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新超
摘要:隨著《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課程標準》)的發布,我國新的一輪基礎音樂教育課程改革到2015年末已經歷經15年,作為新的《課程標準》的實施者,中小學音樂教師面臨著新的形勢,新的要求,無論從教學目標、基本理念和教學方法等方面對中小學音樂教師素質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現在高師音樂教育在培養中小學音樂教師的一些理念和課程設置上與中小學音樂教學脫節,因此,為了適應基礎音樂教育課程改革,培養適應時代需求的新型音樂教師,對音樂師資的培養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同時由于基礎音樂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對音樂師資的培養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使得音樂師資的培養與中小學音樂教學逐步接軌。
關鍵詞:基礎音樂教育 課程改革 師資培養
一、基礎音樂教育課程改革的內容
新的國家課程標準的制定和頒布,體現了我國基礎音樂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是新課程理念與實踐的建設成果,是我國中小學音樂教育進入一個發展新階段的重要標志,《課程標準》展示出一種新的設計思路,立足于學生音樂學習的改變,關注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這不僅是人文精神的集中體現,也是以學生為發展中心的教育觀。它是中小學進行音樂課程改革、推行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和綱領性文件。在這個改革發展的過程中音樂教學內容有了很大的變化,在課程目標和基本理念等方面也有了很大的創新。
從20世紀初到21世紀初.教學內容的變化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20世紀初,教學內容以唱歌為主:
第二階段:20世紀20年代,在唱歌的基礎上,增加了識譜和樂理知識:
第三階段:20世紀30年代至20世紀70年代末,唱歌、識譜和樂理知識的教學內容的基礎上增加了音樂欣賞的教學內容:
第四階段:20世界80、90年代在唱歌、識譜、樂理知識、音樂欣賞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器樂教學:
第五階段:在原有唱歌、識譜、樂理知識、音樂欣賞、器樂的教學的基礎上增加了創造、音樂與相關文化,使中小學音樂課程的內容包括了聆聽與鑒賞、體驗與表現、感悟與相關文化、應用與創造四個領域的內容。
除了教學內容上的變化,《課程標準的實施》根據音樂藝術的特征和現在教育的要求,在課程目標和基本理念等方面也有了很大的創新。“日本音樂教育家鈴木說過,音樂教育的目的‘不是刻意的培養一些少數偉大、杰出的所謂的‘天才,而是希望通過音樂教育,把每一個小孩都提升到擁有一顆高貴的心靈與完美的人格的極優秀的程度,而事實上,這也是每一個人所應追求的目標。”因此,對于音樂課程性質和基本理念的認識,經歷了將音樂課作為德育和娛樂性教育課程到審美教育、素質教育課程的過程。在課程目標上,以音樂課程價值的實現為依據,通過參與各種豐富多樣的藝術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愛好音樂的情趣,培養對音樂的表現力、創造力、提高音樂文化素養,陶冶高尚情操,課程目標以情感一態度一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知識與技能三個維度表述。在教學方式和方法上以興趣愛好為動力,設計豐富的音樂實踐活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音樂課程標準》的實施摒棄了以前中小學音樂教育注重學科發展的特點,以審美教育為核心,建立以人為本的發展觀,使“教”與“學”之間產生了新型的關系,從教學和模式上都發生了新的變化,而且教學中加強了探究性和創造性活動,使學生在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同時,能夠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從而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基礎音樂教育課程改革對音樂師資培養提出的要求
為了適應基礎音樂教育改革的大力推進和新課程標準的全面實施,如何改進音樂師資的培養將成為一個新的課題。因此,為了適應基礎音樂教育改革的需要,對音樂師資培養也提出了以下幾個方面的要求:
(一)進行課程整合,加強課程之間的相互滲透
在課程上要考慮到相關課程之間的內在聯系,使兩門或兩門以上的學科在教學進度上可以相互照應,穿插進行,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課程的內容也需要及時進行調整才能與中小學的音樂教學接軌。例如在鋼琴必修課中增加中小學歌曲即興伴奏的課程,在聲樂課的學習中增加童聲訓練方法的課程等等,依照中小學的教學需求開設課程,在重音樂專業學術水平的同時,重視教育學科理論和教育實踐。
(二)教學突出“師范性”,改革教學方法
在教學思想上應協調好“師范性”和“學術專業性”的關系,區分好音樂教師教育和專業音樂教育,為了更好地培養中小學音樂教師,應該在教學思想上更突出“師范性”,并且實行從“服從意識”為主導的教育思想向“獨立意識”為主導的教育思想的轉變。
