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文櫻 林超 謝志忠
摘 要:基于抵押林權風險的視角,從抵押林權風險造成銀行“惜貸”現象入手,詳細論述貸款引入抵押林權作為擔保條件的意義,從抵押物的安全性風險、盈利性風險和流動性風險三個層面對抵押林權風險進行深入分析,并提出健全林權抵押登記管理制度、推進森林保險業務發展和提高森林資產評估水平三個方面的風險化解措施。
關鍵詞:林權抵押貸款;抵押林權;風險防范
中圖分類號:F83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12-0067-02
林權抵押貸款作為一種創新型的金融產品,林農可以將森林資源進行抵押,緩解在擴大化生產經營過程中的資金缺乏問題。目前,林權抵押貸款得到了初步發展,但由于抵押資產的評估風險、保全風險、處置風險等因素,影響了銀行放貸的積極性,面臨發展瓶頸[1]。由于信息不對稱,銀行難以掌握有效信用信息,往往采用“惜貸”的方式控制風險[2],林權仍尚未成為普遍接受的抵押品,制約了林權抵押貸款在全國的推廣[3],風險化解能力弱等原因使得林農山林資源沒有得到充分利用[4]。從筆者整理的大量文獻來看,林權抵押貸款發展過程中受多重因素制約,發展遇到瓶頸[5]。鑒于專家學者們的研究成果,本文從抵押林權風險視角出發,把林權抵押貸款風險轉化為對林權抵押物風險進行研究,對林權抵押物意義和所面臨的風險進行探討,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林權抵押貸款發展瓶頸的政策建議,以期推動林權抵押貸款發展。
一、引入林權抵押物的意義
第一,林權抵押物具備優質抵押品的潛力,拓寬了商業銀行資金運用渠道。Benton E.Gup等(2009)提出優質抵押品需符合或部分符合幾個條件:確定性、耐用性、價值穩定性、可交易性。林權抵押物基本符合這幾個條件:首先,符合確定性,隨著林權制度改革的全面展開,森林資源已經從法律上得到產權歸屬確認;其次,滿足耐用性和價值穩定性條件,森林資源是可再生的生態資源,可反復利用,而且林地作為不動產,價值穩定性高;再次,具備可交易性功能,權利人可通過林木買賣、林權流轉等方式進行交易,不過目前林權可交易性功能存在一些制約,一方面林權采伐指標受林業部門嚴格控制,另一方面林權交易市場存在市場分割嚴重、市場機制不健全、缺乏有效的定價機制交易費用高等問題。可見,林權已基本符合優質抵押品的條件,只要完善相應的監管和保障制度,就能成為商業銀行信貸領域的優質抵押品。通過引入林權抵押物,可解決當前商業銀行擔保品單一的問題,為商業銀行豐富資產組合、分散業務風險。
第二,盤活森林資源,破解林農融資難題。由于林業基礎薄弱,林農內源融資有限,實現林業發展更依賴外源融資[6],不過由于銀行體系在我國金融體系中占主導地位,加上長期以來由于農村缺乏有效擔保品,林農從正規金融機構融資阻礙較大,引入林權抵押物可以盤活森林資源,拓寬林業融資渠道,破解林農融資難題[7]。
第三,全國推廣林權抵押貸款業務的基本條件已經具備。目前全國已確權林地面積不斷增加,目前已確權林地占集體林地面積的98%,在全國推廣林權抵押貸款業務的基本條件已經具備。從目前情況來看,用作抵押的林地面積占總的確權林地面積比例還很小,絕大部分林地尚未用作抵押。
二、林權抵押物面臨的風險
(一)安全性風險
1.抵押林權真實性風險。抵押林權真實性風險包括權屬清晰真實性和抵押林權資產價值評估真實性。權屬清晰真實風險取決于抵押的森林資源信息是否真實可靠,由于目前我國林權登記管理制度尚不完善,一些投機分子通過虛假抵押、抵押權虛置的騙取貸款。
抵押林權資產價值評估是貸款決策的重要依據,森林資源資產是特殊的抵押資產,對它們進行評估需要很強的專業技術。另外,林木市場價格波動很大,公允價值難以確定,很難做到準確評估,甚至一些評估人員還違反職業道德,和借款人串通報高抵押林木價值,騙取高額貸款。
2.森林資源保存風險。林業生產具有受自然作用影響大、資金投資周期長等特點,使得林權抵押貸款的抵押物在保存過程中面臨許多不確定因素。
