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必強
【摘要】品德是一個人走向成功至關重要的因素。每個人的成長軌跡,都會與其品性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因為在社會這個群體組織里,個人品德決定著大家對自己的認可程度,從而形成大家對自己的期待和認識,無形中就確立了你在群體中的價值和地位。
【關鍵詞】情感體驗 尊重
小學的品德與社會,簡稱“品社”,是對小學生進行系統的品德教育的一門主要課程。它對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方向、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有著一定的導向作用。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在“品社”課的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是義不容辭的。那么如何搞好這一課程的教學啦?筆者認為要從以下幾點做起。
一、激勵為主,尊重學生
一位心理學家說過:“每一個人的內心深層都具有得到別人賞識和表揚的愿望,小學生更是如此,他們需要從老師和同學的肯定和表揚里感受成功。”教師在評價時要做到激勵為主,關注學生的情感變化,這樣才能保護學生的自尊心,激發學生的上進心,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更好的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例如,在教學《變來變去的水》這課時,課前布置學生在社區中觀察水能中能有哪些形態,鼓勵他們能在網上或書籍中查找資料。課堂上孩子們興奮的匯報他們的收獲時。有人說:“我我知道冬天的水是固態的,結成了冰。”我表揚他說:“你真是個愛觀察的孩子!”另一名學生說:“我知道媽媽在燒水時,水燒開了就變成汽。”我又及時抓住時機夸他:“你能發現生活中最常見的事,能發現身邊的每一個細小的變化,你也是愛觀察的孩子!”聽到我的夸獎,學生的臉上充滿了自豪的笑容。另外,還要表達出對學生的充分信任,懂得尊重學生,為學生創造條件,滿足學生的心理需要,體驗成功后的喜悅。如果學生得到了老師的充分尊重與鼓勵,就會以百倍的努力去學習,就會在他們小小的心田里播下自尊自愛的種子。
二、將課堂延伸至生活
在教學活動中,我們要善于聯結課堂內的生活與課堂外的生活,教學應從課堂生活拓展到兒童的學校、家庭和社會生活,最大限度地、立體地整合各種教育資源。要讓學生積極地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并通過活動不斷豐富和發展自己的生活經驗。陶行知說“社會即學校”,要“在生活中找教育”。學校課堂上、教材上的內容畢竟是有限的,必須拓寬到社會上去,讓學生去接觸社會,學生才會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我們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走進社會、體驗生活,在活生生的現實生活中,在真實豐富的情感體驗中,進行自我教育。如教學《保護環境》一課,在課前調查中,學生發現環境污染特別嚴重:村民都把垃圾倒在垃圾桶外、河沿上;河水中不時可看到塑料袋、泡沫浮子、污柴油等,河水呈暗黑色,散發著臭味……要改變這些現狀,靠我們的孩子是力所不能及的。怎樣才能讓學生所掌握的觀點不是紙上談兵呢?我帶領學生再次實地考察污染情況,掌握第一手資料,探尋導致污染的各種原因;想想提高環境整潔的方法,并設計出實施方案。正是在這富含生活性的情境引導下,把兒童與其真實的社會生活緊密聯系起來,有意識地把兒童帶回到真實生活中,去觀察、感受、體驗、分析、反思他們的生活,使我們的品德教學能更加貼近兒童的生活,體驗回歸生活、高于生活、引導生活的理念,實現品德教育的最終目的。
三、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以兒童生活為基礎,是對兒童已有生活經驗與體驗的整理、反思、提升,在這個基礎上反過來引導兒童的整體生活。杜威認為:在社會課學習中,必須重視學生的經驗、興趣和關心,應通過各種對真實生活的模擬性體驗性學習來研究社會生活。因此為增進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品德與社會課的學習必須尊重小學生的認知規律,強調實踐和體驗,使學生在充分感知和體驗的基礎上,提升對社會的關心,發展對現實社會生活的基本認識,進而形成積極的社會態度和社會責任感。而小學品德與社會課要根據不同的社會情景和課題以及學生的接受能力,開展多種多樣的學習活動,注重實踐能力的養成。如我在執教《當地震來臨時》一課時,當學習完地震知識和避震方法后,我設計了三種情境模擬地震來臨,進行地震自護演習。一種是在學校,一種是在家里,一種是在學校操場,分小組演習。當一個小組演習時,我要求其他小組要認真觀看,演習后評價哪些做法是正確的、有效的,哪些做法還需要改進。孩子們在準備過程中,就積極地討論正確的做法,而演習時更不敢怠慢;其他孩子觀看時非常認真,表揚他們的正確做法,同時也提出了他們腦海中產生的問題,引發了孩子們的思考,找到了避震時更有效的辦法。情境體驗濃縮了社會生活與人際關系,這種輕松、活潑、鮮明的形式,不僅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使學生的情感與道德得到洗禮與啟迪。
四、轉變教師角色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從古至今,教師一直以知識的傳授者出現在學生面前。而在品德與社會課程中,教師的角色卻轉換了。
1.教師不再是知識的直接傳授者
品德與社會課程中,教師不再是站在講臺上對學生進行知識灌輸的人,不再是教導者、監督者、評判者,不再是“教”教材的人,不再是居支配地位,單向地向學生傳播知識和信息的人,不再是絕對權威的、不可否認的、高高在上的教授者,而是走到學生中,與學生一起完成教學活動的人。教師的角色發生了轉換。
2.教師是學生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導者
品德與社會是一門活動型的綜合課程,活動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主要形式。在本課程中,教師不再直接向學生傳授知識,而是學生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導者,是引導、激發和深化學生活動的人。在教育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的學習給予有力的支持,為他們的活動創設良好的環境,提供良好的條件,支持學生進行各種嘗試。教師與學生合作,共同進行活動,完成課程教學目標。同時,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指導和建議,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良好的品德行為,實現對學生的引導。
總之,我們的《品德與社會》課教學應把孩子們的主體體驗過程看作是教學活動的主要內容和基本形式,引導孩子在生活中體驗,在活動中體驗,在學習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原來的靜態的知識經驗在個體的心靈中被激活、被催化,從而產生廣泛的聯系,獲得新的意義,產生新的創造,從而實現在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中的有效體驗。
【參考文獻】
[1]楊瑞國.追尋品德課體驗學習的真味[J]. 中小學德育. 2013(08)
[2]顧衛紅.小學“品德與社會”課有效教學的策略研究[D]. 遼寧師范大學 2015
[3]劉萍.我國小學社會課程研究(1988-2011)[D]. 揚州大學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