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晨
【摘要】我國現在的理工科院校內的外國語類專業的教學中,其教學主體的學生存在著普遍的學習動機的缺乏現象,如何在教學的過程中將學生學習外語的動機進行激發,是我們現在理工科院校內對于一線教師來講所要面對的重要的問題。所以在下文中我們對提高外語學習動機的教學模式進行深入的分析。
【關鍵詞】外語 學習動機 提高創新 教學模式
一、學習動機的定義
外國學者Gardner對學習的動機從四個方面來解釋:一,學習目標。二,對學習的努力程度。三,達到相關學習目標的自身愿望。四,學習者對于學習的態度。外國學者rown則認為,動機是一種對于目標進行選擇與追求并且付出努力的程度。Johnstone則認為,動機是一種對相關的目標進行指向的驅動能力。但是關天學習動機的認同有一點是相同的,學習動機是一種對人們的進行行動激勵的內部動因與力量。其中包含對個人的意圖、愿望、心理的沖動或是企圖想到達到的相關的目標等,是個體對于一種心理狀態與行動進行維持的發動狀態。所以我們認為外語的學習動機應該是由三部份組成的,一,語言學習的目標。二, 想在過到目標所做過的努力。三,努力的過程與持久程度。
二、動機變化的特點
1、整體動機、情境動機和任務動機。我們根據據不同的學習過程將其劃分為整體動機、情境動機和任務動機。整體動機是指,學習者在初始時,對待學習時的一種態度與目的。情景動機,是指學習者隨著周邊的環境變化而產生的動機的變化,在一些自然的情況下學習的動機與課堂中的學習者的動機是不同的。任務動機,隨著任務不同而產生不同的動機。
2、內在動機與外在動機。學習原因的不同,可以將學習的動機分為內外在兩種,內在動機是指,學生可以在學習的過程中得到自身的滿足與愉快感,而外在的動機是指,學習者通過學習想要改變的一種自身狀態的目標。我們如果詳細進行分析就是,內在動機的變化是受到學習者自身的因素所產生的支配與推動,如學習者的興趣與求知欲等。而外在的動機是受到學習者的外在因素所制約的,例如,通過學習外語想要獲得的其他附加品。一個是我要學,另一個是要我學。
3、表層動機和深層動機。根據學習動機中不同的學習來源。表層的動機與人的未來的前途相關,學習的動力主要來自于外部。而深層的動機與學習者的個人的前途與利益是無關的,學習中的動力主要來自于內部,與學習者的興趣相關。表層動機是物質原因,深層動機是學習者的自身愛好等。
三、學習動機的現狀與進行激勵的策略
1、讓學生全面認識外語學習的價值是激發其學習動機的基礎
在學習外語時可以將其看面一個總體的目標,當這個目標的價值越大時,對于個體的激勵就越大。但是我國目前很多的外語的學習人員,只是因外語是一門必修的課程,或是想通過外語獲得一種語言能力。對于外語的價值定位過于片面,這就使得當外語學習到達一定的程度或是達到相關的要求以后,學生就沒有繼續學習外語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另外一方面,在進行高校的外語教學時我們也應該讓學習者正確的認識,語言學習的困難性,語言是一門需要長期學習,并且其耗時多見效慢的學習過程。必須讓學習者對以上的兩點進行充份的認識,這樣在學習中遇到一些困難時才不會對減少學習者對于外語的興趣。
2、培養學生學習外語的自信心是激發其學習動機的前提
學生對于相關事物的自信心是獲得成功的首要前提。一些自信心較強的學生,在學習中可以將學習中的潛能不斷的進行發揮,學習的過程中可以將自已的職責明確的劃分。而且學生的自信心也是對于學習動的內在因素進行維持的重要的因素,所以在進行外語的教學時,教師應該對學習的學習過程盡量以表揚與鼓勵為主。當學習的在學習外語的過程中出現某種錯誤或是失誤時,教師應該是以一種平常心對待,不要對學生的錯誤進行越加的挑剔與批評。應該對學習進行耐心的指導與樹立學生們對于外語學習的自信,這樣在以后的學習中可以更好的促進學生對于學習中困難的克服能力。
3、合理的課程設置是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保障
課程的設置與學生對于外語學習的動機是具有很重要的聯系的。我國對于外語課程設置的傳統方法,多中聽說與綜合兩種方式,所教授的內容也多是大體相似的,內容單調,缺少新意。另外,由于現在的外語教學還屬于文科類,所以造成了外語教學與其他的學科交叉較少,其內容上缺少實用信息,這時學習者的缺少一種對認知與情感的喚醒狀態,造成了學習者的動機缺乏。我們必須改變這種情況,所以在對課程進行設置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合理的進行設置,對于相關的內容進行豐富。所以,其一,我們在根據學生的需求對內容的設置上更加的趨于實際,并且與其他的學科交叉應該增強。其二,我們的教材的設置應該是更加的豐富,其內容應該是題材廣泛載體豐富的。結合以上我們可知,對于課程的設置應該是以學生的需求為主,這樣才能將學生學習外語的動機進行有效的激發。
4、創設輕松、愜意的外語學習課堂環境是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關鍵
教師具有多重的身份,其一是課堂內容的設計者,其二是學生的管理者,其二是問題發生時的分析者,最后才是問題解答,教師在以教學為目的的活動組織過程中,首先需要營造一個輕松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這種氛圍中自主的進行學習目標的前進。第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于學生的緊張感 與焦慮感應該進行減輕,消除學生的恐懼情緒。第二,學習興趣是激發學生動機的有效手段,所以做為外語教師,在進行知識傳授時應該減少單一的教學模式的使用,增加一些以現代的科學技術為支撐的快樂教學方式,讓學生在一種輕松與快樂的環境中進行學習,提高學生對于外語學習的動機,而且將其進行有效的維持。
【參考文獻】
[1]kehan,P.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2]Gardner,R.C.& MacIntyre.A students contributions to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J].Language Learning,19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