首先,森林資源培育周期長、投入資金循環周期長,一般大徑級材林木生產周期為25—30年,小徑級材為10—15年,間伐最早為中齡林和近熟林,其中砍伐中齡林只能獲取小徑級材,培育周期長使得投入林業資金的循環周期也較長,增加了林權抵押貸款的不確定風險。其次,自然力作用大,其生產增值過分依賴于自然環境的好壞,自然災害對其影響巨大。據統計,2014年全國發生森林火災3 929次,其中一般火災2 347次,較大火災1 582次,受害森林面積總計13 724公頃。除此之外,每年因病蟲鼠害所損失的森林面積都高達1萬多公頃。另外還有寒潮、風災、干旱、雪災等氣候災害,水土流失、山體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都會造成抵押物減值損失甚至是毀滅性的破壞。最后,不良管護等人為因素也會造成抵押森林資源資產價值損失。由于林業是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進行管理維護的產業,要想實現林業資產增值、保值,就需要對其精心管護,做好日常管理維護、科學種植。另外,林地經營分布地點較為偏遠,銀行在發放貸款后無法做到經常性地監管巡查,經常會有盜砍濫伐、化學污染等人為破壞事件的發生。
3.價值補償風險。價值補償風險是指抵押林權在遭受意外災害后,能否得到合理的價值補償,現階段抵押林權價值補償主要取決于森林保險。森林保險是指參與投保的森林資源資產遭受損毀或是滅失后,保險公司會予以相應的補償。健全的森林保險制度能夠有效轉移林權抵押貸款風險,然而目前我國森林保險業務的發展嚴重滯后于林業發展的風險規避需求,存在諸多問題,如保險機構對開展森林保險業務的積極性不高,保險市場供給明顯不足;險種太單一,只提供森林火災險,沒有森林資源病蟲鼠害、地質災害等災害造成的損失補償;保險期限大多只有一年,而林權抵押貸款期限常常是三四年,有些甚至長達十年,保險期限與貸款期限不匹配;很多林農缺乏森林投保意識,參保意愿并不高,這些都使得森林保險對于林權抵押貸款風險分散作用有限。
(二)盈利性風險
森林資源是能夠產生價值增值的特殊抵押品,其盈利性可通過對該項森林資源的產出收入與營林成本相抵計算得到,營林成本取決于林地立地條件、森林經營水平和所采用的技術以及社會物價和工資水平,相對較為穩定。森林資源資產最終產出是林木和林產品,林木和林產品市場價格是隨社會投資需求變化而變化的,價格波動較大。
(三)流動性風險
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后,林業經營者雖獲得了經營權、收益權和處置權等,但是在現實操作中,林業經營主體對森林資源資產處置變現仍受諸多政策制度的約束,導致了抵押物流動性風險。
1.限額采伐管理制度。為保護森林生態資源,政府規定林業經營主體要對林木資產進行砍伐需要獲取采伐許可證,而采伐許可證受林業部門的嚴格控制,以用材林為例,按照《森林采伐更新管理辦法》的有關規定,“對用材林的成熟林和過熟林實行主伐”,而且主伐還需滿足林木樹齡、林木經、林密度等限制性要求,即使債務清償期滿,林木尚不滿足這些要求,依然不能采伐,直接制約了森林資源資產處置變現能力。
2.林權交易管理制度。我國目前林權交易市場尚未成熟,林權流轉的社會服務體系欠缺,存在市場分割、市場機制不健全等問題,使得林權交易手續煩瑣,增加了交易成本。
3.林地管理政策。目前,我國實行林地統一管理政策,政府常常為滿足交通、建筑等建設需求,強制征收占用林地,違規、違法征占林地現象嚴重,導致林權權利人不能按自己意愿自由變現林權。
4.天然林保護政策。為保護社會生態環境,政府規定天然林保護工程區內嚴格控制采伐量甚至直接禁伐,林權所有者對森林資源資產的處置變現受約束,影響林權權利人變現林權的預期。
三、化解風險措施
(一)健全林權抵押登記管理制度
林業管理部門應對林權抵押登記的抵押物權屬、資產評估報告等有關材料進行嚴格的審核,對通過抵押登記審核的事項,及時予以辦結。對銀行處置不良貸款需采伐指標的,審批機關應優先進行安排。對于列入林權抵押登記的森林資源,林業管理部門應積極配合抵押雙方的監督管理,防止抵押物受損。
(二)積極推進森林保險業務發展
積極推進森林保險業務的發展,對于森林保險風險大、盈利差的情況,政府應適當提高財政補貼。同時,應加大對森林保險的宣傳力度,提高林農森林保險意識。
(三)提高森林資源資產評估水平
提高森林資源資產評估水平應從完善外部評估機構行業規范和提高銀行內部評估水平兩方面著手。一方面,應健全森林資源資產相關法律法規,落實評估責任制度,規范外部評估機構確保評估機構的獨立性,確保每一份評估報告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應提高銀行內部評估能力,引進相關專業人才,不斷加強信貸人員業務培訓,提高相關工作人員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