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霞
摘 要:在最近的數據統計中,都會出現我國老年人口的具體預測,預計到2030年我國的老年人口將會翻一番。我國處在一個發展的相對最佳時期,就是說我國當前的經濟發展還保持在一定的增長期內,而要進行的社會撫養處于一個相對較低的時期。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剛剛結結束的《2016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明確提出,要鼓勵社會力量興辦養老設施,發展社區和居家養老。但現階段我國養老產業和養老服務模式發展滯后的原因,是因為我們對城市社區養老發展模式的導向性研究還很滯后,因此,如何開展社區養老模式將在未來成為我國城市養老模式探索的主要方向。
關鍵詞:城市社區養老; 服務模式; 導向
中圖分類號:C913.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11-0105-02
李克強在《2016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國內生產總值要達到67.7萬億元,增長6.9%。經濟是社會發展的基礎,中國目前有著良好的經濟基礎,社會的發展有了保障。在此前提下,我國現階段社會各方面的發展需要借鑒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為了應對人口結構的老年化,我們需要深化研究養老模式,在我國養老現狀的基礎上加以改造,使其能夠幫助我國順利應對嚴峻的老齡化問題。
通過對發達國家的實踐經驗總結,可以發現社區養老的應用存在著導向性,而導向性對我國解決城市養老問題發展城市社區養老模式具有很好的借鑒作用。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城市社區養老有了一定的發展,但由于政治、經濟等方面的限制,使得社區養老仍沒有得到有效發展。應借鑒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并結合中國的現實狀況,在社區養老模式中尋求我們的方向,明確城市社區養老的建設模式。從發達國家的發展來看,社區養老關鍵要解決3個方面的問題:政府角色的轉換、如何利用市場的作用、針對養老的需要培養專業的人才。
首先,對于政府角色的轉換的導向研究,包括3個方面的內容。
第一,在我們的改革中,如何進行政府職能的改革。基本政府職能的轉換已經是我們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應建設“大市場、小政府”下政府的新角色、新功能。我們的政府在老齡化逐步嚴重的今天,單靠原來的政府一手包辦解決養老問題已經無法滿足社會對老齡化的需要。1979年開始實行的計劃生育政策,讓中國傳統的家庭發生了結構性的改變,“4-2-1”、“4-2-2”家庭結構逐漸會成為我國家庭結構的主流。在這種變化中,政府的角色應不再從事具體的事務,從以前的包攬、包管轉移到政府的政策支持、社會購買、服務資源優化配置到管理監督等服務方面。
第二,從政府的政策支持上看,我國已將養老的問題提高到不解決養老的問題就不能實現民生的高度。將養老提高到解決民生的重要位置。在《2016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明確提出了鼓勵社會力量創辦養老院及養老設施,發展有特色的社區和形式多樣的居家養老。在政策的支持中還應該從法律法規的角度,對現有的市場進行法制管理,學習日本的養老經驗,出臺相關的養老服務法,實現養老法制下的規范化。
第三,從政府和社區的關系上看,政府應該加大對社區的支持。由于我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中國人對“家”的觀念尤為看重,除自己的“小家”以外,更需要建立一個“大家”,而社區最適合充當這個“大家”的角色。在社區的建設中,強調社區應有自己的特色,使居民對社區有一定的歸屬感,這對我國的社會建設和貫徹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觀有著積極的作用。從一些社區相對發達國家的經驗上看,社區起到的作用很大,包括居民生活的各個方面。在社區功能得到運用的前提下,城市社區養老才能良好的發展。基于以上兩點,我們應該看到社區養老的重要性。但是在我國,社區不論從劃分上,還是功能實現上,都還具有社會主義計劃經濟下的行政結構特點,社會的功能并沒有完全發揮出來。所以,我國城市社區發展的關鍵在于將社區從政府行政中脫離出來,使社區發揮其自身的優越性,充滿活力,使社區更像社區。
其次,如何利用市場的導向作用。發展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就是為了活躍市場,讓市場充分調節我們的需示,滿足我們的需要。如何才能搞活社區養老,解決市場與社區養老的問題,必須解決3個導向性的問題。
