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兆巖 程海東
摘 要:心理資本是在積極心理學影響下產生的心理學概念,指一個人在成長中所表現出的積極心理狀態,是個體心理優勢的整合。如何通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實踐提升大學生心理資本,進而促進大學生人才素質培養成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和實踐的一個熱點。本文對大學生心理資本相關研究的基礎上結合高校工作實際,提出了提升大學生心理資本的措施。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資本;提升策略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5-9214(2016)05-0252-02
一、大學生心理資本概述
心理資本是在美國積極心理學思潮的影響中逐漸發展起來的一個新概念,路桑斯(Luthans,2002)等人認為心理資本是個體在成長和發展過程中表現出來的一種積極心理狀態,包括自我效能、樂觀、希望和韌性四個維度(侯二秀等,2013)。李林英等(2011)在國內首次提出大學生心理資本的概念,她認為:大學生心理資本是大學生在人生發展特殊階段所具備的積極能力的總和,這些積極能力可以通過有效測量和開發幫助大學生獲得自我肯定和成就。大學生心理資本包括五個維度,具體表現為:第一,自我效能。學生對所從事的活動能否勝任或實現既定目標的自我感知程度。第二,樂觀。學生在不定的情境中對未來的積極期望。第三,靭性。學生在挫折狀態中依舊能調整好自己的狀態,從容應對未來挑戰的信念和行為,最終取得良好的結果。第四,感恩。學生具有感恩意識,能夠對社會做出積極的反饋和回報。第五,興趣。學生對日常生活中覺察到的事物的喜好和參與程度。并且她認為大學生心理資本具備相對穩定的類狀態的屬性,可以通過投資進行開發,具有可測量性,能夠促進大學生自我肯定并獲得成就。
二、大學生心理資本的差異性特點及對心理健康的影響
(一)大學生心理資本存在性別差異
相關研究表明:大學生的自我效能和韌性水平存在性別差異,均表現為男生高于女生,而在心理資本總體、希望和樂觀水平上不存在性別差異,即男女生水平相當(付立菲等,2010;李林英等,2011;方必基,2012)。 由于受到中國傳統文化和教育環境的影響,女生和男生有著不同的性別刻板印象,人們普遍認為女性是弱勢、順從和體貼的,而男性則是堅強和勇敢的(徐大真,2003)。這就使得人們會潛意識地認為男性應該比女性擁有更多的優秀品質,在面臨困難、挫折或者挑戰時,男生會比女生更加自信、堅強和勇敢,而這種潛在觀念的暗示使得男生在這些優秀品質方面不斷得到強化,而女生則相對較差。
(二)大學生心理資本存在專業差異
相關研究(付立菲等,2010;李林英等,2011;方必基,2012)表明:從學生專業角度來看,在自我效能和韌性兩個維度水平上,文科生均低于理工科學生。一方面,從專業學習和訓練的角度分析,由于受到專業學科內容學習和訓練的影響,理工科學生在客觀理性思維方面要由于文科生,當面臨困難挑戰和挫折時,能夠更加客觀、理性地面對和分析問題,而文科生則容易產生情緒的波動,在某種程度上對自身產生質疑。從認知方式的角度分析,理科生偏向于場獨立型,不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能夠堅持自己的信念和方法,面對困難和挫折仍然能夠保持理性。而文科生則偏向于場依存型,容易受到外界刺激的影響,當面臨困難和挫折時則較容易產生心理動搖,相對于理科生心理資本總體水平低,尤其缺乏自我效能感和韌性。
(三)大學生心理資本存在人口學差異
李林英等人(2011)的研究表明,大學生心理資本還呈現出重點學校的學生高于非重點學校的學生,黨員學生高于非黨員學生,學生干部高于非學生干部,非獨生子女學生高于獨生子女學生,城鎮生源的學生高于農村生源的學生等的特點。 由于受到地方文化和教育差異的影響,不同區域的高校大學生可能存在不同的特點。
(四)大學生心理資本能夠影響心理健康水平
目前,國內關于大學生心理資本和心理健康關系領域的研究,大多采用問卷調查法進行實證性的分析探究,研究結果均表明大學生心理資本與心理健康指標呈顯著負相關,大學生心理資本水平能夠負向預測消極心理健康指標,并且能夠在其它變量對心理健康指標的消極影響中起到減緩式的調節作用。李林英等人(2011)的研究表明,大學生心理資本對其消極心理癥狀具有顯著的負向預測作用。付立菲等(2010)研究表明大學生的積極心理資本能夠顯著地負向預測學習倦怠。孟林等(2012)的研究表明,大學生的學習壓力與心理焦慮、心理抑郁呈正相關,與主觀幸福感呈負相關,心理資本能夠在學習壓力對焦慮、抑郁和主觀幸福感的影響中起到調節作用。
三、提升大學生心理資本的措施
