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
摘 要:歷史作為我國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歷史教學有著重大意義。歷史是過去的見證,學習歷史可以讓學生了解我國的過去,從而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懷,激發學生的奮斗精神。本文就新課程標準下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進行了相關分析。
關鍵詞:新課標;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6)32-014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2.094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歷史一直被當作是一門副課來進行教學,可有可無。同時,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一直是以本為本,照本宣科,機械式地向學生灌輸知識,使得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逐漸失去了歷史學習興趣。新課標對課堂教學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在我國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要想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就需要我們教育工作者轉變原有的教學觀念,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這樣才能更好地提高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和學習熱情,讓學生真正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為學生的發展打好基礎。
一、新課標下構建高中歷史高效課堂的意義
歷史是一門記載和解釋作為一系列人類進程歷史事件的學科。歷史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擴展,是人類文明發展進步的軌跡。將歷史作為一門課程列入教育中進行教學,可以更好地讓學生了解過去,在現實中討論問題,塑造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激發學生的奮斗意識,提高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和素養。長期以來,我國高中歷史一直被當作是一門副課在進行教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機械地向學生灌輸知識,沒有結合歷史這門課程來進行教學,進而影響了學生學習的熱情和興趣,不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新課標下,大家對于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越來越重要。就我國高中歷史課堂教學而言,要想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就必須轉變原有的教學觀念,改善教學方法,達到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和效果,讓學生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
二、新課標下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幾點建議
(一)轉變舊的教學觀念
基于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直占據著主導地位,學生則處在被動接受知識的位置。在這樣的環境下,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損害了教學的有效性。新課標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是現代教育的重點。為了提高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必須要積極地轉變教學觀念,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將“要學生學”轉變為“學生要學”。例如,在學習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我讓學生來試著講解。事先給學生準備時間,鼓勵學生查閱相關資料,在學生準備好后,由學生主講,待學生講解完后,我對學生的講解給予肯定。然后再針對學生的講解進行提問。通過這樣的方式來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可讓學生在探索知識的過程中培養自己的能力。
(二)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師生關系的好壞與教學的有效性有著直接的關聯。在傳統的教學觀念下,課堂上教師總是擺出一副嚴厲的表情,始終認為只有嚴師才能出高徒,只有在棍棒下才能出人才,這使得學生與教師之間的關系不融洽,學生有問題不敢提,生怕回答錯誤受到懲罰。而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提高教學有效性的途徑,只有師生關系的融洽,師生之間才能更好地產生互動,進而提高教學質量。故此,作為教師,要積極地與學生交流,在課堂上要鼓勵學生大膽發言、提問,對學生的回答要給予肯定的評價,針對那些錯誤的回答不要一棒子打死,要適當加以引導,進而增強學生的信心,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中來。如,在課前,教師可以花5分鐘的時間與學生就教學內容進行相關的討論,鼓勵學生大膽發言,通過5分鐘的討論,課堂氛圍活躍了,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進而能夠更好地開展教學。
(三)利用多媒體技術再現歷史情境
在現代教育中,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已經得到了普及,多媒體技術是集聲音、文字、圖像、動畫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技術,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輔助教學,可以再現歷史情境,更好地幫助學生消化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學習《二次世界大戰》這一課時,我將這一課的課件制成PPT,通過多媒體展現出來,同時,還利用多媒體播放一些二次世界大戰的片段,再現某些歷史場景,讓學生在影片中了解歷史,激發學生對歷史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
(四)緊扣課標和目標
認真備好每一課是課堂教學的第一個環節,只有好的腳本,才能有更精彩的表演。新課程中,高中歷史課堂的三維目標是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歷史教師就要圍繞著課程標準和教學目標來精心準備每一節課,要設計具體可行和合理的教學目標。教學目標不是擺樣子的,是用來指導教學的,目標越具體,越便于操作。
(五)課余作業的有效性有待提高
設計作業、布置作業,是我們課堂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項內容,是課堂教學的重要一環。它是對有效課堂教學的有效落實,也是對有效課堂教學的有效延伸。什么是作業呢?作業應該是課堂教學的延伸,使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課堂所學的知識。也就是說,教師設計、布置作業的過程就是促進自身成長的過程,而學生完成作業的過程又是促進學生身心發展的過程。這就需要我們設計有效的作業。那么,以往傳統的作業有哪些值得改進的方向呢?從功能上看,傳統作業大多側重于甄別與選拔;從形式上看,傳統作業大多是單一的基本知識的再認再現。所以,學生每天苦苦地陷在題海之中,教師每天面對成堆的作業也是感到很疲憊的,很難提高精神,而提高作業的有效性,才不至于使得學生和教師都對作業感到厭倦。
三、結語
歷史作為我國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歷史教學有助于培養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為我國現代社會培養更多的愛國人才。新課標下,要想提高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必須積極地轉變教學觀念,在課堂上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同時,要善于利用一些可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手段,如多媒體技術,來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為學生的發展打好基礎。
參考文獻:
[1] 張風梅. 新課標下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新探[J]. 教育教學論壇,2011(25).
[2] 于耀洲,于寧寧.新課標下高中歷史情境式教學的幾點思考[J]. 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4).
[3] 馮祥永,唐芬芳. 新課標下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研究[J]. 考試周刊,2013(67).
[責任編輯 吳海婷]