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敏
摘 要:高職院校貧困生群體處在高校學生弱勢群體的底層,相較普通學生而言,他們呈現出特有的心理特點。在分析其心理特征的基礎上,提出當前高職貧困生群體職業指導中存在的問題,給出針對高職貧困生群體心理特點的職業指導方式與方法,以期為提升大學生就業競爭力,促進職業指導工作可持續發展提供理論和實踐借鑒。
關鍵詞:貧困生;心理特點;職業指導;高職院校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12-0109-02
高等職業教育占據我國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與本科院校的貧困生相比,高職院校中的貧困生群體表現出強烈的自卑感、消極性特征。在當前就業形勢嚴峻,大學生就業難的背景下,他們就業時承受更大的心理壓力,遭遇就業挫折的情況顯得尤為突出。因此,高校職業指導部門,應充分了解貧困生就業困難群體的心理特征,開展針對性的輔導,幫助他們樹立職業理想,追求職業目標,實現職場成功。
一、高職院校貧困生群體心理發展的基本特征
高職院校貧困生群體主要是來自邊遠農村和城市低收入家庭,背負著家庭的希望和生活的重擔,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相對于富裕學生而言,他們更容易產生自卑、焦慮、無助、苦悶等心理體驗。
(一)心理承受能力弱
大部分貧困生能以積極的方式,以堅強、樂觀、向上的態度,把生活的壓力轉變為學習的動力,通過自身的努力改變命運,對抗挫折。但在他們獨立、自尊的背后,隱藏著深度的自卑,特別害怕受傷害。特別是當前90后的高職院校貧困生群體,普遍存在著對抗風險、抵抗挫折的能力在下降。他們一旦遭遇挫折,內心將無法排解,要么一蹶不振,要么采取過激行為,如攻擊、叛逆等。
(二)情緒焦慮沖突大
由于社會不公平現象的存在和貧富差距的不斷拉大,貧困生對此認識不到位、現象不理解,對學業、生活和未來工作產生迷茫。再加上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他們總認為自己技不如人。相對于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的學生,高職貧困生群體從小接受的多是“死讀書”的應試教育,普通話、英語口語和計算機操作能力相對差,尤其是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的提高存在著不平衡性,大膽創新的綜合素質和能力有待增強。這一切,讓他們內心焦慮不安、煩躁、消極,對任何事情都不感興趣,失去了發展自己的機會。
(三)人際交往依賴強
高職貧困生群體習慣了以自我為中心,在人際交往中往往表現為沉默寡言、孤僻、獨來獨往。一方面,是因為自身條件有限,參加各類活動需要各種開銷,因而逃避退縮各種人際交往活動。另一方面,因為缺乏人際交往的體驗,不懂得如何與他人進行交往,因而他們大多敏感、多疑,擔心被他人瞧不起,成天處在憂心忡忡的狀態。在求職中,他們依然習慣于以學生角色來處理人際關系,缺乏主動溝通交流的能力,常常被動接受安排。工作上組織能力差,難以獨當一面。嚴重者會出現交際障礙,影響個人工作能力的正常發揮。
總體而言,貧困生作為高職院校中的特殊弱勢群體,在心理和行為上都有一定的特殊傾向,高職貧困生群體的就業競爭力相對缺乏,可利用的社會資源和社會關系較少,在就業競爭中處于弱勢地位。
二、當前高職院校貧困學生職業指導中存在的問題
(一)高職貧困學生群體就業能力危機
由于高職貧困學生的心理特征仍處于迷茫狀態,心理承受能力弱、情緒焦慮沖突大、人際交往依賴性強等特征,他們缺少社會經驗和獨立思考意識,在擇業、就業方面存在以下危機表現:
1.工作定位不清,職業價值觀偏頗。貧困學生讀書承擔著家庭的希望,常常把個人工作和家庭的前途命運聯系在一起,希望通過工作改變個人和家庭的命運。但是,他們普遍存在目標不清的問題,當問及將來要做什么,大多數學生對自己今后的職業規劃只有模糊的想法和愿望,職業目標并不清晰。有的學生個人利益至上,只考慮如何獲取更高的報酬和職位,盲目地從眾和攀比,既以自我為中心,又容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既忽略了自身的興趣,也忽視了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
