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雨
摘要:蘇繡作為中國刺繡的分支,伴隨著蘇浙地區的水土人文孕育而生,藝術表現上獨具特色,同時刺繡藝人一代一代的技藝探索和技術創新,創造了更加別具一格的蘇繡藝術風格,使蘇繡在蘇、蜀、粵、湘四大名繡中獨占鰲頭,成為四繡之首。近代以來,伴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技術的發展,蘇繡藝人結合時代背景不斷豐富蘇繡的藝術創造,使這一古老的技藝在以數字化時代著稱的今天迸發出新的生命力。本文以蘇繡藝術的審美表現和特色為出發點,針對蘇繡藝術的傳承、保護進行研究,希望能夠為蘇繡的歷史記憶和精湛技術的保存與傳承提供可行建議。
關鍵詞:蘇繡 審美特征 傳承
蘇繡,主要指的是古稱蘇州的刺繡。其歷史悠久,最早出土的蘇繡作品距今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上可追溯至三國時期。同時,由于蘇繡獨特的藝術風格和對藝人精湛技藝的要求,在中國的藝術發展史上占據重要位置。伴隨著時間齒輪發展至今,蘇繡不僅以歷久彌新的姿態被更多的人記住,而且其強大的生命力也在彰示著我國高超的藝術文化。本文以這一優秀藝術形式的審美特征和傳承保護為研究重點,希望能夠為其他類似藝術形式的保護提供可行建議。
一、蘇繡藝術的審美特征
(一)蘇繡的分類
根據蘇繡表現形式的不同,其分類標準也有所區分別。
按照其使用范圍來劃分,有作為貢品專門進貢給皇家的宮繡,如龍袍、官服、霞帔等;也有作為民間刺繡用的閨閣繡品,如常用的香囊、扇袋、繡鞋等。
按照流通范圍也有商品繡和日常繡品的區分。商品繡主要是用于冊頁、屏條等的刺繡,日常繡品則表現為肚兜、圍裙、鞋面等等繡品。
(二)蘇繡的針法
1.雙面繡
雙面繡,屬于蘇繡中具有代表性的刺繡手法之一。該繡法的出土作品最早見于宋代,清代此種繡制方法不斷成熟,更有很多作品留存于世。在繡制過程中,雙面繡主要指的是在同一塊布上的正反兩面繡出相同的內容,兩面同樣精美。而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繡工們也不斷推陳出新,在現當代的作品中,甚至可以看到雙面異色、異樣的繡品,技法難度相較于原始的雙面繡更高。在繡制過程中,繡工不僅需要按照一般技法保證繡品的質量,而且需要保證雙面的針腳平整,繡制的色彩配色美觀、大方,線頭盡可能隱藏且雙面的區分效果明顯等。
2.亂針繡
亂針繡是在原有的規整繡法上發展起來的,利用參差不齊、錯落不同的線條進行刺繡以便加深刺繡本身的表現效果的一種繡法。其創造于20世紀30年代,屬于繡工在新時代下對自身技藝和傳統藝術的革新挑戰。在亂針繡中,繡出的作品針腳看似凌亂,但是畫面感極強,整體搭配和諧,頗有中國山水寫意畫的風采。相對于傳統的繡制工藝來說,亂針繡的方式不僅打破了原有的刺繡禁止,而且為蘇繡別具一格的藝術表現手法增色添彩,更成為蘇繡藝術表現的一大特色。
(三)蘇繡的特點
1.蘇繡的針法精細,色彩文雅
在蘇繡的藝術創作中,針法作為串聯整體創作的內容,同樣也是蘇繡藝術表現的重點。總結發現,蘇繡的針法可以分為9大類,每一大類下又進行區分,總共可分出43種針法,種種針法層疊表現,最終構成了蘇繡精巧細膩的畫面。
按照針法的基本技巧來看,一根絲線可以按照需要分成十、二十、四十等不用等份,而且可以按照分的等份數量不斷加大創作難度,足以見得蘇繡做工精巧;同時,蘇繡在色彩選用和搭配上也有很多要求。日常所見的每一種色彩在蘇繡中會按照顏色深淺進行再次劃分,有的作品里用到的顏色甚至高達上百種。在如此高標準的針法要求和色彩搭配的使用下,蘇繡對繡工的技藝也提出了高要求。而結合蘇繡的制作工期來看,一幅小作品就需要繡工一針一線繡制3個月左右的時間才可完成,由此可見蘇繡的技藝要求之高。
