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偉


【關鍵詞】 數學教學;一元一次方程;應用題;解題技巧
【中圖分類號】 G63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12—0120—01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數學第三章內容是一元一次方程,它無疑是各種方程學習的基礎,而一元一次方程應用題是這部分內容的難點,如果學生掌握不好,意味著后續方程的學習很難有所突破。所以,教師除了反復訓練,夯實基礎外,還要讓學生掌握一元一次方程應用題的解題技巧。下面,筆者談談自己的做法。
一、讓學生練好列代數式的基本功,為列方程打好基礎
在第二章整式的學習中,要讓學生學會列代數式。筆者認為,培養學生列代數式的能力,應該強化以下兩點:
1. 訓練學生對數學語言和代數式進行“互譯”。這種“翻譯”訓練可以為列方程掃除障礙,鋪平道路。
例如 (1)用數學語言敘述下列代數式:
① 9x-5 ② 3×7-8x
(2)用代數式表示下列數量關系
①x與6的和, ②7與y的差 ③x與3的積
2. 訓練學生把日常語言“翻譯”為代數式。把日常語言“翻譯”為代數式,是以數學語言為中介實現的。比如,“故事書比科技書的3倍多5本”,先翻譯為數學語言“比某數的3倍多5”,再翻譯為代數式“3x+5”。其意義在于使學生真正明白每個代數式的實際意義,這不僅是學習方程的基礎,也是培養學生建模的基礎。
二、培養學生尋找等量關系,建立方程思想
用算術方法解應用題學生掌握得比較熟練,而算術方法和方程的解法思維其實是一個互逆的過程,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探討兩種方法的應用,在比較過程中讓學生逐步接受方程的概念。
比如,教學“丟番圖墓碑上的問題”:希臘數學家丟番圖(公元3-4世紀)的墓碑上記載著:他生命的六分之一是幸福的童年,再活了他生命的十二分之一,兩頰長起了細細的胡須。他結了婚,又度過了一生的七分之一。再過五年,他有了兒子,感到很幸福。可是兒子只活了他父親全部年齡的一半,兒子死后,他在極度悲痛中度過了四年,也與世長辭了。根據以上信息,請你算出: (1)丟番圖的壽命;(2)丟番圖開始當爸爸時的年齡;(3)兒子死時丟番圖的年齡。
三、熟練掌握公式是學會列方程的重要方法
實際教學中,有一大部分學生對公式理解不透徹,導致在做題過程中生搬硬套,甚至在列方程過程中把路程和時間乘一起,湊出方程完事。為了解決這一難題,筆者平時注重讓學生熟練掌握公式和公式的變形,通過對最基本的題型的訓練,促使學生掌握公式的內涵。
比如,某商品標價165元,以9折出售后仍獲利10%,這件商品的進價是多少?筆者首先引導學生分析清楚每個已知量是公式中的對應的哪個量,再從公式入手得到等式:標價×打折數-進價=進價×利潤率。對號入座,列出方程。通過這樣的例題學生逐步熟悉公式,為八、九年級的應用題教學打好了基礎。
四、讓學生學會用列表法解決一般應用問題的技巧
在各類考試包括中考中,應用題的難度一般不會很大,對于一般的學生能夠掌握列表法,可以很有效地解決行程問題、工作問題、利潤問題、濃度問題等應用問題。
比如,甲乙兩站相距390km,一列慢車從甲站開出速度為72km/h,一列快車從乙站開出速度為96km/h。若快車先開出25分,兩車相向而行,快車開了幾小時與慢車相遇?
分析:首先要求學生讀題至少兩遍。第一遍讀懂題意;第二遍找清楚每一個已知量是什么,然后列表格:找到一組已知的量;找到一組未知的量,進行解設;應用公式表示出第三組量,根據第三組量找等式,列出方程。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