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軍
【關鍵詞】 化學教學;教材;解讀;實驗;多媒體;教輔材料
【中圖分類號】 G633.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12—0066—01
打造初中化學高效課堂,教材是第一手資料,是授課必不可少的幫手。用好化學教材,有助于提高化學課堂效率。對于教材的使用近年來出現了一些不同的聲音。提倡“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這是新課程的理念,這話本身沒有錯,然而不知怎么卻變成了一些老師隨意處理教材的借口。一些老師為了“用教材”而不去吃透教材,甚至脫離教材。從按部就班教教材的死胡同走進另一個極端,撇開教材為所欲為。那么,在化學教學中該如何合理地利用教材,提高課堂效率呢?教師必須重點把握以下四點:
一、深鉆《化學課程標準》,正確解讀化學教材
鉆研《化學課程標準》是化學教學準備的基礎。新課程改革首先強調,教師應重視課程標準的鉆研和掌握。不鉆研國家制定的課程標準,僅僅依據教材和一本并不能充分體現國家課程標準的教學參考資料開展教學。這是對所教學科的不負責,同時也會造成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和信心,影響學習效果。任何一種教材都是呈現國家課程標準的一種形式,教材并不能代替國家課程標準。鉆研課程標準,深刻體會并掌握國家課程標準對學生在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課程內容(科學探究、身邊的化學物質、物質構成的奧秘、物質的化學變化、化學與社會發展)等幾方面規定的化學課程所要達到的最基本的學習要求。
然后,全面把握化學教材每一章節具體內容,認真對照課程標準,理清教材的編寫主線、編寫順序、各知識點的滲透方式。進一步掌握每一章節的基本知識點、教學的重難點。深刻領會本套教材是如何體現化學課程標準的。熟悉教材,理解編者意圖,對課程目標在學習目標中的體現做深入研究,做到教授內容都能了然于胸,熟練駕馭教材,不至于被教材牽著鼻子走,又能讓教材為教學目標服務,課堂效率自然就會提高。
二、有效進行化學實驗,幫助鞏固教材知識點
《化學課程標準》要求的每一個知識點,教材都會在不同的章節中按照一定的方式呈現。教材在詮釋這些知識點的時候,不但用文字和圖畫的方式進行展示,更重要的也是區別于其他科目的地方是,它還要通過化學實驗進行直觀展示。尤其是有關物質的性質、物質的變化、氣體的制取等方面。不但要求學生要觀察實驗時發生的現象,描述實驗現象得出實驗結論。讓學生親自動手去操作,在獨立完成實驗的過程中,更重要的是鍛煉了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
但在實際教學中有的教師便將實驗當作化學教學的主要內容,就實驗論實驗,就實驗講實驗,忽略了知識的連貫性和系統性。忽略了教材安排實驗的意圖,實驗起不到應有的作用,教材所要體現的課程目標也不能很好完成,其結果往往是事與愿違。
比如,在學習探究物質的組成時,教材安排了探究水的組成,設計了水電解實驗。一種情況是撇開教材獨立進行水電解實驗,學生會認為本節主要是在學習一種制備氣體的方法。另一種情況是不進行實驗,只利用教材講探究物質的組成,學生只能死記硬背實驗結果,進行紙上談兵。無法進行動手練習;無法嘗試失敗;無法學會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讓探究的學習目標無法完成。兩種認識,產生截然不同的結果,讓實驗起不到應有的作用,課堂效率也就會底下。
正確的做法是利用好教材,讓學生通過預習在實驗前知道實驗要完成的目標,實驗也就能更好地為學習目標服務。
三、合理演示多媒體,豐富拓展化學教材
多媒體等新技術的使用,使得課堂生動活潑,給枯燥無味的教學注入了活力,對提高課堂效率具有積極作用,但要注意多媒體和教材的配合,并且要分清主次。多媒體能增加課堂容量,擴大課堂廣度。但在讓學生做筆記進行復習等方面,并沒有在教材上勾劃標記等效果好。因此多媒體與教材之間是相輔相成,互補有無的關系。既要利用多媒體對教材進行廣度與深度的延伸,又要利用教材作為課前預習和課堂筆記及課后復習的有效工具。教材可以展示一些原理概念,多媒體則可以演示原理的動態變化,課本能展示圖片資料,多媒體則能播放視頻動畫。
比如,在講授構成物質的微粒時,可以先讓學生通過教材在頭腦中形成概念,再利用多媒體演示物質變化時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在化學變化時不能再分,只能重新組合的過程。讓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
四、巧妙使用教輔資料,重點吃透化學教材
學習的過程是一個對知識逐漸理解消化并吸收的過程,不能否認教輔資料在鍛煉學生的解題能力,加深和鞏固所學知識印象方面是有較大的作用,能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學習內容,完成學習目標,但是教學中一味只用教輔資料,忽視教材的主體地位,這樣就會舍本求末。教材內容系統全面,能很好體現化學課程標準的要求。而教輔資料則只片面練習一個知識點,相對孤立,不利于學生構建知識之間的聯系。
總之,新課程中,教材被看作是引發、指引學生學習的工具,是一種師生對話的文本,教師不應只是被動的教材執行者,而應成為教材的開發者和創造者。在全面理解“課標”的基礎上,教師充分挖掘教材,靈活處理教材,使教材與實驗、教材與多媒體、教材與教輔資料互相配合。拓寬教材資源,激活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全面打造高效課堂。編輯:張 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