2.蘇繡的藝術品多是結合繪畫書法作品
蘇繡誕生在江南地區,此地物產豐饒,人文內涵豐富,繪畫、書法等藝術自古較為發達,多出風流的才子和溫柔的才女,為中華藝術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蘇繡在發展過程中也吸取了大量的書法、繪畫等藝術精華,通過亭臺樓閣、流水人家的表現題材表達著對江南地區美好景色的贊嘆。現當代的蘇繡更是在承繼這一創作傳統的基礎上,借助自身高超的表現效果,將古典園林藝術、嬌美的花朵和深遠的街巷融入其中,更結合國際上優秀的藝術作品,不斷豐富著自身的表現效果。如刺繡作品《蒙娜麗莎》就以獨特的方式進行了蒙娜麗莎傳奇式微笑的美妙再現。正是因為藝術作品的不斷豐富為蘇繡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更為蘇繡本身的創新提供了必要條件。
3.蘇繡藝術品在針法技藝上不斷創新
為了跟進時代潮流,蘇繡藝人在不同的時代結合當下的流行內容,對針法技藝不斷改良,形成了各類獨特的針法表現技巧,到目前為止,“平、齊、細、密、勻、順、和、光”八大技巧已被廣泛應用于蘇繡藝術品的繡制當中。而蘇繡藝人們,依然在不斷的從生活中尋找靈感,以期繡出更加震撼人心的作品。
(四)蘇繡的文化內涵
從春秋到當代,蘇繡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在歷史中沉淀和積累,并隨著時代變化不斷轉換風格,自男耕女織時期開始利用優越的地理條件和當時當地的社會文化,表達對天地自然的熱愛。同時利用不斷推陳出新的針法技藝,借以顏色搭配,創造出層次上的深淺變化。另外,蘇州地區宜人的氣候造就了當地經濟發達、農業積累充足的局面,文化事業隨之蓬勃發展,唐詩宋詞的出現更是為蘇繡提供了充足的創作空間,深化了蘇繡的內涵,著名的《草書千字文》《百駿圖》《赤壁圖》等以不同的風格展現了蘇繡或典雅秀麗、或大氣磅礴的風采。在現當代,蘇繡不僅從國內吸取創作靈感,國外的繪畫藝術更成為其創新來源,多樣的文化風格為蘇繡的變化創造了更多條件,促進了蘇繡藝術的不斷進步。
二、蘇繡藝術傳承保護的相關思考
(一)蘇繡藝術傳承保護的意義
蘇繡的發展從古至今不斷變化,從未衰落,與其所在的蘇州文化有密切關系。蘇州自古就是文化發達、民生富庶之地,各類園林、手工藝文化等不斷充實著其文化軟實力,更為蘇繡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強勁支撐。而現在的蘇繡不僅僅作為一種刺繡工藝,更成為蘇州地區的文化代表,其發展史同樣記錄著蘇州的文化歷程,展開一幅幅蘇繡,其中撲面而來的蘇州文化氣息更讓其化身為文化的載體,因此,對蘇繡的傳承也可以說是對蘇州文化的傳承和保護。
(二)傳統蘇繡藝術與新時期的蘇繡
由于融合了蘇州地區的傳統文化,且歷代蘇繡藝人對針法技藝嚴格要求,蘇繡本身的傳統藝術色彩濃厚。也正因如此,在蘇繡發展過程中,人們對其的認識大都停留在傳統文化的代表上,其在今天的發展因為蘇繡制作競爭的殘酷性、現當代技術手段應用的局限性、蘇繡文化傳播的局限性等種種原因,其技法的轉變、內涵的升華等也大都被限制在行業內部。但是作為與時俱進的一種文化形式,蘇繡既然可以作為吳地文化延續千年,證明其在歷史長河中展現出了巨大的生命力,并在不斷衍生出新的產物。因此,在新時期的新形勢要求下,蘇繡也需要不斷推陳出新,與國內外的畫家、設計師等合作,在不斷的參考中尋找新的創作來源,并通過設計的參與變換蘇繡的展現形式,讓其以更加豐富飽滿的姿態呈現于大眾眼前,實現在網絡時代的有效傳播。
(三)蘇繡的傳承保護
1.師徒傳承
