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菊
摘 要:“導學?展教?訓練”是為了探究數學知識、檢驗數學結論(或假設)而進行的某種操作或思維活動.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是有效數學活動的重要方式。更是恰當地進行問題情境的創設,有效引導學生不斷地進行發現問題,探索猜想,結合實踐,交流合作,很好的驗證結果,創造性的解決問題的一種教學活動。
關鍵詞:教學模式;導學;展交;訓練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5-9214(2016)05-0026-01
新課程數學各類教材中出現了諸如“想一想”、“看一看”、“做一做”等數學實驗的內容,是讓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置身于一個“數學實驗室”之中,通過動手實踐學習,改變了以往的以聽為主的被動形式,以一種積極主動方式去學習,促動學生不斷的去思考,發現問題所在,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不斷進行創新。在實踐的過程中,對錯誤的問題進行嘗試,從中觀察并設想,這樣可以很好地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用數學”的學習習慣,達到學有所用的目的,避免一些學生只會學習數學知識,而不會去運用數學知識。“導學?展教?訓練”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活動,處處體現著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可以很好的掌握數學教材中的概念問題、數學規律問題等,了解數學的本質。觀察數學學習與現實生活的存在的關系,促使學生不斷的在“學中用、用中學”,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自覺思考的習慣,有助于培養學生分析、概括、歸納和數學交流的能力。這與《數學課程標準》要求教師讓學生親歷“數學發明創造的過程”是不謀而合的。因此,探索有效的“導學,展交,訓練” 教學模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具有很豐富的實踐意義和理論價值。
“導學?展教?訓練”不同于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學過程中結合一些工具與材料的運用,通過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自覺參與其中,在此老師應加強引導,學生們在實踐探索的學習過程中學習到數學知識,并對其概念結論進行了檢驗。“導學?展教?訓練”不是把數學知識直接告訴學生,而是讓學生通過這個學習過程,親身實踐、共同交流中得出的,對于這個教學過程來說都是主動積極的,避免了傳統數學教學模式的束縛,學生真正成為了課堂的主體,在參與中學習、學習中交流、交流中在深化學習,課堂的積極參與、主動探索、學生的思維也在不斷地推進發展,同時,學生的合作精神也得到了很好的培養。
實施“導學?展教?訓練”的教學模式,一定要對傳統教學中老師與學生的角色進行轉變,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在實際教學中,老師要不失時機的,科學合理的、全面有效的加以實施。尤其對于數學教材中的一些重、難點,可以積極實施實驗教學,加強訓練,使學生便于掌握這些重點、難點知識,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小學生都有好動的天性,喜歡自己親身實驗操作,同時也便于學生產生學習興趣。如教學“5的加減”時,我是這樣進行教學的,首先展示兩個盤子與5個蘋果,同時,提出問題,讓學生對這5個蘋果進行分配,該怎樣分呢?學生動手實踐,并說說具體的分法,有幾種分法,然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下,親身體驗,說出答案。
教師先讓學生自己尋找答案,再啟發:經過幾分鐘后,再組織學生合作交流,教師深入到每個小組,根據不同小組的具體情況,加以引導,每個小組選派一個學習代表,參與全班交流。這里,教師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借時機成熟后合作探究,這樣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才能達到很好的效能,充分的發揮聯想。小學生由于年齡較小,自學時應讓他們盡量學習一些簡單、容易就理解的內容,對小學老師來說一定要做喊這方面的工作,防止千篇一律的情況發生,要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內容設置上要合理,同時處理好優等生和后進生的關系。再如:我在教學認識分數時,通過課件展示,讓學生自己觀察,把一個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多少?拿一張長方形紙,先折一折,把它的1/2涂上顏色,把一個長方形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學生在自學的過程中,與同桌進行交流,非常輕松地就學得了新知。導學時,我還以不同的要求對待不同的學生。優等生要進行總結,其中有一些學生很快作出積極的搶答,老師我發現:把一個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一半;把一個長方形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1/2。是的,我給了肯定,這時后進生也搞清楚了。
“當堂訓練”即讓學生在在每一節課堂上當堂練習與作業,然后老師在進行點撥,使學生更加深刻地掌握所學知識,提高能力,使教學目標在本堂課上得以很好的實現。在當堂訓練的過程中,學生完成了作業,老師也檢驗了學生的學習情況,這樣老師就可以針對性的進行輔導。整個教學活動,都體現了學生是課堂主體、老師是主導的教學原則,同時也達到了很好的教學目的。在具體的教學實施中,我是采用小組搶答方式來進行的。通過小組組員提出問題,共同參與解決,在此過程中,學生不斷地進行交流探討,不但學會了知識,而且還學會了方法。然后,根據學生的討論情況,制定了幾道練習題,對學生知識的掌握情況進行檢驗,還是以小組的形式,讓學生分組完成,每組選一個代表進行板演,結果發現只有極個別的學生由于粗心大意沒有做對,其他的學生都答對了。本次教學過程,都是以學生自學為主,真正的把學生當成了課堂的主體,所以,這完全體現出“導學?展教?訓練”的優勢所在。
導學?展教?訓練讓學生在創設的問題情境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親歷從直觀想象到發現猜想,然后給出驗證及理論證明的數學構建過程,讓學生“看到了數學建造過程的腳手架,而不是簡單的現成品”.這正是“新課標”所倡導的教育理念。在實際教學中,為了更好地開展教“導學,展交,訓練”這種教學模式,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必須認真研究學生的認知規律,全面了解數學知識的內在聯系,體會“導學,展交,訓練”的內涵。就學生的智能發展而言,不需循序漸進,不能拔苗助長,急于求成。
總之,只要善于鼓勵學生動起來,大膽質疑,為他們營造開放的學習氛圍,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好“導學?展教?訓練”的教學模式,以飽滿的熱情和富有親和力的教態感染激勵學生,引領學生緊張、高效地學習,我相信小學數學教學質量一定會提高。
參考文獻:
[1]王炎.導學式教學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的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1.
[2]邱小琴.論導學式教學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J].大眾科技,2013.04.156―158.
(作者單位:青海省西寧市湟中縣田家寨鎮丹麻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