上的特權者,導致孩子的霸道、自我的性格,從而不利于孩子的健康發展。其二,父母受傳統文化影響,把孩子當成了附屬物,當成了權利的客體,孩子沒有任何法律地位,平時斥責比較多,打罵比較多,使孩子膽小怕事,還有父母對孩子采用放羊的態度,不管不問任其發展。正是父母沒有正確對待孩子,沒有考慮孩子的權利,使孩子不能很好地享有發展權。其三,公眾和政府對孩子的態度。由于農村留守兒童生活的環境和經濟條件,公眾和政府并不能給孩子提供很好的生存空間。特別是現在大多數人都認為孩子是家庭個人的事情,與他人無關,對孩子教育的好壞、未來孩子的生存發展,都是由家庭自身決定的,與公眾社會無關,與政府無關,正是這種對留守兒童的態度和孩子發展權利意識保護的淡薄,導致孩子不受重視,缺少法律地位,讓孩子的發展成為無關緊要的事情。
(二)規定留守兒童發展權的法律不健全
盡管在目前形成了以《憲法》為基托,以《未成年人保護法》《義務教育法》和《婚姻家庭法》為保護基礎的兒童發展權保護機制,同時我國又通過通知等形式頒布法律文件,對保護留守兒童權益做特別的規定。但是,這些對于農村留守兒童的發展而言還遠遠不夠。首先,從法律角度,我國相關的法律只規定了未成年人有發展、受教育以及生存等權利,并沒有對留守兒童的保護予以特別關注,畢竟留守兒童是一種特殊的群體,有自身存在的特點,法律對其并沒有針對性的規定或者解釋,從法律層面缺乏對留守兒童發展權進行規制的規定。其次,我國對留守兒童發展權的規定是通過通知等形式,其法律效力比較低,遠遠不能起到保護留守兒童的作用,更遑論留守兒童的發展。再次,對留守兒童的規定僅僅是法律規定的條文,缺乏操作性,導致缺乏細化和明確具體的相關條款,出現無法可依或有法難依的情況。
(三)缺乏國家公權力的監督
正如前所述,我國對于兒童的保護主要是通過家庭的私力保護,一般情況下國家不進行干預,特別是農村。對于父母一方或者雙方都不在身邊的留守兒童而言,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隔代監護,親屬監護,甚至自我監護等。而正是這種獨具特色的私權保護方式讓留守兒童面臨諸多的問題,讓其健康發展成為一大難題。而實踐中各個地方根據本地具體情況設置了對留守兒童權益進行維護的機構,但是其職責不分,權限不明,甚至在關愛留守兒童方面流于形式,造成對留守兒童監管不利,權利受損情況時有發生。
四、對農村留守兒童發展權的建議
(一)改變權利意識,促進兒童健康發展
針對目前留守兒童權益受損、發展權受限的情況,必須擴大法律宣傳,提高父母以及公眾的兒童權利保護意識。一方面改變對父母態度,把兒童作為真正的權利主體,平等對待,創造條件促進留守兒童的個人人權的健康發展,從心理、精神等方面強調自我發展。留守兒童的健康發展不能僅僅依靠父母和家庭的教育,也離不開公眾的影響。所以從另一個層面上說,在強調父母平等對待留守兒童,注重家庭教育的同時,要強調公眾對未成年人的正確態度,作為社會未來的中堅力量,未成年人不僅僅是一個家庭的內部事務,而是整個社會的責任,因而公眾必須改變態度,既要平等對待未成年人,也要把未成人的健康發展作為大眾任務。把對未成年人尤其是留守兒童的發展作為公眾事業,讓留守兒童在自身發展的同時,在和諧的公共環境中培養對社會的責任意識,強調集體發展權。
(二)確定尊重農村留守兒童的原則,完善相應的法規
國際社會中為了維護兒童權利確定了尊重兒童尊嚴的原則,這是保護兒童利益實現兒童發展權的內在動力,只有尊重兒童的生存和發展權利,強調兒童健康發展才能真正實現社會發展。我國承接國際社會對兒童的尊重,在《未成年人保護法》中確定了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嚴的原則,體現了對兒童的尊重和重視。在對待農村留守兒童發展權時,更應該確定該原則,只有尊重其人格尊嚴才能更好地促進其發展,這是農村兒童發展的動力和關鍵。強調尊重兒童尊嚴原則的同時也要修改相應法律,增加留守兒童發展權的相關規定,制定配套措施增加其可執行性,同時進一步提高規定留守兒童發展權的法律層次,而不是僅僅憑借行政性的規范文件來取代農村留守兒童的法律地位??傊?,農村留守兒童發展權是以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為基礎的,只有充分體現對兒童的尊重和兒童的自我尊重,強調兒童應有的權利,才能真正促進農村留守兒童健康發展。
(三)加強監督,強調國家公權力介入
農村留守兒童的健康發展不僅僅是一個家庭的責任,更關系到和諧社會的建設和發展,因而對于農村留守兒童發展權的保障必須加強國家公權力監督。首先,設置專門機構對農村留守兒童權利行使進行監督。在對留守兒童的監護權方面,必須保障父母有一方留在家中陪伴子女,盡量消除隔代監護、自我監護以及其他親屬監護的現象。如果經濟條件確實很差,無法保障生活的前提下,一方也盡量就近工作。如果出現留守兒童父母都缺失或者不能行使監護權時,可以由國家設置專門機構代為行使監護權,必要時可以對不行使監護權的父母予以懲罰,以保障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其次,建立專門的信息追蹤系統對留守兒童以及父母的現狀進行監督。對于留守兒童父母雙方外出或一方外出,特別是遺棄留守兒童的父母進行信息追蹤,確保留守兒童物質生活上的保障。
總之,留守兒童發展權關系到和諧社會的健康發展,關系到國家的未來,其是農村發展的中流砥柱,需要社會各界力量的協作和關注。
參考文獻:
[1] 鐘婉君.留守兒童缺失的人權保障[J].學理論,2011,(17).
[2] 丁啟明.受教育權研究——從人權的視角透視受教育權[J].大慶師范學院學報,2005,(1).
[3] 李明慧.農村留守兒童生存現狀及其受教育權保護淺析[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12,(3).
[4] 《國務院關于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政策解讀[EB/OL].民政部網站,2016-02-19.
[5] 魏慧斌.婚姻家庭法視野下兒童權利的保護[D].廈門:廈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責任編輯 吳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