第一,社區養老如何才能充滿活力。解決我們面對的社會老齡化,必須在政府和市場的監督下,將市場競爭機制引入社區養老。從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現狀來看,政府對社區養老事業的投入應是有限的,政府大量的投入會造成政府的負擔過重,也不利于社會組織的參與。發揮市場競爭機制在社會中的積極作用,不僅可減輕政府的負擔也使得社區養老的發展更具活力。社區養老單一低層次的服務水平無法滿足現實對社區養老的需求,若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在“鯰魚效應”的作用下,將使社區養老服務發揮出積極的作用,一方面減輕政府負擔,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社區養老的服務水平。
第二,只有將市場機制引入社區養老中,才能解決早已顯露的社區養老的資金短缺問題。發展一項事業往往是以經濟為支撐的,沒有足夠的經濟投入是無法帶動社區養老的發展的。到目前為止,我國的社區養老方面的資金支持主要還是偏重于政府的財政支出,顯現出我國社區養老的行政色彩。但是,隨著老齡化的日益嚴重,政府職能的轉化要求服務的發展多元化,僅僅依靠政府已經不能解決社區養老所能解決的問題,并且也成為社區養老發展的最大阻礙。將社區養老市場化是我國養老市場的需求,也只有如此,才能滿足我們對養老的需要。
第三,調動社區中的可利用因素。在社區中服務中起非常重要作用的是社區中的物業管理機構,它是最可利用因素之一。物業管理機構是脫離政府的社會服務單位。隨著住宅改革,物業服務已經遍布城市的新建房地產小區和部分居民生活社區,在提供居民日常生活服務方面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物業的根本在于服務,服務水平的高低和服務范圍的大小是人們衡量物業服務企業的標準。目前我國有部分物業服務企業已經進入社區養老領域,并取得了很好的社會反響。另一方面,在開展社區養老服務項目后,物業服務企業也將收獲不錯的收益,并拓寬了企業的收入來源。除了社區內的物業服務公司,還可以建立社區養老的服務網絡平臺,面向全體社會,通過各種形式(包括NPO非營利組織)引入社會的養老投資,其中包括養老設施、設備、場地等養老硬件的投資,實行全方面的市場化社區養老。
再次,針對養老的需要,還必須有軟件的服務,而在養老護理服務的軟件建設中,最為重要的導向研究就是社區養老的專業化人才的問題。雖然專業化人才問題也是整個養老的重要問題,但是,社區如何吸引和培養專業化人才的問題也是必須確定的導向性問題。
第一,從全社會來講,需要全方位的培養養老方面的專業化人才。我國目前的養老護理標準是依據《養老護理員職業標準》來進行的,取得養老護理員職業資格證書的只有幾萬人,與我國老年人口的增長速度和人口結構的改變所帶來的需求相比,老年人的護理專業人員數量是遠遠不夠的。所以,從整個社會上,還是要加強專業化教育的投資規模。大學中要設有養老護理專業,設立專科教育體制,貯備養老護理專業人才,以適應加速發展的老齡化。從教育專業化人才之外,還要突破教育專業化的誤區,只有接受高等教育、受過專業學習的人才是養老的專業化人才。針對這種情況,我們還應面對社會設立養老護理的培訓機構,以備人才的再培養。解決養老護理專業性人才的缺口。人才的缺口很大。另一方面,在現有的人力資源中,適合為養老事業工作的人員,如下崗職工、退休人員等,這些能夠并愿意為養老事業服務的人力資源往往被忽視。另外,現就職于養老服務事業的員工大多數依靠個人經驗對老年人進行護理,缺乏科學專業的學習。因此,利用潛在的人力資源優勢,開展護理老人專業相關培訓是必要的,這也是解決社區養老人員專業化的重要途徑之一,同時也為社區養老輸入專業化人才。
第二,有效利用社區內的現有資源。在合理利用社區專業化人才中,主要將社區內接受過培訓,的養老專業人才集中起來,建立長期、短期等多樣化合作模式。同時,對社區內待業、失業等有工作能力的人進行培訓,讓這些人在熟悉的環境中加入到養老護理大軍中來,不僅解決他們的工作問題,也解決社區養老人員的短缺問題。除此之外,還要建立發展社區內的志愿者隊伍。首先建立養老志愿者網絡平臺,將志愿者分為專業、半專業、非專業三級分類機制。隨時補充養老人員的不足和短缺。經常性地對志愿者進行免費培訓,充分發揮志愿者的積極性和作用。
第三,養老護理專業人員職業化的問題。職業化就是要求對職業的尊重,而對職業的尊重從物質化的角度來說主要表現在薪酬的給予。如何提高養老護理人員的職業化水平?首先是國家對養老護理專業的扶持,主要是專業教育的投資和培訓機構的設置,建立職業化標準,提高政府購買服務的額度,從養老作為國家福利的角度出發給予一定的補貼,讓養老護理人員能夠積極正面地從事工作。其次,從市場需求的角度平衡專業人員的薪酬也是養老護理人員職業化的必經之路。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高度發展的今天,加強對社區養老建立的導向性研究有利于我們在實踐的過程中把握方向。在社區養老領域引入中實現政府職能的轉換,引入市場競爭機制,擴大全社會對社區養老的投入,提高養老護理人員的專業化和職業化培養,讓適應我們文化的社區養老更具有活力,是我們的一份責任。
參考文獻:
[1] 石勝杰.當前我國社區養老研究中的“七多七少”[J].當代經濟,2012,(5).
[2] 陳友華,吳凱.社區養老服務的規劃與設計——以南京市為例[J].人口學刊,2008,(1).
[3] 耿亞男,宋言奇.城市老齡化時代社區養老的新途徑——基于蘇州地區的實地調研[J].上海城市管理,201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