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元玲
【摘要】《品德與生活》課程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良好品德,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它是小學德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
【關鍵詞】小學低段 品德與生活 教學 評價 思考
《品德與生活》課程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良好品德,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小學低年級學生年少幼稚,從生理和心理特點來說,他們正處于學習與游戲分化的最初階段,對生活的了解和道理的認識都是朦朧的。教師要講究教學方法,在課堂上創設有利于學生接受人生道理、良好品德的環境。通過本學期的教學,有如下體會:
一、認真鉆研教材,設計好教學流程
要讓學生很好地理解課文內容,明確道理,規范自己的行為,教師就要認真地備課,科學地設計教學流程。如何備課?首先要針對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生理特點,確定每課的教學目標,然后設計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在生動活潑的課堂活動中自然而然地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的熏陶。比如教一年就《我上學了》一課中的“我將在這可愛的學校里學習、活動”一句,成人看來簡單,但對不到七歲的低年級學生來講,上學是生活的轉折點,是一件大事。他們頭腦中會產生各種想法,有新奇,有高興,有自豪,也有害怕,甚至帶有疑問。我們要緊緊抓住學生的不同想法,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及課本中的圖片等直觀教學手段,讓學生回憶開學第一天情景,讓他們感受到學校生活的溫暖,集體生活的和諧友愛[1]。由此可見,只有認真地鉆研教材、了解學生,教師才能確定準確的教學目標,從而制定出最佳的教學方案,達到最好的教育效果。這是上好課的第一步。
二、在快樂中學習,形象地講清觀點
形象生動地講清觀點,提高學生的道德觀念,是思想品德教學的重點,而關鍵是如何做到講清觀點、形象生動[2]。要注意從兒童抽象思維不發達的特點出發,并運用生動活潑的教學方法,可以通過活動、游戲、多媒體課件等,把道理寓于游戲活動和感性的認識之中,做到情理交融、深入淺出。
在二年級第二單元《金色的秋天》教學中,我用課件讓學生快樂地找出秋天在田野里、果園里、花園里、在動物園里、在孩子們的身邊……我設計了“用自己的筆畫秋天、用美妙的語言吟誦秋天、用樹葉貼畫留住秋天”的自主化活動,既深化了學生對秋天、對生活的情感,又展現、張揚了學生的個性。
在一年級《我自己會整理》一課教學中,我讓學生在“小兔貝貝”的引薦下幫助小朋友解決“怎樣整理書包”的難題。讓每組推薦一名學生代表小組參加整理書包比賽,要求把書包里的學習用具全部拿到課桌上,然后按一定順序把學習用具全部整理到書包里,速度要快,還要整潔有序,最后由老師和同學們共同進行評比。同學們既緊張又快樂、興奮地學習到了如何整理書包。
三、結合現實生活中的問題,提高學生的道德認知
學生的一些認識和新的道德觀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廣泛的認同,這是兒童道德認識和道德行為實踐產生沖突的根本原因[3]。兒童的一些正確的、善良的思想在現實生活中往往會遇到各種挫折,這使他們對思想品德學習產生懷疑。因此,我們的教學給予學生的不應是一個簡單的結論――“該怎么做”,而是要讓學生親自去試一試――“你會怎么做?人們會有什么評價”,從而在生活實踐中真正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善惡觀,建立起自己的道德標準。
四、完善評價機制,制定每生一張評價量表
評價工作是課改中不可缺少的環節,在活動中評價,在評價中學習。我們應該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今天的每一個孩子,讓他們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學會評價自己,學會評價別人,學會做人的道理[4]。品德與生活是一門開放型的學科,它面向兒童整個生活世界,課堂從教室擴展到家庭、社區及兒童的其他生活空間。教學活動不局限于課堂內,而是體現于課前、課中、課后,課內外連續,因此,對學生的評價也不應該是教師單方面的,評價方法也應靈活多樣,對低段學生而言,評價重在激勵,可以采用學生自評、互評,教師評價,家長評價等多樣化的評價方式。評價不游離于平時的教學環節,倡導即時即地即興的過程評價,建立動態管理。
總之,在品德與生活課中,提高學生明理能力的途徑很多,只要我們科學地把握和運用,就能夠使他們在生動活潑的課堂教學中受到教育,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
【參考文獻】
[1]馮月.以活動為載體,創設活力課堂——《品德與生活》課堂教學實踐談[J].浙江教育科學,2011,01(11):46-48.
[2]曹敏,王超.讓學生在課堂中“玩”——《品德與生活》活動化教學形式的實踐與體會[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11,04(13):109-111.
[3]姚玉琴.讓課程變為兒童喜歡的完整故事——“走進聰明屋”課例設計[J].思想理論教育,2011,10(21):47-50.
[4]侯可偉.取兒歌甘泉潤品德之田——兒歌豐富小學品德課堂教學的實踐[J].教學與管理,2012,20(16):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