在教學內容上要合理的選用教材,及時的更新教材內容,在強調技能訓練的同時,重視音樂教學理論、教學法、人文知識和各方面綜合基礎知識的教授,重視民族音樂方面的教學內容的教授,弘揚民族音樂文化,增強民族文化主體意識,在聲樂教學中,應以中國作品為主。
在教學方法上應摒棄單一的口傳心授、機械訓練、灌輸式、填鴨式的傳統的教學模式,應采用教師教授與學生討論的互動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和創造性,實現以“教師中心”的教學向“學生中心”的教學轉變,或根據學生的不同程度分編成若干個學習小組,讓學生之間進行自我講解和相互輔導,共同提高音樂專業知識。從“音樂的單科講授”逐漸轉變為“音樂的綜合論述”,樹立個性化教學觀念,因材施教,改變過去單一的教學手段,利用先進的教育技術手段,引入電子化教學、觀摩教學等方式。
(三)建立科學、規范的評價體系
建立科學的學生評價體系,不能以單純的技能課的評分作為評定學生的唯一標準,應該更重視對學生其他方面的發展做出評價。對于一些如視唱練耳、即興伴奏等直接影Ⅱ向著學生綜合藝術素質的課程,應加強測試力度。成績評定不能片面的以一項成績定高低,應把理論考試成績、專業考試成績、試講、實習成績綜合起來評價。評價方法應多樣化,建立健全發展性、多元化的評價制度和體系。對于高師音樂教育而言,傳統的學期考察和考試是遠遠不夠的,在音樂教學活動中需要引入更為廣泛、更為生動活潑的競爭辦法——全能競賽(五項全能),作為教學的補充。為了與《課程標準》的各項創新接軌,“五項全能”比賽的內容也應該發生相應的改變,例如鋼琴這項比賽內容應該為鋼琴即興伴奏,在多媒體的教學環境下板書這項比賽內容應該改為授課,還可以多加一項指定曲目的合唱指揮的比賽項目。
三、基礎音樂教育課程改革對音樂師資培養所產生的影響
(一)課程設置更為規范化、系統化
課程的設置更加規范化、系統化了,增加了課程之間的滲透和整合,如目前對各課程的整合:把樂理和視唱整合,將音樂史和音樂欣賞結合等等,既節省了教學時間,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了一些與中小學教學實踐接軌的實踐性的課程,例如,在鋼琴課的基礎上開設了鋼琴即興伴奏的必修課或選修課,使學生在能彈奏鋼琴曲的同時增強一定的鋼琴伴奏的能力,有些還增開了重唱課程,讓學生的聲音技巧和對聲音的聽辨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使學生能更好的勝任中小學的音樂教學工作。
(二)教學重點突出,教學方法多樣化
在教學思想上更強調突出“師范性”,突出培養適應基礎音樂教育課程改革的新型中小學音樂教師的教學目標。在教學內容和教材的選用上都做了一些相應的調整,在教材的選用上緊扣《課程標準》的內容,更加重視教學法、音樂教學法的教授,特別是奧爾夫音樂教學法、柯達伊音樂教學法等的教授,使教學內容與《課程標準》的內容接軌。在教學方法上已經從“以教師為中心”逐漸轉向“以學生為中心”,上課因材施教,開展學生分組討論使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運用了多媒體的音樂教學,把視與聽緊密結合,為音樂教學創設形聲兼備的音樂情境,全面增強了音樂的時空效應,喚起了學生的美感,提高了他們的音樂欣賞能力,使他們能更好的把這種能力運用到今后中小學的音樂教學中。
(三)評價方法更為全面、合理
現在許多學校都比較注重綜合的評價方法而不是以某一個項目作為評定學生成績的唯一標準,學生的最終成績都分為平時成績和期末考試成績兩部分,加強了核心課程的測試力度,評價方法更加多樣化,使每個學生都有公平的表現自我與發展自我的機會,能夠更加公平全面的評價學生,許多學校都把校內外的藝術實踐或者教育見習、教育實習作為學分的一部分或者納入為成績評定的內容,建立了更加科學、更加系統的評價制度和系統。為了培養適應新時期需求的新型音樂教師,在全能競賽“五項全能”的比賽內容上也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例如武漢音樂學院1998年“五項全能”比賽比賽項目是:演唱、演奏、舞蹈、朗誦、板書、為了適應《課程標準》的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要求,到2001年“五項全能”的比賽項且變為:演唱、演奏、彈唱、舞蹈、講課。又如始于90年代中期的每兩年一次,由四川、武漢、西安三院校輪流承辦的三院校音樂教育專業的“五項全能展演交流活動”的比賽內容也由聲樂、鋼琴獨奏、舞蹈、書法、朗誦變為聲樂、鋼琴獨奏、鋼琴伴奏、合唱指揮、舞蹈。這些比賽內容的變化說明中小學音樂教師培養的方式方法正在逐漸的與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接軌,因此,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無論是對于評價方法還是競爭機制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中小學音樂教師擔負著傳承我國悠久民族傳統文化的重任,中小學音樂教師的質量直接關系到基礎教育的成敗,為了改變高師音樂教育在音樂師資培養的一些理念和課程設置上與中小學音樂教學脫節的現狀,為了適應基礎音樂教育課程改革的大力推進和新課程標準的全面實施,培養適應時代需求的新型音樂教師,各校對音樂師資培養的目標和培養的方式有了更明確的方向。目前無論在課程設置、教學、音樂教學實踐或者評價方法和競爭機制上都存在著一些不合理的現狀,但是筆者相信只要我們正視問題,在改革的過程中始終堅持改革的目標和基本理念,逐步推進改革,不斷總結經驗,克服種種困難,就一定能真正培養出一批合格的中小學音樂教師從而更好地開展中小學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