2.工作能力缺失,職業準備度不高。高職貧困生比普通同學承擔更大的經濟壓力,所以很多學生都選擇勤工儉學。然而,大多數同學只能從事發傳單、服務員等簡單的體力勞動,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業學習和專業技能的掌握。現實中,一些貧困生曾因專業課成績不理想,英語和計算機等級證書不如他人而受阻。在職業準備方面,高職學生還要有過硬的心理素質和自我推銷的能力,但部分學生缺乏自信,自怨自艾,他們在意志品質培養和情緒控制方面,也沒能做好準備。
(二)高職院校針對貧困學生群體缺乏相應的指導
1.重視不足,職業指導缺乏預見性。學校通常關注貧困學生的經濟資助,卻忽視了貧困生這一弱勢群體的就業問題。當貧困學生已出現就業難題,找不到工作,再開展就業指導已為時過晚。
2.簡單說教,職業指導缺乏專業化。高職院校職業指導教師通常是由分管德育的思想政治輔導員或就業指導辦公室工作人員擔任。他們沒有經過系統的職業指導理論學習,僅憑借個人經驗開展工作。因而,職業指導缺乏科學性和專業化。
三、高職貧困生群體職業指導的方法策略
(一)堅持個性化指導,激發職業探索意識
對高職貧困生群體進行職業指導,首先,從調動貧困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職業探索潛能做起,化“被動”為“主動”,變消極為積極,讓學生意識到“自古雄才多磨難”“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經歷了貧困生活的磨礪,他們對待挫折、對抗風險的能力會更強。其次,充分發揮貧困生庫中杰出校友和優秀學生的榜樣示范作用,通過開設講座、微電影、事跡報告會等多種方式,宣傳他們自立自強、大膽開拓個人事業和學業的先進事跡。最后,根據學生不同年級、不同需求特點,開展有針對性的指導和培訓,促進人才培養匹配社會需求。
(二)堅持分類化管理,確立職業發展目標
約翰·霍蘭德于1959年提出了具有廣泛社會影響的人業互擇理論,他將勞動者劃分為六種基本類型,相應的職業也劃分為六種類型。勞動者從事自己相關類型的工作將提高工作效率。由此可見,在職業指導中實施分類化管理,幫助學生確立職業發展目標顯得尤為必要。當下,高職貧困生按照家庭經濟困難程度可以分為特殊困難、困難和一般困難三種類型,在貧困生的職業指導中可以結合家庭經濟困難程度進行分類職業指導。
要對高職貧困生進行詳細的調查摸底,在充分了解其思想動態、就業意向和個性特征的基礎上,建立就業困難信息庫,以便開展重點指導、重點推薦和跟蹤服務。職業指導的關鍵在于確立恰當的職業目標,因而從大一入學開始就要幫助學生做好職業意向測評,充分了解自己的性格、興趣、能力特點,提高學生參與職業指導的興趣和積極性,將個人特長、愛好與社會需求結合起來,盡早建立合適的職業目標。
(三)堅持全程化輔導,提升職業素質能力
職業指導應多元化、專業化、全程化,邀請知名企業家、人力資源專家、校友來校舉辦講座,開展技能培訓、資格認證、職業心理測試活動等多種形式,幫助學生逐步提高就業競爭力和職業素養。高職教育年限短,職業系列教育應盡早開展,大一年級要做好職業生涯規劃,確立職業發展目標,大二年級要進行具體職業指導,開展模擬面試和就業技能準備,大三年級要開展職業指導實踐教育,在頂崗實習過程中實戰演練。
就業困難群體的職業指導不僅是就業指導部門或就業輔導員單方面的任務,更要全員參與就業工作,使職業指導工作社會化、專業化,形成國家、社會、學校、企業、家庭“五位一體”的網絡化教育工作格局。特別是在校教育期間,要加強專業教育與職業素質教育的融合,既夯實專業基礎知識、提升專業操作技能,又要培養學生高素質的職業素養能力。
(四)堅持專業化援助,疏導職業心理問題
積極心理學認為,心理資本是促進個人成長和績效提升的關鍵心理資源,能夠對領導或員工的工作績效和工作態度產生積極影響。高職貧困生就業心理脆弱,培養貧困生心理資本至關重要。因此,要聯合心理健康教育部門幫助困難學生進行心理上的輔導,運用心理咨詢、交友談心、情感感化等方式推進心理疏導,提高學生自我調適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幫助他們化解就業方面的心理問題,積極應對就業過程中的挫折與問題。
針對高職貧困生,要建立起就業困難群體的就業援助預警機制,將就業難題解決在萌芽狀態。高職院校和政府部門要積極籌辦針對性較強的專場招聘會,適時地向企業和用人單位推薦就業困難學生,向學生提供有效對口的企業招聘單位,充分做好中介信息傳遞工作。此外,學校要幫助就業困難群體熟悉國家制定的相關就業幫扶政策,了解就業中權益保護的相關法律法規,通過職業指導讓學生學政策、懂法律、用權益,從而最終幫助就業困難群體實現有效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