綜合以往研究,心理資本對于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能夠發揮重要作用,采取相應的措施提升大學生的心理資本有利于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同時,提升大學生的心理資本可以促進大學生更好地完成大學期間的學業,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發展。根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實際,本文對于如何提升大學生心理資本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根據大學生心理資本的差異性特點開展心理干預。心理健康教育是普遍性的教育,同時也應有針對性的教育。一方面,要通過心理干預提升總體學生的心理資本水平,但是由于大學生心理資本發展的差異性,應該重點提升處于較低水平的學生,因此,另一方面,要對不同群體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干預,例如,從人口學角度,可以針對女學生、貧困學生、單親學生、離異家庭學生等特殊群體進行干預;從年級角度,可以針對新生、老生和畢業生分別進行干預;也可以根據學生所面臨的任務,針對大學生適應、學習、就業等進行干預。
第二,分階段、分主題開展團體心理干預,促進學生心理資本發展。方必基(2012)的實驗研究表明,“青少年學生心理資本團體干預對于提高青少年學生的心理資本水平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同時,心理資本水平的提高對增強個體的心理健康水平也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眾多高校心理健康工作者所進行的實踐也證明團體心理輔導能夠提升學生心理素質,并且隨著國內心理學的發展,團隊心理輔導理論和方法的研究取得很大進展,可以為高校團體心理輔導提供指導。同時,由于大學生心理資本存在年級差異特點,在心理干預過程中,應重視不同年級學生心理資本的遞進式發展。根據學生不同學習和成長階段,制定不同的干預方案,并且在干預的方法和程度上體現遞進式的特點。
第三,多種方式、多種渠道相結合,全面提升學生心理資本。隨著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心理干預的方式和方法越來越多,包括:心理講座、心理劇、個體和團體心理咨詢、個體和團體心理輔導、素質拓展訓練等。同時,增強校園文化建設,營造積極、主動、樂觀的人文環境,創設良好的心理資本培育環境。心理干預也應借助傳統的第二課堂活動來培養大學生的自信和韌性,甚至可以結合課程教學,在大學心理健康課程中設置心理資本培養課,讓大學生學習和掌握心理資本的理論和提升方法,引導大學生主動進行心理資本的自我探索和提升,培養樂觀心態,提升心理資本。
第四,實踐與研究相結合,創新提升心理資本的方式和方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應大膽地將心理資本理論和方法應用到實踐中,將積極心理學的思想貫徹到工作中,并對所開展的工作進行不斷地總結和反思,探索出適合自己學校學生發展的心理資本培養思路和方法。同時,由于目前大學生心理資本領域的理論和實證研究還比較少,研究的成果不足以支撐大學生心理資本培養的實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以在此領域展開學術研究,尤其是大學生心理資本對于大學生心理和行為的影響機制以及提升大學生心理資本策略方面進行研究,研究和實踐相結合,促進大學生心理資本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孟林,楊慧.心理資本對大學生學習壓力的調節作用——學習壓力對大學生心理焦慮、心理抑郁和主觀幸福感的影響[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1 (1):47-53.
[2]付立菲,張闊.大學生積極心理資本與學習倦怠狀況的關系[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0,18(11):1356-1358.
[3]李林英,肖雯.大學生心理資本的調查研究[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148-152.
[4]侯二秀等,心理資本研究綜述[J].人類工效學,2013,19(1):72-75.
[5]方必基,劉彩霞等.生活事件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心理資本的中介作用.教育評論,2014,10:6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