師徒傳承是我國古老技藝文化的主要傳播形式,也是蘇繡得以傳播的重要途徑。任何一門藝術、一種文化的發展與傳承都是由人來完成的,傳統刺繡藝術也不例外,在傳統刺繡藝術的發展與傳承的歷史長河中,人才力量是關鍵。在前幾年,由于蘇繡宣傳定位和大眾認知上的誤區,師徒傳承制度面臨無法繼續的局面。各個地域、各個民族地區專門致力于傳統刺繡研究的人可謂是鳳毛麟角,甚至已經出現了視刺繡研究為浪費時間、浪費精力的無功之作的想法。因此,著重培養一批具有濃厚興趣、掌握純熟技能的專業刺繡人才是當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從近幾年的蘇繡發展可以看出,蘇繡的行業領導者、當地政府部門以及學校之間展開的合作已經取得了不小的成績,利用民間大師進課堂進行師徒傳承的模式,將傳統的技藝文化與課堂教育相結合,并利用年輕一代對蘇繡的理解,不斷豐富其內涵,提高蘇繡藝人的創新能力,實現對其生命力的補充。
2.集中性傳承(高校教學)
近些年,為了提高對蘇繡的保護力度,提升其宣傳水平,高校作為新興技術和文化的傳播基地,是當前教育中主要的文化傳承方式。這一集中性傳承形式在我校得以體現——本著創新的原則,培養具有文化傳統以及具有時代創新精神的新型刺繡人才,才能確保刺繡藝術的長遠發展。在蘇繡教學過程中我校結合法國主題教學法的課程,進行思維模式的轉換,同時借助機械技術、網絡技術等,使用立體動感聲控技術、搖動變色技術等先進科技不斷延伸和拓寬蘇繡藝術。同時,也通過定期舉辦刺繡文化藝術節,通過藝術節來增進各地本土刺繡文化的交流,增進不同地域刺繡群體的相互學習、相互借鑒,來自四面八方的人們通過欣賞形形色色的刺繡作品,來激發自身的創作靈感,達到刺繡文化的融合、交流、發展。另外,從清代起,蘇州當地的地方官為保護蘇繡這一特殊的文化,就曾在當地組織蘇繡文化研究小組和藝術生產小組、技術學校等,培養出一批以蘇繡傳承為己任的民間藝術家。這些民間藝術家也紛紛被聘任到高校中任教,為蘇繡藝術發展做出貢獻。如著名刺繡大師顧文霞被我院聘為終生客座教授,并建立顧文霞刺繡藝術工作室和博物館。到現今為止,蘇繡的技藝傳承獲得巨大發展,更為其在國際市場上大放異彩提供了條件。
3.傳承人傳承
我國文化事業的發展不斷強化著人們的文化保護意識,蘇繡作為重要的文化遺產,同樣受到了來自政府和民間的重視。2008年1月,蘇州市針對蘇繡的傳承保護頒布了一系列規定,并明確了蘇繡遺產傳承人的認定資格,為蘇繡的傳播尋找后繼力量。同時,以李娥英、顧文霞、王祖識等為代表的一系列文化遺產傳承人也組成了高端人才研究組織,為蘇繡的傳承制定詳細計劃并作出具體的經費預算和步驟確定,為蘇繡文化的傳播做出貢獻。
三、結語
一針一線,不僅繡制了一幅幅絕美的作品,更成就了一代代蘇州人的文化記憶。蘇繡的精神內涵需要在充分理解蘇州文化基礎上才能徹底理解,同樣也是這種承載千年的文化形式,以靈魂沖擊的方式不斷向人們講述有關蘇繡和文化傳承的故事。筆者希望以文中的敘述拋磚引玉,吸引更多的人來關注蘇繡的藝術傳承和文化發展,為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保護和傳承提供更加優越的條件和更加廣闊的空間。
參考文獻:
[1]李明,沈建東.蘇繡[M].南京:譯林出版社,2013.
[2]林錫旦.蘇州刺繡[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7.
[3]王欣.文化創意產業中的蘇繡藝術應用研究[J].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3,(04).
[4]劉寧.近代蘇繡藝術嬗變形式芻議[J].國外絲綢,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